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山贝母和天目贝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次报道了产于江西的黄山贝母(F.huangshanensis Y. K. Yanget C. J. Wu)和浙江的天目贝母(F. monantha Migo)的核型:前者为2n=24=2m 2sm 6st(4sc) 14t;后者为2n=24=2m 2sm 6st(4sc) 14t(2sc)。此外,与国内报道的其它贝母属植物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黄山和九华山产草芍药的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安徽黄山和九华山产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的校型,两个居群植物的核型均为k(2n)=2x=10=6m+2sm+2st, 未见随体。它们的最长和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均为1.47;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的百分比均为0.2,属Stebbins的2A核型。这说明草芍药种内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都是极其稳定的,而且和芍药属Paeonia内已报道的其它种的染色体数目一致。  相似文献   
3.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跟骨的功能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形态描述和统计入手,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的跟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跟骨变量无论数值大小还是几何图形结构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跟骨最大宽、跟长、后距骨连结面长、跟骨高度及相对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猕猴跟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比短尾猴的表现得更为紧密。据其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我们认为:与猕猴相较,短尾猴更适应于地栖生活。这似乎与短尾猴具更大的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短尾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尾猴是体型最大的猴科动物,因较为罕见故常被传为“野八”。本文指出其食物几全为植物。冬季分堆坐在石壁上而夏季又分散在树上睡眠。交配和产仔有明显的季节性,雌性5-6岁,雄性7岁性成熟,雄猴成年后有换群现象。群内有严格的顺位关系,文中例举了攻击,理毛,礼仪,抱子和性等行为,并指出若干行为属短尾猴所特有。文末对保护和管理短尾猴资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山雄性短尾猴换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86至1992年对安徽黄山一群短尾猴连续进行7年的换群行为研究表明:雄性的换群行为发生在临近交配期开始前后,大多数为成年个体;这些个体与换群前的顺位无关,且未受到迁入新群的其它个体更多的攻击,迁入雄体还倍受雌体青睐。据此推测,外群雌性的性吸引是雄性短尾猴换群的直接原因。雄性短尾猴换群的结果,降低了种群的近亲繁殖率,增加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化选择压力有利于换群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短尾猴种群生态学研究:Ⅲ.年龄结构和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进华  李明 《兽类学报》1995,15(1):31-35
本文研究了黄山短猴(Macaca thibetana)种群年龄结构和雌性生命表。根据毛色、个体大小和行为等指标,可将其种群划分为6个年龄组,即婴猴组、少年组、青年组、年轻成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雌性短尾猴的静态生命表可较真实地反映了它在自然保护下的自下而上状况,其瞬时增长率(γ)为正值,表明只要加强对短尾猴现有栖息环境的保护,种群才会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短尾猴和日本猴雄性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相似文献   
8.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的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非损伤性的粪便样本已在监测动物性激素水平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粪便处理和激素的提取方法在不同物种中因其食性与代谢不同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本研究以野生和笼养两种环境下的短尾猴(Macacathibetana)为研究对象,采集粪便样品,利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激素含量,比较不同粪便处理方式(湿便法、冷冻干燥粉碎法、冷冻干燥研筛法)和激素提取方法(乙醇加热法、甲醇乙醚法、乙醇丙酮法、甲醇乙醇法)的效果,探讨不同取食条件下短尾猴雌二醇(E2)和孕酮(P4)水平的最佳测定方法。粪便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中,冷冻干燥研筛法测得雌二醇和孕酮含量最高,冷冻干燥研筛法与冷冻干燥粉碎法在野生短尾猴中具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笼养短尾猴中无显著差异(P 0.05)。湿便法测得含量最低,与另两种处理方法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 0.01)。激素提取方法的比较中,乙醇加热法提取雌二醇和孕酮含量最高,与甲醇乙醚法(P 0.01)、乙醇丙酮法(P 0.01)、甲醇乙醇法(P 0.01)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激素平均含量、处理过程的简便性、抽提步骤的可行性,野生短尾猴粪便处理建议选用冷冻干燥研筛法,笼养短尾猴粪便由于冷冻干燥粉碎法操作简便且与冷冻干燥研筛法无显著差异,因此笼养短尾猴建议选用冷冻干燥粉碎法。野生与笼养短尾猴粪便激素的提取均建议采用乙醇加热法。  相似文献   
10.
黄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百膺  向兴  罗洋  毛小涛  张超  孙丙华  王希 《菌物学报》2021,40(10):2735-2751
黄山地势高差明显,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的天然实验室。本研究采集黄山典型植被下土壤样本,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的潜在因素。结果共检测到13个真菌门,优势真菌门依次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获得38目,202属,相对丰度介于7.30%-90.71%,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及落叶阔叶林中出现高值,局部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子囊菌门Ascomycota有56目,393属,相对丰度介于4.69%-53.07%,随着典型植被类型变化无明显变化规律;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获得1目和2属,相对丰度介于2.88%-29.92%,随着典型植被类型变化呈现U型变化模式;5种植被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34个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指示类群,落叶阔叶林土壤真菌指示类群最为丰富,占67%;pH显著影响土壤真菌α多样性(Pearson,P<0.001),是黄山土壤真菌群落变异的主控因子(Monte Corlo 检验,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