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脑损(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全球脑损伤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创伤导致的不受控的内源性介质释放作为危险信号被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感知,触发炎性体(inflammasome)蛋白复合物组装。炎性体是TBI后的关键细胞内多蛋白信号感知平台,炎性体组装可以诱导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 caspase-1)活化促使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和IL-18的成熟和释放,启动细胞焦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小体主要是NLRP3、NLRP1和AIM2介导的细胞焦亡,参与TBI后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本文简要总结目前关于细胞焦亡在TBI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灌木群落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青山  王冬梅  信忠保  李扬  任远 《生态学报》2015,35(15):5104-5109
在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选取一叶萩、细叶水团花、枫杨3种典型灌木群落,对不同土层深度的根长密度,以及根长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漓江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灌木植被恢复、主要灌木植被配置、快速绿化材料选取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灌木群落各土层根长密度差异性显著,分布规律均为:枫杨细叶水团花一叶萩。0—10 cm到40—60 cm土层,各灌木群落根长密度均减小,但不同灌木群落根长密度的差异程度逐渐缩小,表明地形、地表植物类型及生长状况对根长密度分布的影响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枫杨(25.10g/kg)灌木群落底层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是细叶水团花、一叶萩的1.24、1.87倍。各灌木群落全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枫杨、细叶水团花、一叶萩,其值分别为:3.23、2.41、1.46 g/kg。土壤有效磷分布规律为一叶萩(11.56 mg/kg)细叶水团花(5.37 mg/kg)枫杨(3.99 mg/kg);一叶萩灌木群落有效磷含量远远大于枫杨和细叶水团花,原因是漓江水长期受人为洗漱影响,导致受江水干扰大的一叶萩灌木群落有效磷含量高。(3)根长密度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负相关,说明适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减少土壤有效磷,有利于土壤根系的生长。根长密度与0L≤1 mm径级的根系所占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L≤2 mm径级的根系所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根系细根越多,根长密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土壤速效养分、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梦寻  王冬梅  任远  汪西林 《生态学报》2018,38(5):1542-1549
为了探究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速效养分、DOC的影响机理,选择北京褐土(表层0—10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控制实验法,控制其他变量,设计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干湿交替实验,在58d内设置了10d土壤培育期和48d试验期,其中48d试验期设置0、1、2、3、4次干湿交替,试验结束(第58天)进行速效养分、水溶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等主要土壤速效养分指标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LSD多重比较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恒湿组的速效钾、硝态氮含量比干湿交替组高;低频率的干湿交替使得土壤速效钾含量减少,高频率可能在后期出现释钾现象,速效钾含量随着干湿交替频率增加可能会有所增加,趋近恒湿组速效钾水平,4次干湿交替频率是出现速效钾回升的临界次数;硝态氮含量随着频率增加也有增加趋势,低频率的1次干湿交替(DW1,1 drying-rewetting cycle)硝态氮含量最低,高频率的4次干湿交替(DW4,4 dryingrewetting cycles)最高,干湿交替频率增加更频繁的打破平衡,促进矿化,干湿交替组也趋近恒湿组的硝态氮水平。经过干湿交替,土壤中速效钾、铵态氮、DOC的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增加,速效磷、pH的变化不明显。在固定时间内(48d),随着干湿交替的频率增加(从1次到2、3、4次),周期变短(从48d到24、16、12d),干燥与湿润的持续时间变短(从24d到12、8、6d),干湿交替组的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分别趋于恒湿组的速效钾、硝态氮水平。  相似文献   
4.
