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九连小蘖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培养液的电导率、pH值、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氨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实验表明细胞生长曲线与培养液的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曲线恰成镜像关系。而细胞生长曲线与培养液的过氨化物酶活性变化的曲线相互平行。从而,可以通过监测培养液的电导率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来了解细胞生长状况,并可作为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生物量增长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生物电磁学参数中的电导率与组织的功能性信息直接相关,精准重建生物组织电导率在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诊断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改进定量微波热声层析成像(microwave-induced thermoacoustic tomography,MTAT)算法,使组织电导率的重建精度提高。方法 本文在利用有限元离散法求解热声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化牛顿迭代法(regularized Newton iteration method,RNIM)定量重建组织电导率的改进方法。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和含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仿体实验,验证了算法改进的有效性。组织仿体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在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对比度情况下,相比于定量微波热声层析成像采用拟合(fitting)的方法,采用正则化牛顿法定量重建的仿体电导率相对误差明显降低,重建目标精度提高。在仿体实验中采用RNIM方法重建相同浓度的单目标在不同位置的电导率变化幅度更小,以及重建多目标电导率的相对比值与实际更接近,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稳定性。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算法能更加准确地定量重建组织仿体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3.
落入高压静电场内的水稻、芝麻及油菜种子,在场的作用下,即产生沿电场方向的位移,在同一跌落高度下,重量基本相同的种子,其分离距离产生很大的差异,且分离距离与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的改善程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研究中证实,种子活力强度得到提高,其α淀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及电导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苏打盐渍土草原植被群落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羊草、星星草、虎尾草和碱蓬4中植被类型及碱斑裸地下苏打盐渍土0~30 cm剖面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苏打盐渍土草原植被群落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按羊草、星星草、虎尾草、碱蓬和碱斑的排列顺序,苏打盐渍土理化性质不断恶化;0~10 cm剖面的土壤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 e),碱化度(ESP)、pH和土壤容重是影响群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植被群落分布情况可以定性反映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和物理性质;植被生长可以影响盐渍土的理化性质;植被生长改变了土壤剖面ECe和ESP的分布规律,在有植被群落分布的土壤上,ECe和ESP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在无植被生长的碱斑地,二者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植物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结构系数和饱和导水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研究特定频谱波引起的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电导率与频谱波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特定频谱波对理化特性略有不同的纯净水、自来水、海水进行影响,研究其电导率的变化。方法: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数据散点进行拟和,用方差分析来评价其拟合效果,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结果:经过频谱波的影响各种水的电导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纯净水的电导率呈阶越式方式增加;自来水呈对数形式增加;而海水则表现为变化幅度微小。结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分子吸收了频谱波的能量,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造成的。这一过程使化学平衡(H2O)n≒xH2O (H2O)n-x和H2O≒ H OH-均向分解的方向运动,水中带电离子的浓度提高,因此电导率发生变化。而电导率提高方式的差异,则是水样在理化特性上的差异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林地利用被认为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但施用污泥对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根箱试验,分析表施和混施10%污泥对速生树种团花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土壤pH值和电导率动态变化及根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拟合土壤pH值、电导率和根系重金属含量与根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不施污泥(对照)相比,混施污泥显著抑制了团花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长,混施污泥120和240 d后,0~20 cm土层总根长分别为不施污泥的76.9%和67.4%;表施污泥对团花根长和根表面积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根体积。混施污泥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电导率及根系重金属含量,混施污泥0~20和20~40 cm土层根系镉含量分别是不施污泥的11.5和10.0倍。线性回归拟合分析显示,不同处理0~20 cm土层的电导率与根长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施和混施污泥根系镉含量与根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混施污泥抑制了团花根系生长,这可能是由于混施污泥提高了土壤电导率和根系镉含量所致,而表施污泥对团花根系生长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磁场处理对螺旋藻多糖生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一定磁场强度(0~0.6T)处理下培养的螺旋藻生长加快,于物质积累增多,由072mp/Inl增加到0.80mg/ml;多糖含量提高,由4.2%增加到5.1%.磁场处理使培养液电导率随磁场强度增加而降低,使NO-3-N含量随磁场强度增加而增加,有利于细胞吸收和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8.
以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为指标,比较了水淹条件下10个树种的耐水淹能力。结果表明,水淹胁迫下,不同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则有显著差异。根据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和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耐水淹能力较弱,耐水淹时间仅为5至10 d;蓝果树(Nyssa sinensis Oliv.)、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Wangenh.)Koch〕、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和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 L.)具有一定的耐水淹能力,耐水淹时间约为25 d;乌桕〔Sapium sebiferum(L.) Roxb.〕和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的耐水淹能力较强,耐水淹时间超过45 d;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acronatum Ten.)和花叶杞柳(Salixintegra‘Hakuro Nishiki’)的耐水淹能力最强,受水淹的60 d内无受害现象。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西农889’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采取不施肥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腐熟有机肥(SM)、秸秆还田+氮肥(SN)、秸秆还田+氮肥+磷肥(SNP)共5种处理,对不同处理下土壤电导率、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秸秆还田后土壤的电导率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处理间周年电导率平均值表现为SNP>SN>SM>S>CK,且差异显著。(2)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最高,蔗糖酶活性最大值(70.62mg.g-1.d-1)为对照的1.36倍,脲酶活性最大值(3.58mg.g-1.d-1)比对照提高了9.15%。(3)土壤有机碳含量在S、SM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S、SM处理与CK、SN、SNP处理之间差异显著,SM处理比对照处理提高了8.91%。(4)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并以SNP处理最高,其次是SM处理,S、SN处理再次之,且SNP、SM、S、SN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8%、11.1%、9.88%和7.41%。(5)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CK,并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50.6%;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34.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无机肥可以有效促进有机物矿质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0.
城市行道树对交通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寒娥  李秉滔  蓝盛芳 《生态学报》2005,25(9):2180-2187
以远离交通环境的公园作为相对清洁区,研究了位于广东佛山种植最普遍的8种城市行道树树黄葛榕(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L.)Pers.),芒果(MangiferaindicaL.),细叶榕(FicusmicrocarpaL.),阴香(Cinnamomumburmanii(Nees)Bl.),垂叶榕(FicusbenjaminaL.),白兰(MicheliaalbaDC.),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Dunn)在交通密集区生长在不同方位的植物器官对交通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交通密集区的城市行道树的叶片和树皮器官吸收重金属铅和镉、硫含量、电导率和pH值等指标在不同的方位呈现显著的差别,即城市行道树位于快车道一侧生长的植物的器官(以下简称P1)、位于面向人行道一侧生长的植物的器官(以下简称P2)及相对清洁区采集的植物样品(以下简称P0)各指标测定值的分析结果为:其叶片和树皮硫、重金属铅和镉、电导率等特征值基本呈现P1>P2>P0的大小规律,在显著度为0.05时差异显著;而pH值基本呈现P1电导率越大,pH值越小。以栽植量最普遍的13条路段的黄葛榕样品为例,经测定分析发现,在其各指标中,重金属铅和镉与电导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在0.01水平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7和0.7228,黄葛榕树皮的电导率指标可作为交通环境复合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不同城市行道树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对交通环境的响应程度不同,如黄葛榕、细叶榕、垂叶榕、红花羊蹄甲、白兰等行道树种在位于机动车一侧的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大于面向人行道一侧及对照区的叶片气孔密度;大叶紫薇、芒果、阴香等行道树等位于机动车一侧的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小于面向人行道一侧及对照区的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说明不同行道树对交通环境的响应不同,并具有不同的适应交通环境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