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2篇
  免费   695篇
  国内免费   2607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498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6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奥利司他(Orlistat)逆转肺腺癌耐顺铂细胞株A549/DDP的耐药作用并考察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应用CCK-8法检测并计算肺腺癌耐药细胞株A549/DDP对顺铂(cisplatin, DDP)的耐药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筛选奥利司他的最佳实验浓度并观察其对A549/DDP细胞的耐药逆转效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实验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后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实验组细胞P-gp、FASN、PI3K、Akt、p-Akt、NF-κB、Bcl-2和cleved-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奥利司他抑制了A549/DDP耐药细胞株的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奥利司他与DDP联用增加了耐药株A549/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耐药逆转倍数为5.02。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联合用药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单药组比较,两种药物联用后细胞的凋亡率显著提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其它3组,联合用药组中耐药相关蛋白P-gp表达下调(p0.01),PI3K、p-Akt、NF-κB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p0.01),凋亡相关蛋白cleved-caspase-3表达上调(p0.01);虽然FASN的表达在单用奥利司他组及联合用药组中均降低,但这两组间的FASN表达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奥利司他能够提高A549/DDP耐药细胞株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具有逆转肺腺癌细胞耐药性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耐药蛋白P-gp的表达、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以及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2.
小克银汉霉核糖体DNAPCR扩增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  毛伟敏 《菌物系统》1999,18(3):259-269
应用一对寡苷酸引物ITS1与ITS4对核DNAG+C百分数小于30%的小克银汉霉属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区(ITS)进行了扩增。测试的属于10个种和变种的22株菌都得到了扩增产物,在同属不同种之间扩增的ITS片段长度有巨大差别。据此可分为三组。这三组所含分类群数及其DNA长度 :第一组4种1变种,小于764碱基对;第二组2种,765-824bp;第三组2种1变种,大于825bp。所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 SCBV)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针对SCB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扩增引物,利用构建的标准品建立和优化针对SCBV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稳定性、灵敏性等的测试,随后用于田间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将含有SCBV基因组序列的重组质粒进行梯度稀释制成标准品,利用标准品进行荧光定量PCR,获得标准曲线y=-3.482 1x+37.264,相关系数r~2=0.999 9,说明CT值与反应起始模板数量呈线性关系,可进行准确定量;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在0.19%~1.68%之间,表明检测方法重复性良好;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0个拷贝重组质粒/μL,是常规PCR检测灵敏度的100倍。使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对采集的90份甘蔗叶片样品进行检测,常规PCR检出53份阳性样品,荧光定量PCR检出56份阳性样品,表明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较常规PCR敏感性高,且准确性高。本研究建立的SCB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为构建甘蔗健康种苗体系提供了一种高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5.
至今可以感染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动物只有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严重阻碍了HIV-1的疫苗研究和治疗研究。因此,寻找新的可以感染HIV-1的动物模型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已知树qu对许多重要的医学病毒易感,为了探讨树qu是否可以感染HIV-1,利用不同辅助受体的5种HIV-1病毒株,体外感染云南野生成年树qu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同时还用这些病毒感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然后用RT-PCR、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检测。用RT-PCR方法未检测到感染上清中有病毒粒子的存在,用PCR法未能发现树qu的这些免疫细胞中有前病毒DNA,用流式细胞术也未能在这些感染HIV-1的树qu细胞的表面检测到特异抗原;而感染HIV-1的人免疫细胞均为阳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树qu的这些免疫细胞在体外未能感染上HIV-1,可能的原因是树qu的这些免疫细胞的HIV-1受体(CD4)和辅助受体(CCR5或CXCR4)与人的免疫细胞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6.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广西和湖南省侗族居住区的120例侗族新生儿脐血胎儿血红蛋白中B.subtilis与~Ar比值(~Gr/~Ar值)。显示出119例新生儿的~Gr值(%~Gr)在56—76%之间,均值与标准差为69.4±3.1%;一例新生儿~Gr值高达81.4%,基因图谱分析确定其基因型为~Gr-~(AG)r-~Ar/~Gr-~Ar。  相似文献   
7.
光强度对小麦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两种不同光强下水培5-7天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大139”幼苗的光合特性,观察到生长期间的不同光强度对麦幼苗的光合膜一些成分和光合特性有明显影响,单位叶面积或单位鲜重中的Chl含量,Chl a/b比值,单位鲜重中的Car含量,以及光合膜中CPIa和CPI的含量,在低光强(2×10^3lx)下生长的幼苗都低,而光合膜中的LHCP的含量则高于在高光强(2×10^4lx)下生长的小麦幼苗,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在高光强下生长的小麦其光合单位较小,而PSII活性和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都较高,同时,它们的叶绿体的PSII,PSI和全链电子传递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动物制备的抗血清对病毒抗原免疫反应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学技术是病毒诊断、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一般常用以制备抗病毒血清的动物是家兔,但也有采用其它动物的,如蛙、羊、豚鼠、鸡及小鼠等。本文比较了Balb/c小鼠、昆明种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对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RMVsh)和烟草花叶病毒普通株(TMVc)的免疫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水技术开发既可缓解水资源的紧缺,又能改善城市环境。本文报道用石英粉吸附/洗脱和浓缩棒脱水的二步浓集水病毒技术(回收率为25.4~37.3%),研究中水技术不同处理工艺去除病毒的效果。结果,二级处理可去除掺入病毒的98.9%,结合三级处理的混凝沉淀和过滤,可去除99.976%,再加活性炭吸附或加氯消毒,所得中水分别去除掺入病毒的99.986%和99.991%。经首都机场中水道试验厂水样检测表明,中水中未检测到病毒(<0.23PFU/L)。  相似文献   
10.
记录了麻痹猫的体感皮层(SI)神经元的自发和隐神经的A类和C类纤维传入诱发放电(A-ED和C-ED)。用NCCVF分析神经元放电。结果表明,SI区神经元对同时刺激隐神经的A类和C类纤维的反应呈多种型式:(1)A-ED和C-ED共存,包括Ⅰ.A-ED和C-ED始终相互伴随出现;Ⅱ.在刺激之初,只出现A-ED,但是,当阻断A类纤维传入并由C类纤维传入诱发神经元放电后,再同时刺激A类和C类纤维时,A-ED和C-ED便同时出现。(2)A-ED制约C-ED,特点是,只要A-ED存在,C/ED就不出现。只有阻断A类纤维传入后,C-ED才产生。(3)单一A-ED,不管在什么刺激条件下,这类神经元都只有A-ED,而不产生C-ED 结论:根据反应型式的不同,可将SI区的神经元分为Ⅰ.A类和C类纤维传入同时驱动的神经元;Ⅱ.A-ED制约C-ED的神经元;Ⅲ.只由A类纤维传入驱动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