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黄清阳  高之仁 《遗传学报》1991,18(3):271-276
以13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配制的78个单交种为材料,研究性状选择、亲本选择对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杂种产量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性状数较少时,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关系因性状的不同而异;当性状数较多时,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关系为抛物线,受性状影响较小;(2)当所选亲本材料的遗传差异较大时,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为抛物线;当所选亲本材料的遗传差异较小时,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为直线或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日本落叶松引种区林地棕壤9个主要理化性状及与之配套的17株优势木材料入手,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该地区日本落叶松生长的主要肥力因子为氮及磷,並据此将该林地棕壤划分为9个肥力类型。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以任意二样本点在各主成份上的坐标值为变量,以各主成份的贡献率为权重,重新定义欧氏距离公式,对主成份坐标值聚类,使其更为合理、直观。同时采用回归分析拟合出理化性状间的多个回归方程。此研究为该林地科学施肥、速生丰产、永续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南木兰属9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测定了河南木兰属8种、1变种50多份的成熟叶片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测定结果表明,该属植物9种、变种的酶谱均有差异性,每种、变种均有特征酶谱,种间酶谱显著大于种内酶谱,根据其酶谱差异性,可以进行生物种、变种的鉴别和良种的选择。为免除其酶带Rf单一指标,鉴别生物种、变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作者创立了"酶谱多指标综合判断距离法"分析技术,首次将该属植物种、变种酶谱的酶带数目、Rf、酶带宽度及其活性强弱4个因子的差异性,进行编码联机、电脑运算分析,其结果与该属玉兰亚属内的玉兰派和辛夷派的形态分类相吻合。但是,从酶学观点不支持椭圆叶玉兰作为独立种的存在,以作为河南玉兰的变种为宜,也不支持河南玉兰派和腋花玉兰派的成立,以并入辛夷派为佳。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白背飞虱种间、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高感品种TN1为材料.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若虫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效应。实验表明,单虫种一龄善虫密度15头/株和30头/株相比.褐飞虱成虫的羽化率、短翘率、体长和若虫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但成虫雌性比率前高;白背飞虱成虫羽化率前比后高21.22%.短翘率高15.25%。在两种飞虱一龄若虫密度30、45、60头/株等虫量混合组配下,褐飞虱成虫羽化率60头/株比30头/株下降28%,白背飞虱若虫历期以30头/株最长。在总虫量为30头/株时,种内(30头/株)和种间(15:15头/株)比.白背飞虱种内处理成虫羽化率高36.83%.昔虫历期短;褐飞虱以种内处理成虫短翘率高。从产卵位点来看.褐飞虱喜产在稻株叶鞘中下部厚肉组织上,白背飞虱以叶脉基部产卵为主.成虫密度2、4、8对/株3处理,其叶鞘、叶脉上的平均卵块变小;10天内的平均卵量亦减步。同密度下,种间组合比种内组合的产卵量多。从各指标对密度反应来看,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相似文献   
5.
侗族九个红细胞血型系统和ABH分泌型的分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报道了广西侗族的ABO、MNSs、Rhesus、Duffy、Kidd、P、Diego、Lewis和Xg等九种红细胞血型系统和ABH唾液分泌型的分布。共调查了201名父母均系侗族而彼此无血缘的学生,其中男116名,女85名。结果表明,广西侗族中ABO系统的r基因(0.6286)、MN系统的m基因(0.6294)、Duffy系统的Fy~a基因(0.9651)、Kidd系统的JK~a基因(0.4628)和Rhesus系统的CDe染色体(0.7532)等频率都很高,ABO系统的q基因(0.1672)、P系统的P_1基因(0.1333)和Lewis系统的Le~a基因(0.3232)等频率较低。MNSs系统的S基因(0.0124)频率很低,而MS染色体连锁率却为零。Xg系统的Xg~a基因频率(0.3746)与汉族和维吾尔族一样,处于低水平。Lewis系统的Le(a )表型者中发现八例是ABH唾液分泌型,但分泌的物质不是A便是B,而分泌H物质的唾液分泌型者全部都是Le(a-)型。六个民族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侗族与壮族在血缘上最近,其次是与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相近,而与维吾尔族最远。  相似文献   
6.
