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参数联合血清小窝蛋白-1(caveolin-1)、水通道蛋白4(AQP-4)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06例HICH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5例),预后不良组(51例)。术后监测颅内压参数[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WA)、20 mmHg阈值下颅内压剂量(Dicp20)],检测血清caveolin-1、AQP-4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颅内压参数联合血清caveolin-1、AQP-4预测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PRx、MWA、Dicp20以及血清caveolin-1、AQP-4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低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高PRx、高Dicp20、高caveolin-1、高AQP-4是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PRx、Dicp20、caveolin-1和AQP-4预测HICH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大于PRx、Dicp20、caveolin-1和AQP-4单独预测。结论:高PRx、Dicp20、caveolin-1、AQP4是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联合颅内压参数PRx、Dicp20及血清caveolin-1、AQP4预测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术后行ICP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结果分为:低压组62例(2.70kPa≤ICP5.30kPa),高压组38例(ICP≥5.30 kPa)。记录患者ICP监测数值,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内随访,了解患者平常活动能力进行判断预后的状况。观察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室速、室性早搏、糖尿病、高血压病、脑卒中、高脂血症、风心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既往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高压组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ROC曲线面积0.704,采用最大约等指数计算得出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为4.89,其中敏感度为0.435,特异性为0.896。结论:持续ICP监测结果显示ICP值越小,患者的预后就越好,ICP值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对判断和改善预后能起到有效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我院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ICP、CPP监测。比较两组动脉瘤夹闭情况,术后第1 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预后优良率。结果:两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观察组术后第1 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术后1 d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排除失访病例后,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分级、mRS分级优良率分别为88.89%、88.89%,与对照组的88.00%、8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电生理联合ICP、CPP监测,能够实时掌握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组织血流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预防不可逆的脑缺血改变,改善术后早期患者意识状态,减少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等渗透剂量的7.5%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TS)和20%甘露醇治疗颅高压的疗效。方法:当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超过20 mm Hg时,一组患者接受了4 m L/kg 7.5%HTS(HTS组,n=27),另外一组患者接受了0.5 g/kg 20%甘露醇(甘露醇组,n=31)的降颅压治疗,两种药物均经深静脉在30 min内快速滴注完成。用药期间,连续监测患者IC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及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记录有效降颅压持续时间、ICP最大降幅及其时间,用药前及用药后1 h、3 h、6 h抽血查电解质和血浆渗透压等。结果:静脉快速滴注7.5%HTS和20%甘露醇后,两者均可有效降低ICP(P0.05)。两组在控制颅高压的有效率、起效时间及ICP降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TS组的作用持续时间要明显长于甘露醇组(P0.05)。两组渗透压较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上升(P0.05)。用药前后,两组MAP、CPP和CVP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等渗透剂量的7.5%HTS与20%甘露醇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ICP,两者降颅压效果相当,均可作为治疗颅内高压的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对32名男性潜水员和25头家兔进行了下列3项内容的观察:1)不同压力下脑阻抗图(REG)的改变;2)模拟潜水时REG的变化与颅内压(ICP)的关系;3)职业潜水员的工令对脑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气压下,REG的波幅、dz/dt和上升时间/心动周期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博动性脑血容量减少和血管阻力增加,提示脑血流量减少。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高分压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救治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s welling,PADBS)患者的辅助作用,为无创ICP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4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取得病例组53例,对照组61例,分别给予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和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及生存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分型颅内压检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48h内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时间的生存分析,病例组中位手术时间为35.6个月,对照组中位DFS为33.5个月,两组患者检测进行手术时间的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创ICP检测患者继发性出血率为3.2%,脑脊液感染病况为7.9%;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ICP检测患者住院天数短于有创ICP检测患者(P0.05)。结论:无创ICP应用于PADBS治疗的临床价值与有创ICP相当,但无创ICP更便捷、创伤小,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脑血流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辅助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5、7天ICP动态变化以及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脑血流和氧代谢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第3、5、7天ICP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两组ICP均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Qmean、Vmean、Wv、DR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Qmean、Vmean均升高,Wv、DR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SjvO_2、CjvO_2、CaO_2、CERO_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SjvO_2、CjvO_2、CERO_2均升高,CaO_2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和氧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联合颅内血流监测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行心肺复苏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心肺复苏术后采用脑室测压导管测定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内高压组和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视神经鞘宽度(ONSD)、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CA-PI)。采用Pearson分析颅内压、ONSD与MCA-PI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ONSD、MCA-PI对的心肺复苏术后颅内压升高的预测价值。结果:(1)60例心肺复苏患者中19例出现颅内压升高;(2)颅内高压组患者血清BDNF、S100β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3)颅内高压组患者ONSD和MCA-PI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4)心肺复苏患者ICP与ONSD、MCA-PI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2、0.848,P<0.05)。(5)ONSD和MCA-PI预测心肺复苏患者发生颅内压升高的AUC分别为0.875(95%CI:0.739~1.000)、0.841(95%CI:0.735~0.948)。ONSD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的最佳截断值为≥5.69 mm,对应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5%、100.00%、78.95%、100.00%和91.11%;MCA-PI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的最佳截断值为≥0.945,对应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5%、80.49%、59.44%、65.22%和89.19%。结论:床旁超声和颅内血流监测均无创安全,ONSD和MCA-PI都可以有效预测心内复苏患者颅内压升高,ONSD预测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并分析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颅内压监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和监测组39例。对比对照组、监测组围术期指标情况,对比对照组、监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纳入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13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纳为再出血组,再出血发生率为18.57%(13/70);剩余的57例未再出血患者纳为未出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SB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凝血机制异常、术前血肿量>60 mL、入院时SBP≥200 mmHg均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较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入院时SBP相关,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干预,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探头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患侧开颅去骨瓣减压和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其中,行普通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28例,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32例。比较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剂量和应用时间,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区域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 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恢复情况。结果: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和天数较普通颅内压监测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随访提示脑室型ICP监测组预后良好比例较普通型ICP组显著增加(P0.05)。并且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提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参数r CBF、r CBV、MTT、TTP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普通型颅内压监测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型颅内监测探头改变了脱水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模式,通过螺旋CT灌注成像检测患者损伤部位的r CBF、r CBV、MTT和TTP可评估脑损伤的程度以及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