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SOCE对百草枯(PQ)致肺纤维化过程的具体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肺泡上皮A549细胞,设置分组为对照组、PQ组和PQ+SKF96365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PQ组给予800 μM的PQ溶液处理细胞24 h;PQ+SKF96365组先加入10 μM的SKF96365预处理细胞2 h,然后再加800 μM PQ处理24 h。免疫荧光检测PQ染毒后SOCE相关蛋白的活化和胞内分布、NFATc1的表达和入核情况。清洁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Q组、SKF96365组和PQ+SKF96365组。PQ组及PQ+SKF96365组给予百草枯(2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SKFS96365组及PQ+SKF96365组每天腹腔注射一次10 mg/kg的SKF96365溶液,持续3天,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状态改变以及胶原纤维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PQ染毒组STIM1蛋白活化出现寡聚化现象并且ORAI1、TRPC1膜定位显著;PQ引起细胞质内NFATc1信号向细胞核内转移,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SOCE抑制剂后NFATc1信号减弱向细胞质内转移(P<0.01)。与对照组相比,PQ中毒的小鼠肺泡结构被破坏,肺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与PQ组相比,PQ+SKF96365组肺泡结构相对完整并且间质胶原纤维沉积减少。结论:PQ中毒可活化SOCE并通过增加NFAT入核激活下游转录信号,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百草枯(PQ)对发育期C57BL/6J小鼠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并探讨百草枯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80只出生21日龄的仔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25、2.5、5、10 mg/(kg·d)五组,灌胃染毒百草枯,每天一次,连续30 d。观察小鼠的一般生理和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并在染毒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小鼠大脑,称重并进行病理检查,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中脑黑质部超微结构。结果染毒期间小鼠一般状况没有明显变化,染毒结束后各组体重没有统计学差异;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避暗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的避暗潜伏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中,在高剂量组分别观察到黑质细胞减少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结论百草枯暴露对发育期小鼠成年后神经行为有影响,同时会使小鼠成年后出现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发生器质性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斯氏油脂酵母在以百草枯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能降解百草枯,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为分离鉴定斯氏油脂酵母中降解百草枯的相关基因,本研究通过构建斯氏油脂酵母的Fosmid文库,用百草枯作为筛选标记,成功筛选到7个百草枯抗性的大肠杆菌克隆。对阳性克隆插入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并对真核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在插入片段中发现了nmrA基因及氮代谢相关基因,nmrA是真菌在限氮的条件下才激活的氮代谢相关基因,能调控激活下游的次级氮代谢基因家族,分解那些不常见的氮源。这提示斯氏油脂酵母可能也具有氮的次级代谢调控机制,在百草枯作为唯一氮源的环境下斯氏油脂酵母能激活次级氮代谢相关基因,分解代谢百草枯。  相似文献   
4.
两个品种玉来愈伤组织经0.5和5mmol/L的百草枯处理3h后,在渗透胁迫(PEG6000-0.5MPa溶液)下处理24h,电解质泄漏率增加;H2O2和MDA积累;AsA和CAR含量的减少加剧。0.5和5mmol/L的苯甲酸钠减轻渗透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促进CAT活性的增加;使SOD、GR、AP和POD能维持较高的活性;AsA和CAR含量降低的幅度减小。抗旱性强的品种PAN6043愈伤组织抗氧化胁迫和渗透胁迫能力强于抗旱性弱品种SC701,并与合高活力抗氧化系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控草措施对高温季节华南地区蔬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奇  冯莉  田兴山 《生态学报》2015,35(22):7444-7453
华南地区高温季节从6月持续到10月,田间杂草危害严重,当前高温季节田间杂草群落发生格局相关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因此在广州高温季节于标准化菜田通过田间杂草调查、小区控草试验和室内土壤培养,研究了杂草群落发生规律和菜田不同清园和土壤处理控草措施对田间杂草群落短期防效和后续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田休耕50 d后,田间杂草群落中禾草类杂草种类较少但发生量明显占优,阔叶类杂草种类较多而危害总体较轻,莎草类杂草种类较少,发生量与阔叶草相当;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呈现明显的单优势,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a)、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碎米莎草(Cyperus iria)、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等的盖度也较高。休耕后取田间土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的结果亦表明,高温促进禾草类杂草的出苗和幼苗生长(尤其是40℃/35℃)而15℃恒温培养14 d几乎仅有阔叶类杂草出苗。