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香菇多糖是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其药用价值高,茉莉酸甲酯有助于提高食用菌多糖含量,但关于其对香菇多糖合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香菇新808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下香菇菌丝生物量和生长速率、香菇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香菇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μmol/L的茉莉酸甲酯可显著促进香菇菌丝生长并提高菌丝体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的1.14倍、1.2倍;与香菇多糖代谢相关的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葡萄糖磷酸异构酶(PGI)、α-葡萄糖磷酸变位酶(α-PGM)活性增加,为对照组的1.58、1.13、3.21倍;其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也显著上调,为对照组的5.73、1.4、1.77倍;香菇多糖合成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组1.58倍。10μmol/L的MeJA处理后,香菇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多糖含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添加适宜浓度的茉莉酸甲酯会影响香菇菌丝的生长及多糖合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特有植物青檀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红  张慧  王德元  张莉  邵剑文  张小平 《生态学报》2013,33(16):4892-4901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残遗植物,是宣纸纤维来源的重要原材料,现已被列入国家Ⅲ级保护植物。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标记技术,对采自27个地理种群的628个青檀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8对引物共得到66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3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5.45%。分析结果表明,青檀在物种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PPB=95.45%、Ao=1.9545、Ae=1.5729、He=0.3335、I=0.4980、Hb=0.3437)。在种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PPB=69.98%、Ao=1.6998、Ae=1.4449、He=0.2561、I=0.3793、Hb=0.2656)和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Gst=0.23,ФST=0.25)均处于中等水平。华北地区(30°-42°N)和华南地区(22°-30° N)青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差异并不显著。古老的起源历史、较广的分布范围、异交的繁育系统、风媒种子、长命的生活史以及华南和华北地形和植被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青檀目前遗传格局的主要原因。结合叶绿体序列(cpDNA)序列的遗传结构特征对青檀的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认识药用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sis Dallas)成虫体内可培养细菌资源多样性。【方法】运用纯培养法、反转录重复因子扩增(BOXA1R-PCR)分析技术、16S r 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可培养细菌进行多样性研究,测定了分离菌株的抗菌特性、吲哚乙酸(IAA)含量和产淀粉酶活性等指标。【结果】通过6种不同培养基共分离得到52株菌落特征不同的细菌菌株。基于菌落特征和BOXA1R-PCR图谱选取12株代表菌株用于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16S r 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52株菌株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4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分离到的52株细菌有4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4.6%)表现出对供试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高达94.2%的分离菌株能产IAA,有4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2.7%)表现出淀粉酶活性。【结论】九香虫内细菌种群较为多样,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显微镜辅助下精准减压联合前路椎间隙Zero-P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颈椎病患者,处理节段共73个;患者均行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减压、髓核切除、Zero-P置入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和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评分进行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测量和评估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的改变情况和邻近节段异位骨化形成(Adjacent 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ALOD)。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2.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2.2±20.9)min,失血量(91.5±33.7) m L;未发生神经和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2例,中度和重度吞咽困难各1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未发生Zero-P融合器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出现继发性骨折。结论:显微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Zero-P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能够精准的去除神经脊髓组织的压迫,术后短期和中期临床疗效良好,同时显微镜下止血、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稀有植物香果树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Motic显微摄像,研究了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 Oliv.)的叶形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香果树叶为典型异面叶;表皮由一层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薄;气孔类型为平列型,仅分布于下表皮;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多细胞表皮毛;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构成;海绵组织枝状分布,排列极为疏松,细胞间隙大;叶脉主脉发达;上述特征反映出植物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表了石竹科一新属,假卷耳属PseudocerastiumC.Y.Wu,X.H.GuoetX.P.Zhang。该属模式种为假卷耳PseudocerastiumstellarioidesX.H.GuoetX.P.Zhang,近于卷耳属,繁缕属和鹅肠菜属。另报道一个中国地理分新分布种,异型花缕StellariadiverisfloraMaxim.。  相似文献   
7.
凉山州新银合欢根瘤菌的共生有效性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离自四川凉山州新银合欢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和共生有效性。【方法】采用16S rRNA RFLP、BOX-PCR、AFLP、多位点持家基因序列的联合分析及无氮水培法对33株供试新银合欢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和共生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分析表明,3种方法在属水平的分群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1个Mesorhizobium属的菌株、3个Bradyrhizobium属的菌株、3个Rhizobium属的菌株,26个相似度较高的菌株属Sinorhizobium。16S rRNA-recA-atpD-glnII序列联合构建的新银合欢根瘤菌系统发育树表明,SCAU203、SCAU211可能分别是Rhizobium和Bradyrhizobium的新类群,另外3个代表菌株分别位于Sinorhizobium、Mesorhizobium、Bradyrhizobium分支,分别与S.americanum、M.Plurifarium、R.huautlense亲缘关系最近。无氮水培接种试验筛选出2个共生固氮效果好、与不接种对照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的菌株SCAU229和SCAU307,有3个菌株不仅不具共生有效性,甚至不利于宿主的生长,其余84%的供试菌为低效或无效菌株。【结论】凉山州新银合欢根瘤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布于4个属:Rhizobium、Bradyrhizobium、Mesorhizobium、Bradyrhizobium,79%为Sinorhizobium属的菌株,优势菌群为Sinorhizobium。该区的新银合欢根瘤菌大多数的共生有效性差。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蛱蝶科7亚科27种蛱蝶和斑蝶科2种蝴蝶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6种蛱蝶的同源序列。以斑蝶科的幻紫斑蝶和绢斑蝶作外群,通过遗传分析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用邻接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蛱蝶科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蛱蝶科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比对处理后获得494bp长度序列,其中有可变位点206个,简约信息位点145个;A T平均含量78.4%,C G平均含量为21.6%,具A、T偏倚性。分子系统树显示:蛱蝶亚科并非单系群;蛱蝶族中眼蛱蝶属应移入斑蛱蝶族;闪蛱蝶和蛱蝶亚科与蛱蝶亚科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结果支持豹蛱蝶和釉蛱蝶合为一亚科即釉蛱蝶亚科;支持将秀蛱蝶和蛱蝶亚科从线蛱蝶亚科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9.
深山含笑叶片的挥发油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及GC-MS联用技术提取并分析了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叶片的挥发油成分,并用杯碟法和Alamar blue法检测了其抑菌和抗肿瘤生物活性。从深山含笑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5种化合物,并鉴定出其中3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97.8%;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莰烯(16.575%)、β-蒎烯(15.857%)、D-柠檬烯(12.653%)、丁香烯(11.923%)、1R-α-蒎烯(6.855%)及橙花叔醇(5.199%)等。该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alococus aureus Rosenbach)和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Trans.)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浓度为100 mg.L-1,抑制率可达98.89%以上。  相似文献   
10.
凤蝶亚科(凤蝶科,鳞翅目)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种凤蝶亚科蝶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其它相关类群的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构建凤蝶亚科的分子系统树,探讨该亚科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燕凤蝶族构成凤蝶亚科蝶类系统树基部的一个独立分支;燕凤蝶族和裳凤蝶族为单系发生,且裳凤蝶族聚在凤蝶族内部;喙凤蝶族的单系性尚不能确定.综合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及寄主植物等相关证据,推测斑凤蝶类为凤蝶族中早期分化的一支;较之裳凤蝶类,斑凤蝶类可能更早从二者最近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