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杉木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成的涩籽含有较多的单宁类和凝集素类物质。败育前期核酸、蛋白质、类脂及DNA,RNA的含量较少,而有胚种子中此类物质的含量则随着胚的发育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混交林细根周转的研究   总被引:87,自引:13,他引:74  
系统研究了杉木、火力楠纯林及混交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及年周转率。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纯林及混交林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880、3035和1560kg.ha^-1;死细根生物量为235、398和565kg.ha^-1;细根年周转率为1.29、1.42和1.40;年生产量为1137、4318和2179kg.ha^-1;年死亡量为497.595和1149kg.ha^-1,分别相当于林分枯枝落叶年凋落量为3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杉木、台湾杉、香杉22个种源的叶长、叶宽、叶厚、维管束的宽与厚、栅栏组织厚、机械组织厚、表皮厚和气孔数等9个叶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栅栏组织厚(X_6)、叶长(X_1)和叶厚(X_3)三个重要因子,建立优化判别方程:F_1(台湾杉)=-235.8714+17.3104X_6+26.3587X_1+5.9046X_3F_2(杉木)=-564.9259+78.4254X_6+93.1923X_1+0.6295X_3F_3(香杉)=-349.4205+64.1926X_6+62.6479X_1+0.8969X_3定量地区分这三个树种,旨在对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树种分类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根系的研究李振问,杨玉盛,吴擢溪,赖仕嶂(福建林学院,南平353001)(福建尤溪县林业科学研究所,365200)RootSystemofMixedStandofChineseFirandHomana ¥LiZhenwen;YangYusheng(FujianForestryCollege,Nanping353001),WuZhouxi;LaiShizhang(ForestryResearchInstituteofYouxiCounty,Fu-jianProvince365200).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1):20-24。Therootsystemofa6-yearmixedstandofChinesefirandHomanaisstudiedby"soilcolumn"and"standardsampletree"methods.Thefineroot(lessthan2mmindiameter)biomassofindividualtreeofChinesefirinmixedstandis14.5%higherthaninpurestand,w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地下生物量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本研究以杉木幼树为研究对象,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开顶式(OTC)大气增温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增温对杉木幼树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不同径级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后总根系生物量、总细根生物量及总粗根生物量较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显著降低20~5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占比与0~10 cm土层的粗根生物量占比,但显著提高20~50 cm土层的粗根生物量占比;其余土层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较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后0~2、2~5、5~10、10~20和>20 mm径级根系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因此,增温处理下杉木幼树通过降低表层粗根生物量的占比,提高深层粗根生物量的占比以固定和支撑杉木生长,同时通过降低深层细根生物量的占比来维持表层细根生物量以保证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大气增温影响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不同径级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碳分配,可能导致碳循环过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杉木的混农林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杉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用材树种,栽培十分广泛,人工造林历史在一千年以上,目前杉木人工林达1.0×10~7ha。杉木林地混种农作物是杉木产区的传统习惯,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栽培制度,通过林粮间作,以耕代抚,既有农业收益,又抚育了杉木,促进了幼林的生长。这项经验在杉木产区长期世代相传,且因地制宜,在问作方式、作物种类等方面不断发展,如间种方式上有先农后林、林农同时或先林后农等,间种作物种类还有油料作物、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7.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造林树种转换的响应,对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993年春在二代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6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杉木人工林相比,米老排人工林0~10 cm土层MBC和0~20 cm土层MBN和MBP均显著提高, 0~20 cm土层MBC/MBP和10~20 cm土层MBN/MBP显著降低。两种人工林所有土层MBC/MBN均无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含水率、总有机碳、总氮、全磷、有效磷与MBC、MBN和MB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MBC/MBP和MBN/MBP呈显著负相关。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BN和MBP主要受土壤总氮和有效磷的影响,而MBC/MBP和MBN/MBP主要受有机碳和有效磷的驱动。研究表明,造林树种从杉木转换成米老排能够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加速氮磷养分周转,增加土壤氮磷养分供应能力。米老排人工林土壤MBP的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树木生长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8.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在湘中丘陵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落叶阔叶林、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1 hm2的长期定位观测样地,采集0–15 cm、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矿化有机碳(MOC)、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分析4种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揭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理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且不同森林同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MBC、MOC、ROC含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DOC含量表现为春、夏、冬季较高,秋季最低;同一森林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不同;土壤MBC、MOC、ROC、DOC含量与土壤自然含水率、SOC、全N、水解N、全P(除杉木人工林土壤MBC、MOC、ROC外)、速效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全K、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外源碳库投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该区域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各森林类型组成树种生长节律及其土壤水分含量和SOC、N、P的可利用性,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来源有关,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可作为衡量森林土壤C、N、P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杉木在中国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本研究基于现有分布记录,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气候、地形等环境要素,预测杉木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 影响杉木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年平均降水量,在当前气候下,杉木适生区合计面积328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4.5%,低、中和高适生区分别占18.3%、29.7%与52.0%。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杉木生长的适宜性在我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适生区面积随气候变化增大,且明显向北扩张,南方湿润亚热带地区形成集中连片高适生区。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训练集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0.
探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各形态磷素的分布特征有利于提升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本研究选取位于广西融水县的幼龄(9 a)、中龄(17 a)、成熟(26 a)杉木人工林和邻近撂荒地(CK),利用干筛法将采集到的表层(0~20 cm)原状土壤分为4个粒级团聚体(>2、1~2、0.25~1和<0.25 mm),测定各粒级团聚体中不同形态磷组分。结果表明: 1)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差异显著,CK和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较高,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后减,在17 a时最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趋势与>2 mm粒级团聚体一致。2)CK和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 mm粒级团聚体中显著较高,达1.23~7.33 mg·kg-1;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全土全磷、有效磷和无机磷含量均显著高于CK,并随杉木林龄的增长先增后减,全土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在9 a时最高,分别为322.40和7.33 mg·kg-1,全土无机磷含量在17 a时最高,为114.05 mg·kg-1;全土有机磷含量随杉木林龄的增长先增再减再增,在9 a时最高,为210.00 mg·kg-1。3)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磷储量与土壤团聚体组成比例显著相关。CK和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2 mm粒级团聚体各形态磷储量较高。除有机磷外,各形态土壤磷储量均随杉木林龄的增长先增后减。综上,林龄17 a之前,杉木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土壤磷素水平的提升;林龄17 a后,>2 mm粒级团聚体的破碎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磷素供应水平逐渐下降。因此,在杉木人工林培育栽种17 a以后应重视土壤中>2 mm粒级团聚体的保护,以保障土壤质量,维持土壤供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