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拥抱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特殊且重要的问候方式,常用于修复冲突后的个体间关系,但拥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功能仍需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雄性短尾猴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描述拥抱行为的类型、年龄组分布,分析拥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该行为的社会功能。结果显示:短尾猴的拥抱行为可分为无触摸生殖器、触摸生殖器和舔生殖器3种类型,其中无触摸生殖器和触摸生殖器类型最常见;3种类型的拥抱行为主要发生在非冲突环境下;随着年龄增加,拥抱行为的无触摸生殖器类型减少,触摸生殖器类型增加;成年个体的顺位越高,则接受拥抱越多,顺位提升会使个体接受拥抱的频次显著增加,顺位接近的个体拥抱发生频繁;拥抱发起的频次也与社会联系强度有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证实雄性短尾猴的拥抱行为具有表达顺位认知和增强社会联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黄山短尾猴野生群体雄性睾酮的变化规律.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成年雄性个体在交配期(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2006年7月至9月)与非交配期(2006年2月至6月)的粪便睾酮水平进行了测定,共采集到5只雄性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426个.结果表明:在群体水平,黄山短尾猴成年雄性睾酮浓度交配季节(12.283±5.745 ng/ml)显著高于非交配季节(9.424±4.987 ng/ml),季节性变化显著(P<0.01);个体水平上,不同个体雄性睾酮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P<0.01);成年雄性睾酮分泌水平与生境温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交配季节初期雄性睾酮浓度最高,交配季节末期降到最低.研究结果支持短尾猴季节性繁殖的结论,且环境温度是影响短尾猴雄性睾酮浓度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3.
雄性短尾猴优势顺位关系及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进华  王岐山 《动物学报》1996,42(3):330-333
  相似文献   

4.
社会顺位等级制度在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它对动物个体的繁殖和社会行为有广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6个不同顺位成年雄性个体,根据顺位高低,将它们分成3组:高顺位组(2只个体)、中等顺位组(2只个体)、低顺位组(2只个体),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它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组之间(1)接收和发出架桥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接收架桥次数最多;(2)接收和发出爬跨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低顺位组接收爬跨次数最多;(3)发出呈臀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但接收呈臀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高顺位组是接收呈臀次数最多,低顺位组发出呈臀次数最多;(4)摇树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发出摇树行为最多.因此雄性黄山短尾猴友好行为可以体现出社群顺位等级关系,这种社群顺位等级关系和这些友好行为在维持社群稳定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优势顺位雄性黄山短尾猴的交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雄多雌、顺位决定交配机会、雄性偏斜繁殖的非人灵长类社会中,低顺位雄性为提高自己的繁殖成功率,通常采取多样的交配策略以获得较多的交配机会。对非优势顺位雄性交配策略的研究可以增加对灵长类社会性行为复杂性的理解,对于深入探讨动物的婚配制度及繁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在2012 年9 -12 月(交配期)记录了安徽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1 群中4 只成年雄性个体的交配及有关的行为。研究发现:(1)非优势顺位雄性个体在远离优势顺位雄性视野范围的交配频次和交配时间显著高于优势顺位视野范围内;(2)与优势顺位雄性个体相比,非优势顺位雄性的强行交配(forced copulation)和隐秘交配(clandestine copulation)比例较高;(3) 就交配对象而言,对成功生育的雌性个体,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交配对象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时倾向性不显著;对未生育的雌性,优势顺位雄性更倾向于选择没有生殖经历的亚成年雌性个体,非优势顺位雄性则倾向于选择处于哺乳后期的成年雌性个体;(4)在具体交配策略上,优势顺位雄性选择跟随(follow) 雌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则通过做鬼脸(grimacing)和性追求(sexual chasing)直接获取交配机会。本研究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中非优势雄性个体形成了多变的交配策略,更多采取强制性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多数的交配都是机会性的。  相似文献   

6.
季节性繁殖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普遍特征,而野生雄性个体的性行为季节性变化特点仍有待研究。该研究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5只成年雄性个体进行全年观察,以期探讨雄性黄山短尾猴性行为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交配行为和性动机行为(性追赶,做鬼脸和性检查)频次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季节性差异显著。成年雄性个体交配行为和性动机行为季节性变化呈现显著同步性。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短尾猴和同属季节性繁殖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雄性竞争和雄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7年开始,我们对中国黄山的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的性和繁殖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1992年全年野外观察,对黄山短尾猴的繁殖季节性和雌性性活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短尾猴繁殖方式和雌性性行为如何影响雄性性行为。研究采用全事件取样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结果表明,短尾猴黄山种群的交配和产仔是季节性的:交配季节发生在7月至12月,其特征是交配频率高并伴有射精;产仔季节为1月至4月。交配季节之外的交配虽有少量发生.但交配频率很低且几乎不射精。成年雌性的会阴部有轻微肿胀的性皮,但性皮的大小和颜色既不随猴群繁殖季节变化,也不随雌性个体生理周期变化。同时,雌性缺乏典型的性要求的行为——发情。因此,我们认为雌性短尾猴倾向于隐蔽自己的排卵。对46个连续观察日中成年雄性对雌性的性行为分析还表明:雄性能够区别潜在繁殖和不繁殖的雌性但不能对同一雌性的生理状况做出准确判断。隐蔽排卵是雌性在性接受期间接受大量交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否定了短尾猴的交配是非季节性的假设(Wadaand Xicmg,1996)[动物学报51(3):365—375,2005]。  相似文献   

