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被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认识植被是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被资源的重要前提.湖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向华东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植被在组成和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关于"湖南植被现状如何?产生了哪些变化?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是怎样的?"等问题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积累和文献信息,对湖南植被研究历史、现状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湖南植被研究经历了起始时期(1949年之前)、全面调查和描述时期(1949~1990年)和深入发展时期(1990年以后).近40年来,湖南省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9.82%,天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低山、丘陵区和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得到很好恢复,低山针叶林、毛竹林、暖性竹丛和中山灌丛面积大幅度增加,栽培植被格局亦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评述原有湖南植被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新拟了湖南植被分类系统:自然植被共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25个植被亚型、80个群系组、248个群系,栽培植被共2类、12型、21亚型、74林(园).水平分布上,湖南植被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南-北、东-西差异显著;森林主要分布于湘东、湘南和湘西的幕连九山脉、罗霄山脉、南岭山脉、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农田和湿地植被则以湘中和湘北的丘陵和平原区最为集中.垂直梯度上,湖南植被的垂直自然带不甚明显,大致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和山顶矮林带,垂直带的数量和宽度在山体间的差异极大.同时,本文简要综述了湖南植被制图的进展和不足之处,并针对湖南植被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黄河三角洲贝沙植被、海滩涂植被、水生植被和低山丘陵植被4个自然植被类型,以及植物群丛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昆虫有189种(含蜱螨目),分别隶属13目84科。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有明显差异。以20a自然封育植被恢复区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值均较高,其值分别为160、21.17、1.4914和0.6918。优势度则以人工治理区(0.7251)>自然封育区(0.5845)。说明从人工治理区到自然封育区,随着植被种类增加,昆虫种类相应增加,优势种由突出降至不明显,昆虫群落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一、自然条件概况盐池滩羊选育场位于宁夏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7℃,绝对最高温度35℃,绝对最低温度-29℃。年平均降水量312.9毫米,最低为169.7毫米,最高为588.8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无霜期平均为140天,绝对无霜期120天。地貌为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有缓坡丘陵,丘间平地,丘间沙地。土壤主要是灰钙上,多沙丘地,低洼地上有草甸灰钙土和盐碱土分布。地带性植被为干草原植被。表征性植物有本氏针  相似文献   

5.
江苏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地少人多,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为因素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严重。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三个不同的生物气候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建立相应有代表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无论在理论上或生产实际上都有很大的意义。一、自然条件特点及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一) 自然条件特点江苏位于北纬30°46′—35°02′,东经116°22′—121°55′。全省地势平坦,平原占85%,岗地占10%,低山丘陵占5%,大多  相似文献   

6.
对历史时期欧洲中部地区植被历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不仅破坏了自然、导致植被的单一化,同时也对植被与景观的丰富度(多样性)产生影响。人类或家畜的干预使得一些半自然、高多样性的生境类型及相应的植被类型得以保持和发展;但过度的干扰势必造成植被的单一化和贫乏化,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保护。当今的中欧植被格局总体上是近几个世纪,某些地区甚至是上千年来,人为干扰叠加在气候变化影响之上的综合产物。中欧大部分地区的潜在植被多为森林,如果没有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除了岩石、水体、海滩、林线以上的高山以及高位沼泽等特定生境的分布区域以外,当今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应当仍覆盖着郁闭的阔叶林,而不会表现出今天的多样性景观。因此,自然保护的对象不应当仅仅是纯自然植被,保护手段也不仅仅是清除人为干扰。在保护多样性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典型植被类型都是值得保护的,除了高自然度的自然生态系统外,栽培植被也应当被保存和保护,否则,它们会随着特定耕作或管理方式的消失而消失。同时,既应保护当前植被,也要恢复潜在植被,使目前多样的景观类型、植被类型和栖息地类型得以维持和发展。本文结论为解决当前欧洲自然保护中的争议性问题提供了依据,也可以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  相似文献   

7.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永德大雪山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上最具特征性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有保护价值的植被类型。从该类型植被中219种常见和优势植物的种类结构分析看,只有热带亚洲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及中国特有成分能够贯穿于乔木Ⅰ、Ⅱ、Ⅲ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各层次之中;其区系成分以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特有成分占优势,同时热带亚洲成分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说明其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而中国特有种的进一步分析亦表明其区系的过渡性质。这表明永德大雪山处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系和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分界面上,其植物区系的过渡特征非常明显。通过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与邻近地区同类型植被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比较,我们初步认为该地此类森林植被环境更“温湿”。  相似文献   

8.
广州南沙区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对广州南沙区的植物多样性及植被进行了研究。据统计,该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共有603种,隶属于128科,388属;植被主要为湿生植被、水生植被、滩涂植被及丘陵植被等。对南沙区野生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地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物种集中于少数科内,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在植物区系上,该区具有较强的热带性,但温带成分也有一定程度的入侵。最后对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临武西山位于湖南西南边境,境内特殊的沟谷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初步统计西山共有维管束植物212科、787属、1730种;其中种子植物174科、699属、1516种。文章在科属种三个不同水平上对西山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属亚热带植物区系,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为华南、华东、华中、滇黔桂植物分布的交汇渗透区。西山位于南岭山地,南岭山地特有成分物种众多,保存的珍稀濒危植物富集。建议加强对森林植被的保护,禁止各种采伐、开垦和挖取药用植物等的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10.
芒萁的生化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类植物芒算(Dicranopterispedsa)广泛分布于我国江南丘陵、山地的酸性红壤上,从而被称为那里灌木草丛等次生植被的“识别种”及“标志种”植物,也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O芒算的竞争能力和“排外”能力很强,某个地段一旦被其种群所占据,其他植物便很难在此前发、生长和定居。如此,我们在野外所看到的便是由这单一物种所构成的“纯植丛”(pure山icket);自然群落是如此,再看农田杂草,其抗性、忍耐力、占空力和对其他种的排斥力虽然也很强,但却同样难以侵入芒共植丛。尽管农田与芒算等形成的决生性灌草丛植被常常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北段西坡蝽类昆虫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扈克明 《动物学研究》1988,9(2):193-200
哀牢山是横断山的余脉,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等,逐级向上过渡,形成了多层性地形,造成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的垂直差异。这势必也引起昆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异。 结合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站和云南亚热带山地生态垂直分异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1982~1985年在哀牢山北段西坡的景东川洱坝至徐家坝山顶(北纬24°32′,  相似文献   

