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范围内,物种入侵正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公众健康的重大生态事件。为了探究入侵物种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的生态挤压作用,选择了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作为受试动物,设置直接生态竞争实验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两类实验。直接生态竞争实验中两种螺直接竞争生存资源,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中则观测两种受试螺分泌物对彼此与自身种群的影响。为了模拟野外不同水体的竞争情况,设置了两种密度,即每组共计6只受试螺(低密度组)及每组共计12只受试螺(高密度组),在两种密度下设两种螺不同比例的个体组合。结果显示,两类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与生存率都优于梨形环棱螺。直接竞争实验小管福寿螺体重相对变化率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5),但二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中,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的体重相对变化及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组中,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极多时(8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会显著差于小管福寿螺(P0.05);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少时(4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与小管福寿螺无明显差异,但生存率会显著低于小管福寿螺(P 0.05)。间接分泌物干扰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率极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1),且其生存率高于梨形环棱螺;在低密度组中,高比例(4只)的小管福寿螺生存率显著高于高比例(4只)的梨形环棱螺(P 0.05);而在高密度组中,高比例(8只)的梨形环棱螺在28d内全部死亡,由于对照组中即使是高密度的梨形环棱螺也拥有高生存率,说明这种效应不是梨形环棱螺本身所导致的,而是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胁迫导致了梨形环棱螺的大量死亡。以上结果充分表明,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干扰效应比直接生态挤压作用具有更严重的生态威胁性,且小管福寿螺的种内竞争调节能力优于梨形环棱螺,这可能是小管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的一种有效生活史策略。  相似文献   
2.
眼部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眼部真菌感染的致病情况和菌种分布特征。方法统计山东省眼科研究所2000~2005年间所有真菌感染病例的培养结果,按照感染部位分类并分析不同菌种的致病情况。结果6年间共有970份真菌培养资料,阳性结果691份,阳性率为71.2%(691/970)。其中角膜溃疡阳性率为86.2%(669/776),镰刀菌占73.2%(490/669);眼内炎阳性率为10.4%(19/182),曲霉菌占68.4%(13/19);泪囊炎阳性率为25.0%(3/12),念珠菌占100.0%(3/3)。结论不同的感染部位常见的真菌菌种不同,镰刀菌是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曲霉菌是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而念珠菌则是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Bleich M  Shan QX 《生理学报》2007,59(4):443-453
K^+通道在上皮细胞内以极化的方式表达,形成一个庞大的膜蛋白家族。出于对主要依赖Na^+-K^+-ATPase而维持的细胞内跨膜K^+梯度的考虑,K^+通道在跨上皮细胞转运中的主要作用为:膜电位生成和K^+循环。本文以肾近端小管和胃壁上皮细胞转运为例简要阐述了K^+通道的作用。在这两个组织中,K^+通道活性限速跨上皮细胞转运,调节细胞体积。近年来,药理学工具和转基因动物的实验证实了对K^+通道的原先认知,并将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K^+通道的分子结构挑战高亲和力药物分子的设计,及其多组织同时表达的两个典型特征阻碍了高活性、组织特异性小分子治疗的进展。然而,抑制K^+通道能阻断胃酸分泌等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促进K^+通道药物用于胃病治疗和作为肾脏转运抑制剂用于肾脏相关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4.
婴儿泪在室内生长的光照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桦 《生态学杂志》2004,23(3):20-23
研究了婴儿泪适宜生长的光照范围问题。通过测定试验房间光照的分布图 ,选择试验房间内具有代表性的光区进行栽培试验。实验环境温度为 15~ 2 5℃ ,湿度为 33%~ 6 9%。经栽培 4 0d后 ,用LI 6 4 0 0测定其不同光强下的光合特性 ,计算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同时测定不同试验区植株的枝长与叶片数量的生长量。结果表明 :婴儿泪在 >8 5μmol·m-2 ·s-1~ <2 99 0 μmol·m-2 ·s-1(4 2 5~ 14 95 0lx ,RH33%~ 6 9% ,温度 15~ 2 5℃ )的光照条件下能够生长  相似文献   
5.
