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用样方法、定位观察法,连续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中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p>0.05),被大熊猫采食竹子的比例为67.07%,致死率29.07%;人为砍伐竹子的比例为65.67%,致死率46.68%,可见与大熊猫采食相比,砍伐更为影响拐棍竹种群的生存.从出笋数量来看,不同处理方式有利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p<0.05),尤其是人为砍伐措施大大提高了竹子的出笋率,但人为砍伐样方的竹笋质量(地径和株高生长)却远低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未能达到大熊猫觅食的选择利用标准.不同年份之间,各种处理方式下的拐棍竹出笋数量波动较大(p=0.006~0.035),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相似(2007,p=0 82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各年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07年外),年死亡率仅2003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差异(p<0.05),2005~2007年均不显著(p>0.05).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与年死亡率之间表现出年补充率﹥年死亡率的格局(p<0.05),唯有大熊猫采食样方的2004年和2005年、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的2005年的年死亡率略高于年补充率(p>0.05),这表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2.
木岩黄芪的繁殖特点及其与沙生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岩黄芪具有两种繁殖方式:天然下种繁殖及根状茎繁殖。本文试图从这两种繁殖方式入手,探讨木岩黄芪的沙生适应性。木岩黄芪种子繁殖效率较低,原因主要有两点:种子不易传播和影响天然下种繁殖的因素较多。大致3年生的实生植株具备根状茎繁殖能力,根状茎繁殖对战胜沙埋具有较大的作用,也具有在干旱条件下保证该植物萌发新枝从而衰而不竭的作用,这无疑是适应沙地流动性及干旱性的重要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的临床疗效,为婴儿CMV肝炎的抗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3例CMV肝炎婴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退黄、保肝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治疗,治疗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黄疸消退情况、肝功能变化、血CMV-IgM和尿CMV-DNA转阴情况、肝和脾B超变化、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血CMV-IgM和尿CMV-DNA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肝、脾明显减小,且治疗组减小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血CMV-IgM转阴率、尿CMV-DNA转阴率、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儿CMV肝炎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缓解黄疸症状,恢复肝脏功能,肝、脾回缩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秀清  韩有志  李乐  陈欣  游静 《生态学报》2009,29(9):4656-4664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更新幼苗空间格局特征;依据协同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定量估计土壤氮素营养空间异质性与落叶松更新格局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探讨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对落叶松幼苗更新格局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寒温性针叶林,还是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树种的山地阔叶林,不同空间样点间土壤氮素总量及速效态氮素均存在很大差异.阔叶林中,硝态氮在整个研究样地尺度(>70.71m)上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因素所占比重为81.5%).针叶林中,硝态氮则在相对小的尺度范围(47.90m)呈现更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变异.且阔叶林中土壤氮含量显著地高于针叶林.(2)华北落叶松苗更新空间分布格局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更新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针叶林为77.4%,阔叶林为85.2%),随机变异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2.6%和14.8%).(3)阔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高,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不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随机性(R2=0.078).针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低,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氮素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与过程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整个研究样地水平上,硝态氮与更新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结构比为59.4%~77.7%).NO-3-N含量较高或铵、硝态氮的比例较低的土壤环境中,更新苗发生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5.
商侃侃  达良俊 《生态学杂志》2013,32(7):1912-1919
漫长历史时期的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以孑遗植物为优势种群落的分布格局、种群更新类型与适应策略,可揭示气候变化下孑遗植物的残存机制.本文以孑遗植物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为视角,在综述孑遗落叶阔叶树种的定义、分布与生境特征、种间关系、种群更新与群落维持、植物性状与生境响应的基础上,提出在区域孑遗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应从微地形-植被关系入手,应用微地形单元的分类体系与手法,以微地形单元上斑块状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其生境特征、种群结构、群落动态以及植物性状,揭示微地形梯度孑遗植物群落的分异格局,阐明区域内多种孑遗落叶阔叶树种的共存机制;结合植物群落谱系结构分析,进一步阐明孑遗植物群落的残存机制,有助于丰富我国亚热带山地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温敏型三嵌段共聚物,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用其制备的可注射更昔洛韦温敏型原位凝胶剂的制剂特性。方法:以聚乙二醇(PEG)作为亲水嵌段,丙交酯(LA)和β- 丁内酯(β-BL)的无规共聚物PBLA 作为疏水嵌段,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温敏型三嵌段共聚物PBLA-PEG-PBLA,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考察其溶液的胶凝温度/ 临界凝胶浓度、流变学性质、通针性和溶蚀行为以及以更昔洛韦作为模型药物、用其制得的可注射载药温敏型原位凝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合成的PBLA-PEG-PBLA 嵌段共聚物重均分子质量在6 000 左右,多分散系数为1.5 左右;其溶液临界凝胶浓度(g?mL-1)为5%~10%,质量浓度(g?mL-1)在10%~25% 时胶凝温度为31~35 ℃,接近并略低于体温;其凝胶在低温下储能模量与黏度较小,当温度接近相转变温度后两者迅速增大;其载药凝胶剂累计释放量经拟合显示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并呈扩散释药机制。结论:较低质量浓度[10%~15%(g?mL-1)] 的PBLA-PEG-PBLA 更符合玻璃体注射要求,更适用于制备可注射载药温敏型原位凝胶剂。  相似文献   
7.
