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研究了国内首见的三株棘状外瓶霉[Exophiala spinifera(Nielsen et Conant)McGinms],观察了菌落形态,研究了此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镜下的特点,并作了外抗原试验。在光学显微镜下,本菌有暗色长棘状的分生孢子梗。在扫描电镜下,有很长的环痕梗,其尖端的环痕数目可达30个以上。有的环痕梗和甄氏外瓶霉[Exophiala jeanselmei(Langeron)McGinnis et Padhye]的环痕梗很相似。有些酵母样细胞上也可产生短的环痕产孢尖端。有一株菌的产孢细胞顶端有几个突起的环痕产孢尖端,呈假单轴性排列。另一株菌产生瓶梗。因此考虑此菌是一种多形性真菌。外抗原试验,一株菌符合棘状外瓶霉,另二株菌符合外瓶霉。  相似文献   
2.
我国首例肌曲霉病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肌曲霉病,对所分离的黄曲霉进行形态、药敏、rDNA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对患者病变肌组织行B超和病理检查;将分离菌株接种于察氏培养基观察形态学特征;微量法测定MIC值;酚氯仿法提取DNA,扩增ITS间区序列并进行多序列分析。结果B超示左腓肠肌不规则回声,病理示肌细胞变性、坏死,肌组织内见分枝分隔菌丝。表型及基因型特征为黄曲霉;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多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分离菌株与标准株及自然和临床分离株具有100%的相似性。给予特比萘芬治疗3个月后痊愈。结论黄曲霉可致肌肉感染;药敏试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真菌可引起免疫低下患者致死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Emericela)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形态及扫描电镜下子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Emericelaacristata)、皱折裸胞壳(4Emericelacorrugata)、茴香裸胞壳(Emericelafoeniculicola)、宫治裸胞壳(Emericelamiyaji)、构巢裸胞壳(Emericelanidulansvar.nidulans)、构巢裸胞壳宽脊变种(Emericelanidulansvar.lata)、四脊裸胞壳(Emericelaquadrilineata)、褶皱裸胞壳(Emericelarugulosa)及波状裸胞壳(Emericelaundulata)。除银川地区以Emericelaacristata为优势菌外,各地区以Emericelanidulans最为常见。文中对常见菌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在我国较少见的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改良的KANE/FISHER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改良的KANE/FISHER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进行鉴定,探索建立一个临床实用的标准化皮肤癣菌鉴定系统.方法 选取KANE/FISHER鉴定系统中的6种主要培养基对皮肤癣菌ATCC株和经初步鉴定的临床株共63株进行培养鉴定.结果 改良的KANE/FISHER鉴定系统基本可以将实验菌株鉴定到种的水平.结论 改良的KANE/FISHER鉴定系统对常见皮肤癣菌能做到种的鉴定,可作为标准化鉴定方法在实验室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常见镰刀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Dra Ⅱ和Cfr13 Ⅰ进行RFLP。设计了茄病镰刀菌的种特异性引物Sol1、Sol2,初步验证其特异性。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茄病镰刀菌所占比例最高,除2株串珠镰刀菌外,其余镰刀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茄病、层生和串珠镰刀菌的Dra Ⅱ、Cfr13 I酶切带形互不相同。用Sol1、Sol2扩增受试菌的rDNA ITS,只有茄病镰刀菌为阳性。结论rDNA ITS序列测定及其PCR-RFLP可用于初步鉴别几种临床常见镰刀菌,合适的种特异性引物可以初步快速鉴定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6.
外瓶霉可致人类感染 ,不同生物群落的菌种 ,其致病性、药敏性等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 1 0株棘状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GeneBank中 9株同种真菌对比分析 ,揭示了不同生物群落的棘状外瓶霉虽然形态学差异性小 ,但在基因学上具有差异性 ;原属于甄氏外瓶霉变种的BMU 0 0 0 45 7(ATCC 2 41 5 2E .jeanselmeivar.hetoromorpha)与 2株棘状外瓶霉具有 1 0 0 %的同源性。研究提示了形态学特征相似的棘状外瓶霉在基因水平上具有差异性 ,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对于研究菌群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色假丝酵母氟康唑耐药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方法,从保藏的50多株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均分离自临床病人)中挑选出两株氟康唑(FCZ)敏感株:编号为BMU8945(MIC值为0.125μg/ml)和BMU8977(MIC值为0.25μg/ml)。同时选择一株白色假丝酵母ATCC14053(MIC值为0.5μg/ml)作为实验原始菌株。经紫外线(UV)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后,获得近千个FCZ耐药突变菌落(MIC值在64μg/ml以上)。经传代培养,突变茵落的耐药特性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能引起人和鼠类的马尔尼菲青霉病,1956年由Capponi等分离自越南的竹鼠,后由Segretain (1959)正式发表为新种.DiSalvo等(1973)首次报道此菌对人的自然感染,也分离了菌种。Pitt (1980'1979')承认Segretain的菌株为马尔尼菲青霉,但把DiSalvo的菌株(ATCC 24100)由于具明显的黄色菌丝而与岐生青霉金黄色变种(ATCC 10438)合并,成立了樱草黄青霉新种。近年来一些中国的研究者对广西的竹鼠作了大量的调查,证明竹鼠普遍携带此菌,并分离了大量菌株。作者对来自广西的34株分离物(2株来自患者,32株来自银星竹鼠)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作了鉴定,并用IMI 68794(来自模式),ATCC 24100和ATCC 10438作了对比。全部34株分离物尽管在菌落外观有明显不同(许多菌株产生黄色具饰菌丝,影响菌落外观)但根据其帚状枝及瓶梗的特征,产生紫红色素以及在370C形成酵母状细胞诸特点,作者认为都是马尔尼菲青霉。ATCC 24100也同样具有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而ATCC 10438虽然也产生明显的黄色菌丝,但其帚状枝和瓶梗与马尔尼菲青霉不同,不产生紫红色素,在370C不生长,因此不是同一个种。ATCC 24100应保持原来的种名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9.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Emericella)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形态及扫描电镜下子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Emericella acristata)、皱折裸胞壳(Emericellacorrugata)、茴香裸胞壳(Ernericella foeniculicola)、宫治裸胞壳(Emericella miyajii)、构巢裸胞壳(Emericella nidulans vat..Nidulans)、构巢裸胞壳宽脊变种(Emericella nidulans vat.Tara)、四脊裸胞壳(Emericella quadrilineata)、褶皱裸胞壳(Emericella rugulosa)及波状裸胞壳(Emericella undulata)。除银川地区以Emericella acristata为优势菌外,各地区以Emericella nidulans最为常见.文中对常见菌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在我国较少见的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株分离自疑似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肺泡灌洗液的黄曲霉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判断其药物敏感性。方法以形态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然后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丝状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同时以E-test法测定该菌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两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对该菌的MIC值均为4μg/ml,MFC值均为16μg/ml;伊曲康唑的MIC值为0.5μg/ml,MFC值为2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3μg/ml,MFC为0.03μg/ml。E-test法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临床上可以分离到对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黄曲霉株,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