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乳腺癌患者150例,应用高频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察腋窝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及血流情况。结果:经二维超声发现,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的皮质多向心增厚(68.93%)、长短径比L/S多2.0(70.58%)、多不融合(93.14%)、多无钙化斑(97.06%);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皮质多偏心增厚(68.48%)、长短径比L/S多2.0(69.57%)、多融合(68.48%)、多有钙化斑(77.17%);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发现,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的血流信号分布多呈门型(63.17%),血流丰富程度多为Ⅱ级(54.35%);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血流信号分布多呈周边型(68.93%),血流丰富程度多为Ⅲ级(72.83%);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在内部回声、形态、血流分布特点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良性淋巴结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的疗效及对咬肌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单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研究组给予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9个月、治疗后12个月,采用超声对进行咬肌厚度进行检测;在治疗后12个月调查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同时邀请两名专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9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咬肌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咬肌厚度在治疗后1个月至治疗后6个月逐渐降低,治疗后6个月达到最低值,在治疗后9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开始回升。研究组患者的咬肌厚度在治疗后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并在治疗后12个月达到最低值。两组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的咬肌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本人的主观评价和专家评价为A、B、C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E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次注射相比,A型肉毒毒素连续注射能更好的降低咬肌厚度,同时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和专家的评价较好,且不良反应少,临床上治疗咬肌肥大时可选用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0 c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患有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患者100例,采用MRI、CT及病理确定病灶良恶性,同时对比影像结果,计算常规超声和CEUS的准确性。结果:MRI、CT及病理确定病灶105个,其中恶性组45例,良性组60例,超声造影技术能清晰的显示出血流灌注的情况以及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的特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常规超声和CEUS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59.05%、77.78%、45.00%和95.24%、95.56%、95.0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超声,CEUS对患有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乳腺肿瘤患者14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记录影像学特征。结果:在148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乳腺癌32例(恶性组),良性乳腺肿瘤116例(良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的超声病灶形状、边缘、回声、微钙化等特征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强度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造影灌注参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上升支斜率(Wash in slope,WIS)值都高于良性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低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组织弥散定量参数蓝色区域面积百分比(area ratio,%AREA)低于良性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应变均值(mean,MEAN)值高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分析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经济快捷、实时无创、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能够定量评估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可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