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瘤抑制素2(sST2)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RFA术治疗的82例阵发性AF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57例)。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BNP、hs-CRP、sST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AF病程增长是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694、0.718,联合三者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高于BNP、hs-CRP、sST2单独预测。结论:阵发性AF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是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有助于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及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46例)和非房颤组(94例)。检测两组术前血清GDF-15、hs-cTnT水平,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DF-15、hs-cTnT与术后新发房颤的关系;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DF-15、hs-cTnT对术后新发房颤及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房颤组SYNTAX积分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血清GDF-15、hs-cTnT水平均高于非房颤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YNTAX积分、血清GDF-15、hs-cTnT均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联合hs-cTnT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AUC为0.933,大于SYNTAX积分的0.790,预测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925,大于SYNTAX积分的0.750(P<0.05)。结论:血清GDF-15联合hs-cTn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及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7例,均使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根据患者是否加用厄贝沙坦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一年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衰住院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情况,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估窦性心律维持率、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房颤的复发率、慢性房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心衰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房内径较治疗前明显扩大(P<0.05),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心功能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肺纤维化、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伴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能较好的维持窦性心律,降低心衰住院率,对心脏重构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有无合并房颤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入选4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根据入院心电图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所有患者均在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内径(LVEDD)及左房前后径(LAD)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NT-pro BNP、LVEF、LVEDD及LAD均明显改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而言,给予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有效,且房颤的存在与否不影响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急诊入院时检测肌钙蛋白I(Tn I)水平的临床作用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23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资料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患者分为三组:1组患者Tn I轻度升高;2组患者Tn I正常;3组患者未检测Tn I,分别就三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就诊时的症状展开数据比较,并且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Tn I升高的预测因子。设置主要终点为1年内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及心肌梗死(MI),患者从入院时起随访1年,记录期间的MI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173例患者(33%)Tn I轻度升高(均值0.56 ng/m L),225例患者(43%)Tn I正常,125例患者(24%)未检测Tn I。住院期间1组患者(50%)的心功能检查异常明显高于组2和组3(28%和29%,P≤0.001),1组患者(22%)主要终点发生率明显高于2组(10%)和3组患者(15%)(P=0.00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钙蛋白I轻度升高与冠脉疾病(CAD)发生率增加及MI发生率增加有关,但对于总体死亡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Lu JH  Jin Q  Ge H  Zhao Z  Li J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1,27(2):166-7, 252
目的:探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AF)发作时对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窦性心律)患者各30例,观察各组血清脑钠肽水平;并对阵发性房颤组中心室率≤100 beats/min与心室率〉100 beats/min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观察阵发性房颤组复律后24 h和30 d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血清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复律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很快下降。结论:血清脑钠肽水平在房颤发作时明显升高,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升高与房颤的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单纯服用胺碘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随访12个月,一级观测终点为房颤复发。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12个月,观察组窦性维持率分别为89.8%、81.6%,对照组分别为72.9%、62.5%,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房颤复发率24.5%,显著低于对照组47.9%(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减少房颤复发,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肺动脉神经节丛(RPVGP)消融对胆碱能及儿茶酚胺诱发房颤的影响。方法:20只犬麻醉开胸后,暴露RPVGP,分别在消融RPVGP前后,经股静脉静滴乙酰胆碱(ACh)及儿茶酚胺。测量房颤诱发率及两类递质诱发房颤的阈浓度。结果:RPVGP消融前,静滴Ach和异丙基肾上腺素(IPA)及肾上腺素(EPI)(1~100μmol/l)均可诱发AF,诱发率100%。Ach、IPA和EPI的诱发阈浓度分别为2.6±0.3μmol/l,3.3±0.2μmol/l,5.6±0.2μmol/l。RPVGP消融后,Ach及儿茶酚胺的AF诱发率分别降至10%及35%,且三种递质的诱发阈浓度分别提高至2.6±0.3μmol/l、22.5±2.4μmol/l和26.±2.6μmol/(lP<0.05)。结论:消融RPVGP使乙酰胆碱和儿茶酚胺诱发房颤的阈浓度增高,并降低此二类介质的房颤诱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心内电生理技术研究心房快速起搏(RAP)对兔心房单向动作电位(MAP)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各10只。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以600次/分行RAP,同时分析在0、4、8、12和24h的单向动作电位时程(MAPD)。结果假手术组在实验的时间段内右房游离壁MAP复极90%时程(MAPD90)无明显差别。RAP8h,起搏组右房游离壁MAPD90较P0有明显缩短,从起搏前(112.50±9.57)ms至起搏8h分别缩短到(51.25±4.79)ms,分别缩短了61.25ms。结论房颤(AF)时心房MAPD90缩短。MAP技术可安全地用于研究AF时的电重构(ER),能提供准确的电生理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和评价不同方法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的疗效,提高转复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4-2011.05我院住院治疗的37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比较心律平与胺碘酮的药物转复率,构成比采用x2检验,α=0.05。结果:37例患儿中,13例治疗原发病后自动转率,24例患儿给予心律平治疗,其中1例放弃治疗,5例未见效,心律平转复率为69.77%,5例未见效患儿改用胺碘酮治疗,1例死于原发病,1例控制症状后行射频消融术治愈,胺碘酮转复率为75%,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心律平与胺碘酮均能较好的治疗小儿PSVT,对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效的小儿PSVT,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