Zhang XH  Zhu PH 《生理学报》1998,50(2):213-216
过去的工作表明,经12,13-二丁基佛波酯(PDBu,蛋白激酶C激动剂)作用的蛙骨骼肌纤维出现兴奋收缩去耦联。为了了解这种去耦联是否由去横小管引起,本工作研究了细胞内诱发的动作电位。在用渗透压法去横小管后,表明存在完整横小管的动作电位的后去极化逐渐消失。但是,从经1μmol/LPDBu作用12或24h肌纤维中记录到的动作电位依然存在后去极化。上述结果提示,暴露于PDBu的蛙骨骼肌纤维的横小管完整。因而,由PDBu引起的兴奋收缩去耦联的机制仍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6.
蒙静蓉 《蛇志》2016,(2):229-230
目的探讨先天性泪囊炎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86例(407眼)先天性泪囊炎患儿采用泪囊按摩、泪道冲洗、探通、再冲洗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泪囊区按摩法一次治疗成功率1.47%,泪道冲洗+探通+再冲洗一次治疗成功率94.34%,二次治疗成功率2.70%,三次治疗成功率1.47%。结论先天性泪囊炎患儿采取泪道冲洗+探通+再冲洗并配合临床护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异硫氰酸-葡聚糖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体内标记法,研究大鼠肾近球小管细胞胞饮体(endosome)膜上 H~+-ATP 酶的活性及水的渗透性转运。通过观察在胞饮体外加入一定量 ATP 后,胞饮体内 pH 值的时间反应曲线,从而测定 ATP-依赖的 H~+在胞饮体膜上的转运情况。胞饮体内的酸化速度及 pH 的最低值与加入的 ATP 浓度有关。在加入 ATP 前,胞饮体内的 pH 值为7.4,加入不同浓度的 ATP 后,即[ATP]为0.005,0.05,0.5,5和10mmol/L,胞饮体内 pH 最低值分别为7.30,6.99,6.68,6.38和6.39。此种由 ATP 引起的酸化反应,被0.5mmol/L N-ethylmaleimide(NEM)抑制97%,但不被钒酸盐和 oligomycin 所抑制。实验还同时观察了此种胞饮体水的渗透性转运机制。通过在胞饮体膜内外建立一个蔗糖浓度梯度。观察 FITC-dextran 荧光信号的快速动力学变化过程,从而测定由于渗透压梯度引起的水在胞饮体膜上转运的特征。在230℃时,水的渗透性通透系数(osmotic wate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_f)为0.03cm/s;加入0.5mmol/L HgCl_2后,水的转运被抑制70%。此抑制反应可被5mmol/L 巯基乙醇(β-Mcrcaptoethanol)完全逆转。上述结果提示:大鼠肾近球小管胞饮体膜含有H~+-ATP 酶和水的转运通道。胞饮  相似文献   
8.
9.
南京地区棉蚜的飞行活动节律及其飞行能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昆虫的飞行活动规律及飞行能力是研究其能否迁飞的基础。通过采用春季到秋季20 m高空黄盆诱蚜、高空所诱蚜和春季木槿树上有翅蚜的卵巢解剖,以及春夏秋三季田间有翅蚜的吊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的飞行活动节律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有翅棉蚜的日羽化高峰出现在19:00~20:00。2001年南京地区棉蚜的春、秋两季迁飞高峰分别在5月8日和10月25日。5月份高空诱集的棉蚜中,95.7%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下,而木槿上羽化后1天的有翅蚜中有35.2%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上;高空诱蚜和木槿上蚜的平均卵巢小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3.94±1.65和5.88±1.92。8月中下旬棉田棉蚜存在低空飞行行为,并且出现飞行高峰时有翅蚜的卵巢小管数平均在6条以下,超过6条则停止飞行。羽化后1~2天有翅棉蚜吊飞个体的飞行比率和平均飞行距离表现为春、秋季显著大于夏季,三季的最长飞行距离分别为3.89 km、6.15 km和1.44 km。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同期与分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76例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行分期手术(鼻腔鼻窦病变处理控制鼻腔鼻窦炎症后再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B组行同期手术(处理鼻腔鼻窦病变后立即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慢性泪囊炎生活质量量表(DQOLS)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4.74 %(36/38),A组总有效率为92.11 %(35/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 %(5/38),与A组的10.53 %(4/3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DQOLS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少于A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具有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亦无明显差异,但前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