12.
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植物群落学传统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流域内自然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泾河流域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典型草原和疏林灌丛草原,且均为水平地带性植被.其中,典型草原是泾河流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疏林灌丛草原则是呈水平地带分布的典型草原植被并分别向位于东西两侧的子午岭和六盘山山地延伸的过渡型植被类型,即水平地带性植被向垂直地带性植被过渡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3.
河岸带植被结构与组成等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其稳定河岸、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以及旅游景观等重要功能。查明漓江河岸带主要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各自退化表现、原因与恢复途径, 是开展河岸带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与前提。该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 对漓江桂林-阳朔河段 51 个河岸带断面的地形、土壤、植被等进行了系统调查, 分析了河岸带植被退化的主要表现、主导干扰因素, 并通过流域与河岸带尺度综合的角度 , 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的思路。从岸坡地形与植被组合出发, 按照自然、近自然、人工等干扰程度 , 广西漓江河岸带可划分为江心洲宽滩地疏林灌草自然型、丘陵陡坡林灌草自然型、平原农田缓坡灌草近自然型、平原滩地林草近自然型、聚落阶地疏灌林草人工-自然混合型、城镇岸坡林草人工型等 6 种典型植被配置模式。漓江河岸带植被退化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差、景观破碎、生态功能弱 , 而城镇、交通、旅游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是主导性的干扰因素。从生态稳定和景观美观的角度 , 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与优化的思路, 以期为广西漓江河岸带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啮齿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1977—1983年,在辽宁省内19个县(市)多种地理景观类型中有关啮齿类的调查资料,对其生态地理分布问题作一归纳整理,以便为防治鼠害及今后系统进行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全省共有啮齿类动物5科20属24种。其种类分布和数量受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及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辽宁省山地丘陵分列于东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9,自引:11,他引:58  
土壤质量的维护和提高是全球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黄土丘陵小流域持续利用25年后的荒草地、山杏林地、农地、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植被恢复重建和农地撂荒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粗放的农业耕作措施将降低土壤质量并引起土壤退化;灌丛有明显的肥力岛屿作用;撂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肥土壤。随着“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重建工程的开展,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植灌木、种植牧草、农地撂荒和自然恢复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东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该地区受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影响,自然植被与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植被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类型均有一定联系,从而形成该区较为复杂的植被类型。据考察,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荒漠草原、草原、森林、灌丛、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并在该地区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低山分布着与黄土高原相连的植被类型;而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分布与青藏高原相连的高寒植被,形成有一定过渡性而又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我们认为,该地区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7.
湖北西陵峡地区的植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西陵峡地区处于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区域,植被及植物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其类型及其种类极为复杂。本文重点探讨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组合及分布情况,计自然植被有5个植被型,9个群系纲,15个群系组,46个群系;人工植被有1个植被型,2个群系纲,5个群系组,8个群系。  相似文献   

18.
沙丘生态系统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植被恢复和稳定人工植被构建是沙丘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手段。本文基于对沙丘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结果,依从对立统一、动态变化哲学原理,结合相关生态学理论,从沙丘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出发,提出了进行植被塑造过程研究需要注意的若干生态关系。论述了尺度-格局-过程的耦联关系和协同-权衡关系的转化在植被塑造过程研究中的必要性,阐释了区分沙丘流动与沙丘固定、干扰与胁迫、风蚀与沙埋在植被过程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生态位法则或中性法则在沙丘植被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从适沙性与耐旱性、生理与繁殖过程、有性与无性繁殖等方面论述了沙丘植被塑造过程研究应关注的问题,旨在为沙丘生态系统植被自然恢复和稳定植被建设搭建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19.
植被是被覆在一个地区的所有植物分别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的总称。它包括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本文只介绍自然植被,对于栽培植被不作叙述。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在生态系统中能源运转和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控制作用的。我国植物十分丰富,其中蕨类和有花植物约三万种,由这些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也是极其多样的。同时,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幅员辽阔,面积约计960万平方公里。东部临海,深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艳芬  王兵  王国梁  李宗善 《生态学报》2019,39(20):7389-7397
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评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成效性,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依据自然条件、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县级行政界,对其进行合并,进行生态分区的划分,并分别统计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改良优化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和农灌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划分为两个副区。(2)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降水和植被覆盖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量大的分区,植被覆盖度也高。在年际变化方面,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均逐渐增加,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均呈非显著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3)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减弱趋势显著,至2002—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3924 t km~(-2) a~(-1)之间,侵蚀强度最大为中度侵蚀(2500—5000 t km~(-2) a~(-1)),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