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开颅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12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异体输血组(n=58,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组(n=62,自体输血),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CD3+、CD4+、CD4+/CD8+高于异体输血组,CD8+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出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自体输血用于TBI开颅手术患者,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同时还可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2.
量子血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光量子血疗的患者,其治疗前后抽甸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发现,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地确有提高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作用。治疗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淋巴细胞亚群及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都有不同程度提高(P〈0.01)。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输血方式采用开放性输血,研究组患者输血方式采用限制性输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48 h后、72 h后的止血率。统计两组患者死亡率、疗效、再出血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2 h后的Blatchford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结果:研究组治疗24 h后的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 h后、治疗72 h后的止血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2 h后Blatchford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2 h后PT、APTT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2 h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放性输血相比,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限制性输血,可迅速止血,有效防止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同时还可减少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再出血率,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3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将其分为低比例组(1:3)、中比例组(1:2)、高比例组(1:1),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电解质变化。结果:输血后,三组患者FIB较输血前明显降低,而PT、APTT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高比例组PT和APTT明显低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FIB、血小板均高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P0.05),电解质水平优于低比例组和中比例组(P0.05)。结论:在大量输血时,提高血浆与红细胞比例有利于改善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减少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基于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输血科信息化对临床用血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至2015 年10 月本 单位输血科进入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输血病例400 份为研究组。2014 年1 月至2014 年10 月输血科传统方式输血病例400 份为对照组。输血后对临床输血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对照组年龄18 ~ 77 岁,平均年龄(50.1± 9.2)岁;研究组年龄21 ~ 75 岁,平均年龄(52.3± 8.2)岁。研究组中有效病例共371 份,占总数的92.75 %;对照组中有效病例共330 份,占总数的82.50 %。2组 间有效病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医疗数据信息集成系统的输血科信息化对临床用血管理的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输血相关HIV感染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有效的HIV检测能够控制输血传播HIV,阻断其传播途径,同时有助于确保临床输血安全.输血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技术包括抗原、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抗体检测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为主要方法,辅以P24抗原和核酸检测技术检测以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窗口期传播的残余危险度.而输血相关艾滋病的实际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人群中感染人数的比例和献血者筛检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血液安全与保障——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液安全及保障"是个永恒的主题,军事医学科学院从建院之初到现在的60年间,开展了包括血液采集、检验,血液筛查、制备、储存、运输、输注及新型血源开辟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血浆代用品开始,先后在输血传播(病毒)传染病的检测、相关灭活方法与装置、临床输血安全、血液制品与代用品及其新型血液成分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技术、产品、装置与标准,力求为形成整体、灵活、精确、高效、优质的安全血液供应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虎颜花的无菌播种和试管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虎颜花(TigridiopalmamagnificaC.Chen)。2材料类别种子。3培养条件种子萌发培养基:(1)MS;(2)1/2MS(大量元素用量减半);(3)1/4MS(大量元素用量为1/4);(4)1/8MS(大量元素用量为1/8);(5)1/4MS+NAA0.5mg·L-1(单位下同);(6)1/4MS+100mL·L-1椰子乳。丛生芽增殖培养基:(7)MS+6-BA10.0+NAA1.0;(8)MS+6-BA5.0+NAA0.5。壮苗培养基:(9)MS+6-BA2.0+NAA0.2;(10)MS+6-BA1.0+NAA0.1。生根培养基:(11)MS+NAA0.5;(12)MS+NAA0.5+0.1%活性炭;(13)MS+NAA0.5+0.2%活性炭。以上培养基均附加MS培养基的维生素和肌醇成分、20…  相似文献   
9.
以输血的相关知识为例,通过拓展讲解输血的意义和应用输血技术发展的历史等内容.以达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素质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上一期(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34(4):398–400)介绍了美国《Science》杂志评出的2011年十大科学突破中关于"清除衰老细胞可以延缓衰老性疾病的发生"的内容,本期重点来介绍"人类微生物组研究的新突破"。"人类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是指生活在人体内所有微生物(包括原核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