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臭污染在大气污染中占比最多,严重影响了周围人群的身心健康。文章主要对微生物除臭原理、过程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从禽畜养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三个角度对微生物除臭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对推动微生物除臭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环保问题,其中臭气问题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各工业企业纷纷开始研究各种方法用于去除臭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企业更加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除臭。有效地使用除臭技术,不但可以减轻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此,文章以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行业的臭气治理为切入点,阐述了具体的治理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臭气治理技术的完善和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猖獗成因及其治理对策建议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阐述我国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近10—20年来的发生和危害状况后,分析认为,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的猖獗力害,与初始主源、生产水平和作物坏境及气候异常有很密切的关系。本文还对未来若干年内的发生趋势作了浅析,同时从宏观治理的高度提出一些建没性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技进步改进了人类对天然生物危害因子的操控能力,在诱发新的生物安全危害形态的同时,也赋予了生物安全客体的源头难以追溯性、生物安全主体的多元性、生物安全危害演变机理的复杂性等特点。生物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点。随着生物科技与生物安全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日益显著,21世纪或将成为生物安全的时代。新一轮生物科技变革及其与人类社会互动衍生的生物安全问题,已经逐渐触及人类安全观念和现代文明的内源性危机或挑战。全面提升国家生物安全能力、优化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不仅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对人类科技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祝国文  张瑾  杜杰  李烨  邓冉  姜倩  童晋  杜海英 《生物资源》2020,42(3):313-32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三废"的大量排放,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愈发严重,其中重金属镉、铬的污染显得尤为突出。研究者利用微生物技术开展了大量治理污水中镉、铬的研究。本文就不同种类微生物对镉、铬的修复及作用机理进行论述,以期为微生物用于实际污水中镉、铬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学》2020,(1):26-26
近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预案》指出,虽然专家分析认为,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几率很小,但仍须从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出发,统筹做好境内外蝗虫防治工作.各地要按照主动预防、内外结合、分类施策、有效处置的总体要求,坚持“两手抓”,既严防境外沙漠蝗入侵危害,又继续做好国内蝗虫防治,加强监测预警,全面排查蝗灾隐患,突出区域治理和科学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相似文献   
7.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社会公众期望生态学研究能够为区域、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服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发展为目标,回顾了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及经验;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需求与时代特征,提出了利用基于自然的宏生态系统途径的新思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安全格局构建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大尺度区域安全格局构建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战略布局、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体系,为中国安全、健康和美丽的国土空间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由内源基因编码的小分子RNA,参与昆虫变态、生殖发育、细胞分化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在转录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完全变态昆虫中,大量调控其变态及生殖的miRNA被广泛报道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miRNA调控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变态及生殖发育的研究仍比较少,对其具体的调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阐明.为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iRNA在调控不完全变态昆虫(以直翅目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半翅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蚜虫以及部分蜚蠊目昆虫为代表)的变态及生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化理解miRNA对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和生殖发育方面的机制,为害虫生态治理和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选择皇甫川流域人工松树林、人工杨树林、人工锦鸡儿灌木林、人工沙打旺草地和撂荒地等不同水土治理措施植被为采样地,以耕作农田为对照,研究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对不同水土治理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4 747只,隶属于5门7纲10类。优势类群为线虫,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例为95.53%,常见类群为螨类和弹尾类。不同水土治理措施样地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较农田有提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 >0.05);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显著提高(P<0.05);线虫个体数在人工沙打旺草地中显著高于农田(P<0.05);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较农田增强,并以地表凋落物覆盖显著的人工林最为明显。RDA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与凋落物厚度、树(草)高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研究地区采取的几种水土治理植被均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相比较,地表凋落物层显著的人工松树林、人工杨树林更加有益于螨类和弹尾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1976年,曾经繁盛在滇池的海菜花群落消亡并引起了广泛讨论。该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重建了1950—2000年滇池水环境、水生植物与鱼产量变化趋势图,发现滇池外海海菜花消失的时间早于污染爆发,而与滇池鱼产量增加的时间基本一致,并由此提出:滇池外海海菜花群落消失主要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草鱼的过量放养,而围湖造田和后期污染则使海菜花种群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