小麦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10个小麦品种和按双列杂交配制的45个组合为材料,对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回归关系.遗传距离等于零时,杂种优势等于零;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大,杂种优势迅速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为通过原点的不对称抛物线.并对玉米、棉花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探讨,一致表明,非线性回归关系优于抛物线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户生态系统定量分析和演替导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究了农户生态系统定量分析和演替导向方法,对线性规划方法有新的应用和认识,提出了制约强度、制约幅度、制约作用量的新概念,并首次用于对农户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限制因素定量分析,从而指导农户生态系统的演替,并取得明显的实践效果。同时,对线性规划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客观性评价有助于发现城市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进而改善城市环境。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居住区为研究单元,利用气象监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图兴趣点数据、国土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环境健康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性和生活方便性4方面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监测体系,并使用优劣解距离法进行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福州市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水平差异性较大,整体上呈现出中心区域高、边缘地区低的特点。城区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东部和南部区域较低,西部和北部区域人居环境高值与低值混杂分布。各指标层中,交通便捷性和生活方便性的高-高集聚以及低-低集聚特征与人居环境高低值聚类分布较为一致,便捷的交通以及完备的服务设施对人居环境评价的影响较大;环境健康舒适性呈现城市内部低、边缘高的特点,而城市安全性呈现内部高、边缘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受伤和体弱白鹤的救护及放归是白鹤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2014—2016年间,先后对8只救护白鹤和2只野生白鹤进行环志并安装卫星跟踪器,根据所获得的卫星跟踪数据来分析比较救护白鹤与野生白鹤在秋季迁徙路线和在重要中途停歇地的最大日活动距离、活动区分布和面积、生境类型等方面的异同。结果显示,救护白鹤放归当年与放归次年以及救护白鹤放归当年与野生白鹤的秋季迁徙路线和活动规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救护白鹤放归次年与野生白鹤之间差异不明显。(1)放归当年,4只救护白鹤在农田和水塘停歇1个月左右,停歇时长明显高于野生白鹤和放归次年的救护白鹤。(2)救护白鹤放归当年在跨海方式、登陆地点、停歇地点以及登陆后的迁徙方向上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其中部分个体在迁徙过程中有停顿徘徊、迷失迁徙方向的现象,且跨越渤海和大别山的距离大于放归次年的救护白鹤和野生白鹤。(3)救护白鹤放归后4天内每日最大活动距离小,而后高低分化明显,无明显规律,而救护白鹤放归次年的每日最大活动距离规律变化与野生白鹤较一致。(4)与救护白鹤放归次年以及野生白鹤的活动规律相比,救护白鹤放归当年的栖息地位点变化频繁,具体表现为生境类型选择的多样化,且无明显规律,同时活动区面积较小。探索救护白鹤放归野外后与野生白鹤迁徙路线和活动规律的差异,对救护白鹤的科学放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goral (Nemorhaedus griseus) carcasses were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mid-Qinling Mountain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oral carcasses, data of the individuals from Shaanxi's Fourth Giant Panda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analyse how the gorals/goral carcasses sites were related to altitude, slope, aspect, river, and road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 carcasse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wa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Goral carcasses tend to be found at relatively low altitude (1 200-2 400 m) and mild slope (6°-25°). The chi-square test also showed that the aspect of the goral carcasses sit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goral sites. Most of the goral carcasses were found at south-facing/half southfacing slopes.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 carcasses and the distance to river was significant. Th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Z-test further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orals/goral carcasses sites and the distance to river. Most of the goral carcasses sites were close to river (< 100 m).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 carcasses and the distance to road was not significant.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Z-tes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s/goral carcasses and the distance to road. This study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goral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