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芸香科九里香属及美栌木属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分类学报》1988,26(3):205-210
通过化学分析证明,美栌木与九里香属内的九里香组植物较为接近,两者均含月橘烯碱 及8-戊烯化香豆精,而棕茎组植物则与黄皮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据此肯定了Tanaka的观 点,认为棕茎组比九里香组原始。黄皮族内的亲缘关系亦可作如下推断: 小芸木属→山小桔属→黄皮属→九里香属棕茎组→九里香属九里香组→美栌木属。  相似文献   
2.
棕头鸦雀的分类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
云开脊蛇(Achalinus yunkaiensis)之前仅在广东和广西有分布报道。本文基于形态比较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确定采集于湖南省新宁县的1号雌性脊蛇标本(CIB 119041)为云开脊蛇,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该标本鼻间鳞沟约等于前额鳞沟,上颔齿24枚;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0枚,尾下鳞55枚;尾长与体长之比为0.203。至此共有4种脊蛇分布于湖南省。此外,本文还报道了棕脊蛇(A. rufescens)1号雄性地模标本(CIB 119042),该标本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3枚,尾下鳞62枚;尾长与体长之比0.201。分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棕脊蛇种组各支系的系统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厘定。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是棕榈科植物上重要入侵害虫之一,寄主及分布范围广。详细了解红棕象甲前胸背板色斑的特征,不仅能够从形态上快速正确地识别,从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同时为红棕象甲种群多样性在其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入侵性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通过对21个野外不同地理种群及室内两种体色型的红棕象甲样本的色斑数量、形状及分布位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红棕象甲前胸背板色斑一般分前后两行排列,色斑数在2-11个不等;色斑形状有(近)椭圆形、圆形、心形、水滴状、线形、三角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等。2)不同地理种群的色斑在数量,形状和位置分布存在差异。福建省11个地理种群中含有6个和7个色斑数的个体占87.7%,重庆(CQ)种群的个体全部是6个和7个色斑类型;四川(SC)、上海(SH)、云南(YN)、深圳(SZ)4个种群的优势色斑型为6个色斑型,分别占50.0%、45.0%、71.4%和70%;广西(GX)、美洲阿鲁巴岛(Aruba)和台湾地区(TW)种群中7个色斑型个体占大多数,分别为50.0%、77.8%和80%;海南(HN)种群的色斑数主要集中在6个和8个色斑(33.3%和56.7%);巴基斯坦种群2个色斑类型占68.2%。色斑形状和分布位置的聚类图结果显示地理位置与色斑的形状及位置没有规律性。3)不同地理种群优势色斑的分布没有雌雄特异性。4)经纬度和种群色斑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色斑数与地理纬度间存在显著的低度负相关性(r=﹣0.312,P=0.010),而地理经度与色斑数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059,P=0.635)。5)实验室群体中,黑色型的红棕象甲的优势色斑数为7个,红色型的优势色斑数则为8个,其中,10个色斑类型仅在红色型中存在。色斑数高的色斑类型(色斑数大于7个)在红色型中存在的比例远远高于黑色型(红色型为55.6%,黑色型为2.3%),且红色型的色斑的大小一般为前排小,后排大,这与黑色型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不同地理种群的红棕象甲在色斑数量,色斑形状和色斑分布位置上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没有地理位置的规律性,但在海南和巴基斯坦种群中存在种群特异性,福建和台湾地区种群存在相似性;色斑数多的种群,其色斑形状多样性越高;色斑类型与体色之间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The red palm weevil (RPW; Rhynchophorusferrugineus) is a devastating pest of palms, prevalent in the Middle East as well as many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Here, we report a large-scale de novo complementary DNA (cDNA) sequencing effort that acquired ~5 million reads and assembled them into 26 765 contigs from 12 libraries made from samples of different RPW developmental stages based on the Roche/454 GS FLX platform. We annotated these contigs based on the publically available known insect genes and the Tribolium castaneum genome assembly. We find that over 80% of coding sequences (CDS) from the RPW contigs have high-identity homologs to known proteins with complete CDS.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upa and larval stages have the highest and lowest expression level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we also identified more than 60 000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1 200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large-scale eDNA dataset for RPW, a much-needed resource for future molecular studies.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藻类之间的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 研究了棕鞭藻(Ochromonas sp.)及其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3种不同接种比例(1﹕4、1﹕1和4﹕1)的棕鞭藻与微囊藻共培养下, 微囊藻细胞密度到第4天均下降到最低值, 而棕囊藻细胞密度则显著增加。同时, 棕鞭藻培养滤液能够抑制微囊藻的生长、导致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此外, 棕鞭藻培养滤液也能促进微囊藻胞外多糖(EPS)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棕鞭藻不仅能吞噬微囊藻, 而且可能释放某些化感物质抑制微囊藻生长及生理参数。这暗示了棕鞭藻可作为潜在的藻类水华控制生物, 抑制早期藻类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   
8.
诱捕条件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田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棕榈植物的毁灭性入侵害虫,现已传入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对我国棕榈植物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比较了聚集信息素来源、诱捕器设置高度、颜色和类型对红棕象甲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不同来源的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诱捕器置于地面诱捕效果最好;红色和黑色诱捕器的诱虫量显著优于白色和黄色诱捕器;诱捕器类型对诱虫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的监测技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分布很广,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尸体上较为常见的麻蝇类昆虫.本文探讨温度对重要的尸食性昆虫棕尾别麻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20℃、25℃、30℃、35℃五个恒温条件下,实验测得棕尾别麻蝇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3.2±0.3、21.6±0.3、15.9±0.7、13.8±0.5、11.8±0.2 d;实验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30℃;35℃时幼虫能够生长,但是不能正常化蛹,化蛹的个体也不能正常羽化;在15~35℃条件下,分别就幼虫的体长、体宽、体重和蛹重与时间的回归分析表明这些指标与时间呈三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对死后间隔时间的推断具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艳敏  方琦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学报》2010,53(9):969-977
为了揭示重金属对昆虫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本文采用血细胞计数、台盼蓝染色、延展与包囊率测定, 以及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以经重金属Cd2+(浓度为150 μg/g)处理的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及其对照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处理组与对照组血细胞的数量与存活率、延展与包囊率,观察其形态结构,并比较了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棕尾别麻蝇初产幼虫经连续喂饲含Cd2+的饲料24,48,72和96 h后,与对照相比其血细胞总数和存活率显著下降,而血细胞的延展率和包囊作用的显著下降则分别出现于取食72和48 h之内,此后则下降不显著;由Cd2+处理幼虫发育形成蛹的血细胞包囊作用也显著低于对照。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Cd2+处理对幼虫的原血细胞、浆血细胞、颗粒血细胞和类绛色血细胞的显微形态影响不大,但可导致部分浆血细胞不能产生伪足;但均能导致各类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主要变化包括:细胞膜受损或破裂,染色质呈现凝聚, 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以及胞质内出现空囊泡。结果说明重金属Cd2+对棕尾别麻蝇的血细胞可具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