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更新格局及代际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南方铁杉更新格局,以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个体空间分布的坐标点图为基础,利用Programita软件对各龄级个体进行空间分布格局与代际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南方铁杉年龄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型,属增长型种群;(2)南方铁杉幼(苗)树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而高龄级大树在各尺度上均呈随机分布;(3)幼(苗)树、小树与大树间在小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负关联,而随着尺度和年龄的增长,代际关联性不明显。这些发现说明,南方铁杉完全能进行自然更新,但在种群发展过程中大树对小树(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形成林下较难、林窗(或林缘)正常的更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正>亲爱的小伙伴们,这里是石貂小子的官方网站,其中记录了很多有关石貂亨特的成长经历,内容丰富,趣味十足,欢迎各位登录!有意思的是,此网站是石貂爸爸自小亨特出生起偷偷开办的,对于这里的一切,包括自己已成为动物界的当红小明星这件事,亨特都一无所知。(天知道它老爸是怎么想的,反正作为工作人员的我对此感到无比纳闷!)好了,废话不多说了,大家还是快来关注石貂小子的新动态吧!  相似文献   
9.
小鼠ALB启动子/增强子驱动HSV-tk 对肝脏细胞的杀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黄淑帧  曾溢滔 《遗传学报》2004,31(10):1053-1060
利用小鼠白蛋白(ALB)启动子/增强子及单纯疱疹病毒胸苷嘧啶激酶(HSV-tk)DNA构建了载体pLLTK,以研究该载体对肝脏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首先,为了比较载体的肝脏细胞特异转录活性,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为报告基因构建了载体pLE(仅含小鼠ALB启动子)、pLLE(含小鼠ALB启动子和上游增强子)和pLEL(含小鼠ALB启动子和下游增强子),分别转染到人肝细胞株Hep—G2与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株HC-11,荧光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分析GFP的表达。然后将载体pLLTK转染到Hep-G2研究对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发现:小鼠ALB启动子/增强子能驱动GFP肝脏特异表达;HSV-tk在Hep-G2表达使细胞具有更昔洛韦(GCV)敏感性,在GCV作用7d后,MTT分析细胞的生存率,pLLTK转染细胞表现明显的细胞死亡(53%),而阴性对照组pcDNA3.1转染细胞没有明显变化(仅2%细胞死亡)。以上结果表明所有的载体具有肝脏细胞特异性,为利用该载体产生肝脏损伤的转基因小鼠提供了细胞水平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更苏被子植物的光合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更苏植物是一类在极度干燥条件下组织会迅速脱水后遇水又能很快复苏的植物。极少数被子植物有这种能力,在双子叶植物中尤其罕见,而且脱水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完整性变化较少,称为叶绿素保持型(HDT)。该类植物的复苏机理简单,研究方便,因而得到更广泛注意。更苏被子植物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说明,光化学活性是研究更苏植物脱水复苏生理状态的灵敏指标。和普通植物一样,在光下,更苏被子植物的光化学活性随着叶片失水而受到抑制,但奇怪的是在失去95%以上的水分后复水仍可迅速复活。在脱水过程中叶黄素循环和抗氧化系统的上调以及光合膜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保持,可能对更苏被子植物的耐脱水性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磷酸盐对复苏的影响也表现在复水阶段而且与上述两种保护机理关系不大,因此应该加强更苏被子植物复水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