8.
有效性比(operational sex ratio, OSR)是指性成熟雄性数量与发情雌性数量的比值,可作为测量性选择强度的指标。本文对两种有效性比的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鱼鳞坑YA1群和YA2群成年雄性在交配期(2007年8—12月)内的繁殖行为和攻击行为进行研究,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随机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记录行为,探讨有效性比对雄性黄山短尾猴交配竞争的影响。研究期间,YA1群的有效性比为0.4:1,YA2群的有效性比为0.9:1,YA2群的有效性比大于YA1群。在繁殖行为上,高顺位成年雄性的性检查、做鬼脸、性追赶和交配行为在两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YA1群高于YA2群(P<0.01);中等顺位成年雄性的性检查、做鬼脸、性追赶在两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YA1群高于YA2群(P<0.01),交配行为在两群间存在显著差异,YA1群高于YA2群(P<0.05);低顺位成年雄性在两群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攻击行为上,高顺位成年雄性在两群间存在显著差异,YA2群高于YA1群(P<0.01);中等顺位成年雄性在两群间存在显著差异,YA2群高于YA1群(P<0.05);YA1群低顺位成年雄性攻击行为发生频次为零。结果表明,雄雌有效性比越大,雄性黄山短尾猴的交配机会越少,繁殖行为发生频次下降,竞争压力增大,攻击行为频次上升,因此YA2群成年雄性交配竞争强度高于YA1群。本研究结果支持性选择理论中有效性比对交配竞争作用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得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多雄多雌的灵长类社会群体中,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形成临时性的配偶关系(Consortship)是极其显著特征,但这种关系对个体的交配和繁殖成功作用缺少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YA1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s recording)、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以及行为取样法(Behavioral sampling method)记录个体间的社会行为、雄性的配偶数量和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对雄性短尾猴临时配偶关系的基本特征与适应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期间,雄性个体的顺位发生替换,在替换前后,处于高顺位的雄性个体始终拥有最多的配偶数量以及形成的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最长,并且雄性个体的顺位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正相关关系(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0;持续时间:P = 0.014;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32;持续时间:P = 0.035);雄性个体的年龄与临时配偶关系无显著相关性(配偶关系:P = 0.150;持续时间:P = 0.511);雄性个体在群体中生活的时间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配偶数量:P = 0.034;持续时间:P = 0.023);雄性个体的社会关系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3;持续时间,P = 0.001;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01;持续时间,P = 0.003)。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个体的顺位、在群体中生活时间以及社会关系对临时配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雄性行为策略与临时配偶关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藏酋猴交配活动中的性打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成培 《兽类学报》1993,13(3):172-180
1986—1987年期间,对藏酋猴(Macaca thihetana)黄山鱼鳞坑群交配活动中的性打搅行为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观察和研究。在766次交配中,交配个体受到了266次性打搅。性打搅行为大部分发生在交配雄性开始爬跨雌性时(89.2%),较少发生在交配雄性爬跨雌性之前(0.7%)和射精时或射精后(10.1%)。在266次有性打搅的交配中,参加性打搅的个体达473只次,其中,成年个体参于性打搅的频率高于亚成年和幼年个体,而雌雄个体之间各自参于性打搅的频率无明显差异。各个体因在群中的顺位不同,其参加交配活动和受到的性打搅的频率也不同。高顺位雄性和低顺位雌性比低顺位雄性和高顺位雌性较多地参于交配活动,同时它们受到的性打搅的频率也较高。因此,受到性打搅频率的高低与参于交配的频率有关,而与个体顺位的高低无关。在性打搅的行为类型中,63.8%是性打搅者直接朝着交配的雄性,6.6%朝着交配的雌性,29.6%无明确朝向。低顺位雄性和雌性的性打搅行为很少能中断高顺位雄性的交配活动,而高顺位雄性的性打搅却能成功地中断低顺位雄性或雌性的交配活动。然而,在266次有性打搅行为发生的交配中,仅8.6%的交配被性打搅中断。为此,本文就不同性别和顺位的个体所进行的性打搅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记述了西裂隙动物群中的李氏野猪(Sus ly- dekkeri),并对李氏野猪的地理与地层分布进行了综述,对李氏野猪与其近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李氏野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江南,最早出现在下更新统下部,最晚可延续到上更新统底部。李氏野猪与早更新世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裴氏猪(S.peii)、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分布在欧洲和中东的斯氏猪(S.strozzii)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地理亚种或仅仅是形态种,晚更新世以后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野猪(S.scrofa)是它们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13.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了寄生于淡水鱼类的棘口科吸虫的一个新种——淮河达氏吸虫Ditetziella huaiheeniss sp.nov.模式标本采自安徽省淮河的女山湖地区黄颡鱼的肠道。  相似文献   

