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烫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小鼠烫伤模型,注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hPMSCs细胞的存活情况;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创伤皮肤TGF-β1、p-Smad3、Smad7、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注射hPMSCs细胞后,小鼠创伤面积逐渐减小,创伤愈合率逐渐增加;hPMSCs细胞分布在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存活状况较好。进一步研究发现烫伤模型组皮肤表层细胞受损脱落,真皮层组织疏松,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坏死,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并伴有炎性细胞渗出,同时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注射hPMSCs细胞治疗后,病理改变、纤维增生和胶原形成明显减轻;此外,烫伤模型组创伤皮肤组织中TGF-β1、p-Smad3表达明显上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下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明显上调。经hPMSCs细胞治疗后,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上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烫伤愈合且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蜂花烧烫膏对深Ⅱ度烧伤大鼠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白细胞介素-10 (IL-10)含量的的影响。方法:采用沸水烧 伤的方法,创建大鼠深Ⅱ度烧伤的模型,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烧伤复苏组、京万红组和蜂花烧烫伤膏组。并检测烧伤后1、3、6、 12、24、48 h 六个时间点TNF-alpha和IL-10 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烧伤复苏组在烧伤后1 h血浆TNF-alpha、IL-10 的含 量明显升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NF-alpha的含量在12 h达峰值,IL-10 的含量在24 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仍保持 较高水平。蜂花烧烫伤膏组与烧伤复苏组比较,血浆TNF-琢的含量六个时间点明显减少,血浆IL-10 的含量在1,3,6,12 h时间点 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24,48 h 低于烧伤复苏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京万红组血浆TNF-alpha、IL-10 的含量对应时间 点趋势基本一致,但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深Ⅱ度烧伤大鼠血浆TNF-alpha、IL-10 含量有明显升高,蜂花烧烫伤膏可 通过降低血浆TNF-alpha和升高IL-10 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便携式数字化温控烫伤仪,通过自制数字化烫伤仪对大鼠进行烫伤实验,建立标准化大鼠皮肤烫伤模型,从而验证数字化烫伤仪的有效及实用性。方法:选取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3只,不烫伤);实验组(15只),再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配为A组(6只)、B组(6只)、C组(3只),选取大鼠背部作为烫伤实验部位:1、时间设定为20 s和30 s,烫伤仪温度分别设定为70℃、80℃、90℃、100℃、120℃,对A组和B组大鼠进行烫伤处理。2、温度设定为100℃,烫伤仪加热时间分别设定为10 s、15 s、25 s,对C组大鼠进行烫伤处理。烫伤后48 h切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背部皮肤,进行大体及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70℃20s烫伤点为I°烫伤;70℃30 s、80℃20 s、100℃10 s烫伤点为浅Ⅱ°烫伤;80℃30 s和100℃15 s烫伤点为深Ⅱ°烫伤;90℃20 s、90℃30 s、100℃20 s烫伤点为Ⅲ°烫伤;100℃25 s、100℃30 s、120℃20 s、120℃30 s烫伤点为IV°烫伤。结论:新型便携式数字化温控烫伤仪,可以可靠的建立标准化大鼠皮肤烫伤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深Ⅱ度家兔烫伤模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简易高温烫伤装置建立新西兰兔烫伤模型,通过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控制烫伤的深度,进行病理切片做组织学检查,判定烫伤的深度。结果当烫伤温度为180℃,烫伤时间10s,可以建立比较标准的深Ⅱ度家兔烫伤模型。结论使用本方法建立模型方法简单,结果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烫伤条件下,建立MRSA气溶胶致SKH-1无毛小鼠皮肤感染合并肺炎模型的方法及其评价指标。方法 48只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成PBS对照组,单纯感染组和烫伤合并感染组。合并感染组小鼠皮肤烫伤后,MRSA(ST-239)气溶胶呼吸道感染,采用体重、血常规、菌血症率、皮肤和脏器荷菌量、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指标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合并感染组小鼠第3天体重下降明显;白细胞数显著增多;菌血症率达100%;皮肤和肺荷菌量较高,分别达108CFU/g和106CFU/g;镜下观察皮肤和肺炎症病变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肤组织内CD138呈阳性表达;multi-PCR测定感染组织内nuc和mecA基因均为阳性。结论 SKH-1无毛小鼠烫伤再辅以MRSA气雾攻击的方式,可成功建立能够模拟临床上烧烫伤患者继发MRSA肺炎的动物模型,此模型对于抗MRSA药物药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烫(烧)伤损伤时大鼠脑血管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分布与脑血管神经源性调节的关系,以及烫(烧)伤对脑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烫(烧)伤大鼠脑底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烫(烧)伤大鼠和正常大鼠脑底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似细线状,攀附于血管壁上,烫(烧)伤大鼠脑底动脉各主要分支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密度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加,纤维走行大多呈网状。结论烫(烧)伤可引起大鼠脑底动脉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增加,增加的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可能诱发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液循环紊乱。提示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在烫(烧)伤后在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实验室中大鼠不同程度烧伤模型建立的实验条件.方法:通过燃烧实验,确定汽油混合燃料成分配比;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选取背部作为烫伤部位.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3、4、5、6组为模型实验组,各组均涂抹适中混合燃料,烧伤时间分别持续15s,20 s,25 s,30s,40 s.烧伤后对局部组织进行形态和组织病理观察,观察有无毛囊、汗腺等附件受损.结果:重量百分比计为35%的常压渣油燃烧时间15秒为浅Ⅱ度烧伤,20-25秒为深Ⅱ度烧伤,30秒以上为Ⅲ度烧伤.结论: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控制烧伤深度、面积,烧伤深度划分准确且操作简便,是研究烧伤修复机制及评价创面用药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map new resistance genes against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L.), leaf rust (Puccinia hordei L.) and scald [Rhynchosporium secalis (Oud.) J. Davis] in the advanced backcross doubled haploid (BC2DH) population S42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spring barley cultivar Scarlett and the wild barley accession ISR42-8 (Hordeum vulgare ssp. spontaneum). Using field data of disease severity recorded in eight environments under natural infestation and genotype data of 98 SSR loci, we detected nine QTL for powdery mildew, six QTL for leaf rust resistance and three QTL for scald resistance. The presence of the exotic QTL alleles reduced disease symptoms by a maximum of 51.5, 37.6 and 16.5% for powdery mildew, leaf rust and scald, respectively. Some of the detected QTL may correspond to previously identified qualitative (i.e. Mla) and to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genes. Others may be newly identified resistance genes. For the majority of resistance QTL (61.0%) the wild barley contributed the favourable allele demonstrating the usefulness of wild barley in the quest for resistant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