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菊科蒿属Artemisia的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共有26种8变种,为亚洲特有植物。前主产我国西南中、高海拔地区;后主产秦岭以南横断山脉以东各省区的中、低海拔地区,少数种在亚洲南部、东南部也有分布。除泰国艾A.boreali-siamensis外,其余国内均产。它们在蒿属蒿亚属中进化程度较高,且与其它组有明显的区别。选择亲缘关系最近的艾组为外类群。在外类群比较原则和形态演化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性状  相似文献   
2.
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的分类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有蒿属植物30种1变种,居该地产种子植物属中所含种数的首位。所产蒿属植物在不同的植被带中梯度变化明显,替代现象显著。在生态类型上,旱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增,中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减。在区系组成上可分为6种分布区类型,即:我国特有分布,3种;温带亚洲分布,14种1变种;北温带及中亚分布各4种;旧世界温带分布,3种;东亚分布的2种。可见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种类丰富,梯度变化明显,旱化现象显著,地理成分复杂,但以温带亚洲分布类型为主,兼有其它成分,属典型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蒿属植物比较形态和解剖学研究——(Ⅰ)叶表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菊科蒿属2亚属7组30种代表植物成熟叶片的表皮细胞、气孔器、表皮毛的特征和气孔形状、气孔外拱盖及拱盖内缘、角质膜和蜡质纹饰。其中表皮细胞多角(边)形,大小不等,垂周壁平直、弓形,或者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垂周壁波浪状或波纹状。下表皮均有气孔器,上表皮有或无气孔器,气孔器类型有无规则型。无规则四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十字型、横列型和平列型。大多数种类具多细胞单列毛。多细胞双列毛和腺毛仅发现在腺毛蒿组。这些微形态特征在组间存在着某些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云南中部高原,蒿明(Songming),龙潭营(Longtan Ying),生于海拔2300m的丛林中,张英伯(ZhangYing—bai)0004号,1940年10月9日,花黄色,偶见。为珍稀濒危植物,现已很难采到。印度也有。中国(云南)首次记录。松蒿属植物目前在中国现已增加到3种;东至日本,西至印度(越南不产)为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  相似文献   
5.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27-230
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北部发现的罂粟科绿绒蒿属二新种:肋蕊绿绒蒿,可能与拉萨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其叶片较狭,全缘,子房具4条纵肋; 以及狭瓣绿绒蒿,此种可能与川西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其叶片较小,无毛,花瓣呈条状倒披针形。  相似文献   
6.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31-232
该文描述了自青海南部发现的罂粟科绿绒蒿属一新种,短丝绿绒蒿。此种可能隶属琴叶绿绒蒿亚属,滇西绿绒蒿组,滇西绿绒蒿系,与此系其它种的区别在于此种的披针状条形花瓣,较少、较短的雄蕊(花丝长1~5 mm),无花柱的雌蕊,和被具短毛的硬毛的子房。  相似文献   
7.
张旭  周海艺  徐畅隆  徐波 《广西植物》2022,42(10):1786-1790
中国西藏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尽管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部分地区和类群存在采集不足,甚至空白。我们针对西藏日喀则植物多样性调查薄弱区域开展调查,发现一个未记录的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uier)植物,采集了标本和种子。经查阅《西藏植物志》《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Flora of Nepal鉴定为尼东绿绒蒿(M. dhwojii G. Taylor ex Hay)。该文植物新资料报道如下:(1)尼东绿绒蒿形态描述及其彩色图片。(2)该植物种子微形态、与近似种间的形态差异。新发现丰富了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多样性,对研究西藏乃至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地理学意义和潜在的园艺价值。绿绒蒿属分类须加强野外调研,多技术手段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云南马先蒿属植物的生物地理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先蒿属(Pedicularis)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在云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钟补求系统,该属植物在云南有151种分属于13个群72个系。马先蒿属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体现了下列特点:(1)种类十分丰富,占整个属总种数的25%,占中国的42.6%。(2)包括了该属全部花冠类型,即无齿、有齿的原始类型各为24种、短管具喙的中间过渡类型87种,较进化的长管类型16种。(3)马先蒿属植物分布在云南的11个地理分布区域中,但该属植物在康藏高原区最为丰富,有108个种在本区有分布,占云南种数的71.5%;横断山植物区和东喜马拉雅植物区是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4)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其中8个系、52个种为云南特有,横断山和东喜马拉雅的特有种量为丰富,也是本属的特有中心。(5)民先蒿植物与邻近的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区系上联系密切,与缅甸和不丹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祝东立  贺学礼  石硕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328-233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小五台山15种蒿属(Artemisia L.)植物种子的基本形态特征,同时进行了种子吸水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5种蒿属植物种子近于倒卵形或长卵形,大小差异明显,大籽蒿(A.sieversiana)种子千粒重最大为0.474g,猪毛蒿(A.scoparia)种子千粒重最小仅为0.047g,其余13种种子的千粒重为0.057~0.184g之间。种子吸水率和吸水量与是否有粘液溶出有明显的关系,有粘液溶出的旱生植物种子吸水速率快、吸水量大。15种蒿属植物种子均无明显休眠特性,多数萌发率大于70%,最高可达100%,只有红足蒿(A.rubripes)和魁蒿(A.princeps)萌发率不足50%。蒿属植物种子吸水和萌发特性显示出该属大部分种类能适应北方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利用少量水可顺利萌发。  相似文献   
10.
为寻找绢蒿属系统学的新证据,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8种绢蒿属植物的果实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绢蒿属8种植物果实形状相似性较高,呈倒卵形或长倒卵形,直或稍弯曲;果脐圆形,常偏向一侧;顶端中央均可见花柱残留物,边缘具衣领状环;果实表面纹饰为搓板状和不规则皱褶纹饰。这些果实微形态特征中,果实的表面纹饰具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次级结构,可作为绢蒿属植物区分种的参考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