15.
安徽宽基蜉属一新种:蜉蝣目:细裳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安徽汤口采集的宽基蜉属一新种——安徽宽基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弹尾目刺齿属一新种,即安徽刺齿Homidiaanhuiensisspnov.。该种有些特征与H.speciosaSzeptycki1973相似,但第4腹节毛序,上唇无乳突及下唇三角区刚毛E纤毛状可与后者区分。  相似文献   

17.
首次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粗腿蚜属 MacropodaphisRemaudière et Davatchi.高山粗腿蚜 Macropodaphis dzhungaricaKadyrbekov为中国1新纪录种,文中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及照片.重新编制了中国该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寒武纪没有化石苔藓动物的任何记录.最老的、毫无疑问的、真正的苔藓动物,发现于我国峡东地区的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地层中.这类苔藓动物以丰富但多样性低的变口目和少量的隐口目为代表.弗洛期的一些苔藓动物,在北美,英国和波罗的海地区(俄罗斯西北部)已相继发现,这时以Ceramopora?unapensis为代表的泡孔目苔藓动物开始出现,有一定的多样性.中奥陶世初期,苔藓动物迅速崛起,古生代狭唇纲的四个目--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环口目)苔藓动物都已经有了代表.由于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发展和辐射的重要时期,因此,奥陶纪,特别是早奥陶世苔藓动物的任何新的发现,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和解释的一个新的苔藓动物群,发现于安徽滁州琅琊山弗洛阶的红花园组上部.这个苔藓动物群由变口目爱沙尼亚苔虫亚目的两个种:Dianulites hexaporites(Pander),Orbiramus grandis sp.nov.和隐口目翼网苔虫亚目的一个种:Prophyllodi-ctya putilovensis Lavrentjeva组成.尽管这个苔藓动物群在局部地区可能还是低多样性的,但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有一定的多样性,类似于同样以变口目苔藓动物占优势的比林根苔藓动物群,后一苔藓动物群产于波罗的海以东地区(俄罗斯西北部)同时代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作者在安徽淮南大居山陆续发现了数量很多的上新五褶兔化石,其中包括保存较完整的数十个头骨及上百个下颌骨,均产自新洞、无名洞及铁四局洞穴、裂隙堆积,分别记述为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dajushanensis sp.nov.和安徽上新五褶兔Pl.anhuiensis sp.nov.两新种。淮南地区的晚新生代洞穴和裂隙堆积十分发育,其中常含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区内洞穴和裂隙堆积垂直分布至少有6个水平层,最高的第6层海拔高度为160 m(如大居山老洞),第5层(如大居山新洞、无名洞)及第4层(如大居山铁四局洞穴)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30 m和90 m,属于新近纪,常含有丰富的上新五褶兔化石;第3层为第四纪早期(如大居山西裂隙),未见上新五褶兔,代之出现丝绸兔(Sericolagus sp.),第2层为中更新世(如大顶山西裂隙),出现野兔(Lepus sp.)。迄今为止,安徽淮南地区共发现了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即淮南上新五褶兔Pl.huainanensis (金昌柱,2004)、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dajushanensis sp.nov.及安徽上新五褶兔Pl. anhuiensis sp.nov.,至少涉及了3个不同地质时期的动物群:一为Pl.huainanensis,Kowalskia neimengensis,Adcrocuta eximia等代表的老洞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Pl.dajushanensis sp.nov.和Promimomys asiaticus等代表的新洞早上新世动物群,三为Pl.anhuiensis sp.nov.和Kowalskia yinanensis所代表的晚上新世动物群。淮南地区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地史分布较连续,演化特征明显,它们构成上新五褶兔连续的进化系列。从晚中新世至晚上新世,淮南大居山上新五褶兔体型从小变大;p3较原始的釉岛状后内褶沟逐渐向舌侧开放(晚中新世种Pl. huainanensis的后内褶沟均为釉岛状,早上新世种Pl.dajushanensis为83.9%,晚上新世种Pl. anhuiensis为33.3%);p4-m2的前外褶沟逐渐退化,其下跟座舌侧的釉质层越来越变细。依性状分析,安徽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与日本琉球奄美黑兔(Pentalagus furnessi)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从日本奄美黑兔的p4-m2完全缺失前外褶沟、颊齿褶沟釉质层的褶曲异常复杂等衍生性状看,上新五褶兔和奄美黑兔的系统演化关系较为复杂,尚有待发现更多早更新世的材料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表明:生精小管一侧为管壁上皮,另一侧为生发区,生殖细胞由生发区基底部同管腔增殖。输精管分为输精细管和贮精囊,管壁上皮具分泌功能,贮精囊有肌肉层。射精管壁肌肉层较厚,粘膜形成纵行皱襞。副性腺内壁为单层立方上皮。生殖系统发育有明显的季节性,8月开始发育加速,10月进入高峰,4月开始发育停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