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人类软骨糖蛋白-39(Human cartilage gp-39,YKL-40)、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水平,并分析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6例发生肝转移的直结肠癌患者和50例未发生肝转移的直结肠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OPN、YKL-40、HGF和VEGF-A的水平。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OPN、YKL-40、HGF和VEGF-A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肝转移的直结肠癌患者(P0.05);糖尿病、肿瘤最大直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吸烟史均与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相关(P0.05);而HGF、VEGF-A、糖尿病、肿瘤最大直径≥5 cm、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是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OPN、YKL-40、HGF和VEGF-A明显升高,HGF、VEGF-A、糖尿病、肿瘤最大直径≥5 cm、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是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同时性射频消融治疗在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9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合计转移灶33个,转移灶小于4厘米,且合计不超过4个转移灶。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完成。Kap-lan—Meier法分析无病生存期,无肝转移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对临床病理学因子及肝转移相关因子采用Log-rank法Cox风险比例模型解析。结果:中位无病生存、无肝转移生存及总生存期为355,394及488天。有3例患者获得长期的无复发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较早的T分期、N分期,较少的转移灶数量,较小的转移灶直径与良好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灶数量与病灶直径为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肝转移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性好,对单发的小于4cm转移灶,以及多发病灶合计直径小于4cm者射频消融治疗较为适用,可有显著生存获益。部分患者可迭临床治愈。对于胃癌肝转移的合适病例,射频消融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变类型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包含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B组包含肝转移癌患者28例,C组包含肝血管瘤患者41例。采用CT全肝灌注扫描模式对三组患者占位病灶组织、病灶周围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占位病灶组织,B组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最低,C组患者HAP最高;A组患者门静脉灌注量(PVP)最低,C组患者PVP最高,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C组总肝灌注量(TLP)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灶周围组织HAP及HPI明显高于A、C组(P0.05),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PVP及TLP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正常肝脏组织CT灌注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及肝血管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第34届欧洲肿瘤外科会议日前在英国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作为中国唯一一位特邀代表赴会,并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报告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许剑民所带领的中山医院普外科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对于起初无法进行切除治疗的KRAS野生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与单纯的化疗方案相比,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肝转移转化手术切除可能,并可改善其缓解率及生存率。该项研究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结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肝转移灶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对38例结肠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肝转移灶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PTEN蛋白质原发灶中高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降低,肝转移灶中不表达或表达极低。结论PTEN蛋白表达降低有助于结肠癌的转移,PTEN可望成为结肠癌预后指标和分子治疗的靶标。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肝转移灶的发生和发展会直接导致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且现有的治疗策略总体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可干预的靶点成为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外泌体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介导化疗耐药的产生,同时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预后方面也具有一定价值。外泌体研究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基础。本文就外泌体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促进治疗耐药以及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诊断及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FOLFIRI方案,观察组予以恩度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均于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和比较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RR)分别为44.83%和24.14%,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9.66%和65.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4.83%和37.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5个月和4.3个月,总生存期(OS)分别为13.2个月和6.9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较单用FOLFIRI方案更好,但并未显著增加毒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酸性核磷蛋白32A(ANP32A)、Ataxin-3及4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FHL1)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NP32A、Ataxin-3及FHL1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阳性表达率。其中44例发生肝转移作为肝转移组,76例无肝转移作为无肝转移组,比较两组癌组织中ANP32A、Ataxin-3及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ANP32A、Ataxin-3、FHL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ANP32A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Ataxin-3、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组患者癌组织中ANP32A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Ataxin-3、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肝转移组(P<0.05),肝转移组患者原发癌中低分化、原发癌浸润深度T3~T4、原发癌有淋巴结转移者构成比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P32A蛋白阳性表达、原发癌中低分化、原发癌浸润深度T3~T4、原发癌有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Ataxin-3、FHL1蛋白阳性表达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ANP32A阳性表达率与Ataxin-3、FHL1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0.05),Ataxin-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ANP32A蛋白高表达,Ataxin-3、FHL1蛋白低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肝转移有密切关系,且以上指标间具有一定相关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诊治中可根据相关因素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胰腺癌合并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晚期胰腺癌伴有肝转移的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GEMOX方案),对照组给予5-FU化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受益率、治疗有效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当转移癌体积小于肝体积75%时,对照组的临床受益率为6.06%,有效率为12.12%,而实验组的临床受益率为32.26%,有效率为58.06%,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8个周,21%的患者2年内达到无疾病进展,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37个周,在1年生存率为35%;而对照组中,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9个周,1年生存率为0,实验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者(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别。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肝转移的疗效优于以5-FU为主的化疗,且二组相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光学分子成像技术是在活体复杂的组织区域环境内细胞形态、运动与功能研究的最佳手段之一,极大地推进了免疫学的发展.肝脏是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也被视为一个免疫器官.解析肝脏免疫基本特性和功能,对防治肝脏疾病以及全身性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活体可视化研究肝脏区域生理或者病理状态下免疫应答,提供关键事件的多细胞参与及其彼此交互的时空动态信息,能极大地丰富对肝脏独特免疫反应的认知.本文将重点阐述目前活体肝脏成像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例如多光子激发显微成像与转盘共聚焦成像在肝脏免疫中的应用,并展望活体肝脏成像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