不同控草措施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百草枯处理(900 g a.i./hm~2)后阔叶类杂草总盖度上升的趋势被扭转为禾草类杂草持续占优势;喷施百草枯并铲草处理30 d后杂草盖度即恢复至60%以上,而配合喷施丁草胺(1350 ga.i./hm~2)、乙草胺(750 ga.i./hm~2)、精异丙甲草胺(750 ga.i./hm~2)或二甲戊灵(600 ga.i./hm~2)进行土壤处理30 d后可使杂草盖度与仅喷施百草枯处理分别下降72.9%、84.6%、83.9%和77.5%;土壤处理前配合浅翻耕可明显提升控草效果。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控草处理70d后,百草枯、铲草和翻耕处理均对试验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1),田间各主要杂草在CCA排序图中明显分为两个类群:1)光头稗、牛筋草、千金子、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和三头水蜈蚣(Kyllinga triceps);2)草龙、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鳢肠(Eclipta prostrata)、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等阔叶类杂草和碎米莎草。  相似文献   
6.
董雪松  刘盛业  刘伟  刘淑英  刘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19(4):351-353,I0023,I0024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百草枯(PQ)致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 33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腹腔一次性注射PQ 10 mg/kg,并于染毒后第2、5、7、14、28天处死小鼠,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于第28天处死。观察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肺组织大体结构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染毒后2 h即出现中毒性改变,肺组织在第28天出现了明显的纤维化改变。结论腹腔一次性注射PQ能简便、可靠的构建出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PQ中毒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伟  席贻龙 《生态学杂志》2012,31(8):1984-1989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常见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48hLC50值,应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百草枯(0、0.01和0.04mg·L-1)和草甘膦(0、0.4和1.6mg·L-1)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多刺裸腹溞的48hLC50值分别为0.626和26.287mg·L-1;百草枯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草甘膦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百草枯和草甘膦的交互作用对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1)。多重比较显示:当忽略草甘膦的影响时,0.01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则相反,0.04mg·L-1的百草枯使多刺裸腹溞的净生殖率显著降低;当忽略百草枯的影响时,0.4和1.6mg·L-1的草甘膦均使多刺裸腹溞的生命期望显著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1mg·L-1的百草枯和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而0.04mg·L-1的百草枯和0、0.4、1.6mg·L-1的草甘膦混合液均使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升高,0.04mg·L-1的百草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杂草对百草枯的抗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颖慧  陈勇 《生态学杂志》2012,31(1):194-199
百草枯抗性杂草的产生严重危害粮食生产并间接加重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种抗百草枯杂草的发生、发展与危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对转运体与杂草抗药性关系、百草枯的限制隔离机制、抗氧化酶保护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从光照对抗性机的制影响和杂草抗药性遗传规律等方面对百草枯的抗性机制展开了讨论,认为未来中国存在出现大规模抗百草枯杂草的风险,提出了延缓杂草对百草枯产生抗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2,(3):264-264
第二届全国百草枯中毒临床实践与研究学术会议暨泰山职业病诊断鉴定专题研讨会定于2012年11月2~4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医学综述》、《蛇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黄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TNF-α、IL-10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PQ(60 mg/kg)灌胃染毒组(B组)、生大黄(300mg/kg.d)干预组(C组),每组30只。中毒后6h、24h、72h分批处死存活的大鼠,并且检测大鼠血浆TNF-α、IL-10水平。结果:B组、C组TNF-α、IL-10水平在染毒后6h开始升高,72h达到高峰,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相同时间点C组TNF-α和IL-10的表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C组血浆TNF-α、IL-10水平与中毒时间呈显著正性相关关系(r=0.849,P〈0.01;r=0.790,P〈0.01;r=0.0.943,P〈0.01;r=0.892,P〈0.01)。结论:大黄能够通过降低百草枯中毒大鼠体内的TNF-α、IL-10水平,减轻百草枯对大鼠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