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俗称绵条草、鞭子草。属水鳖科多年生沉水植物。野生于淡水中,世界各温带及热带地区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常见于水沟、河流、池沼、湖泊之中。植株沉没于水中,有根状匍匐茎白色,扎生于泥内,节上生有须根。秋后匍匐茎前端形成椭圆形球茎,次年春萌芽生长。叶片狭长呈带状,丛生于根茎的节上,绿色或稍带紫色,长30—200厘米,宽0.3—2厘米,上下宽度与厚度基本相等,先端钝圆,基部白色透明,边缘有小齿,非常柔软,能够随水摆动。雌雄异株。果实条形长5—15厘米。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城乡复合系统BVOC排放清单——以台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挥发性有机复合物(VOC)对大气的化学组成有重要的影响。植物排放的VOC(BVOC)比人为源VOC(AVOC)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通过实地调查台州地区的植被构成和分布,综合BVOC排放速率的测定值和文献数值、当地气象资料等,研究了台州城市和周边地区的BVOC排放强度、时空格局及种类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台州地区的BVOC年排放量为4.6×1010 g C,其中异戊二烯、单萜和其他VOC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3.8%、3.5%和2.7%。野外森林中毛竹林排放强度(133.8 t C.km-.2a-1)高出马尾松林、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别为0.9、0.8、0.6 t C.km-.2a-1)2个数量级,因此从改善大气质量角度考虑应当抑制毛竹林的扩张。城市行道树及河道树的BVOC排放强度为2.4 t C.km-.2a-1,公园及居民区绿地为1.6 t C.km-.2a-1,均高于野外除毛竹林外的其他植被类型。台州市区的主要树种中,垂柳、合欢、龙爪槐和枫香的单株排放强度较高,而香樟、广玉兰、银杏等单株排放强度相对较低。可优先选择这些排放强度低的树种用作城市绿化。研究结果也可为处在相近气候带的城市中绿化树种的选择和大气质量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刺山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维吾尔药刺山柑中分离得到11个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手段及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八烷(1)、β-胡萝卜苷(2)、正二十八烷醇(3)、正三十二烷酸(4)、正十六烷酸(5)、琥珀酸(6)、原儿茶酸(7)4、-羟基-5-甲基呋喃-3-羧酸(8)、山萘酚3-O-β-D-芸香糖苷(9)、芦丁(10)和水苏碱(11)。其中化合物13、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立地根系分布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山  王冬梅  信忠保  李扬  任远 《生态学报》2014,34(8):2003-2011
研究根系与土壤关系是发掘河岸带生态退化等问题内在原因的重要途径。在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选取缓坡、陡坡、江心洲、人工岸坡4种典型立地类型,对不同土层深度的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比根长,以及根系特征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漓江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恢复、植被配置、快速绿化材料选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同一立地类型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比根长差异性不显著。0—10 cm到10—20 cm土层,各立地类型根长密度和根系生物量密度均减小,但不同立地类型根长密度和根系生物量密度的差异程度逐渐缩小,表明地形、地表植物类型及生长状况对根长密度分布的影响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细根根长和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性显著,分布规律为人工岸坡陡坡江心洲缓坡;土壤全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人工岸坡、陡坡、缓坡、江心洲,其值分别为:3.12、2.33、1.56、1.32 g/kg;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江心洲和缓坡有效磷含量远远大于人工岸坡和陡坡,原因是漓江水长期受人为洗漱影响,导致受江水干扰大的立地类型有效磷含量高。(3)根长密度、比根长、根系生物量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负相关,说明土壤根系越丰富,越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但遏制了土壤有效磷。细根长度、生物量与根长密度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正相关,与根系生物量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RC),其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C的靶向抗肿瘤治疗成为当今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DC的抗肿瘤机制、DC基因修饰策略及DC疫苗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豚鼠体征表型与气管平滑肌化学介质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体征表型眼睛颜色、毛色、性别差异选取36只豚鼠,将动物按体征表型分为白色黑眼雌性组(WBEF),白色黑眼雄性组(WBEM),白色红眼雌性组(WREF),白色红眼雄性组(WREM),杂色黑眼雌性组(VBEF),杂色黑眼雄性组(VBEM),每组动物各6只。用旋割法制备离体豚鼠气管螺旋条,以组胺histamine(浴槽浓度2.0×10^-3g/L)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浴槽浓度2.0×10^-4g/L)诱导气管螺旋条收缩,用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与张力传感器测定标本张力变化值,分析豚鼠眼睛颜色、毛色、性别与组胺、乙酰胆碱诱导的气管螺旋条收缩效应强弱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在α=0.05的信度下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豚鼠毛色与眼睛颜色表型其气管平滑肌化学介质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白色体征表型豚鼠的气管平滑肌化学介质敏感性较杂色表型高,红色眼睛表型较黑色眼睛表型高。性别表型对其介质敏感性差异不显著。结论毛色、眼睛颜色表型不同其豚鼠气管平滑肌化学介质敏感性差异显著,性别表型不同其介质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平喘动物模型宜优先选择白色红眼表型豚鼠。  相似文献   
10.
王静  王冬梅  任远  王斌 《生态学报》2019,39(8):2687-2695
基于漓江河岸带典型地段内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等4类水文环境梯度上的土壤样品分析,探讨了漓江河岸带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等的变化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等在不同水文环境下均有显著差异。随着水淹时间的减少,土壤含水量、pH值、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多出现在灌草地,最小值多出现在砾石滩,而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量也为先增后减趋势,其数量或含量在灌草地最多,砾石滩最少。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漓江河岸带各微生物指标与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相关性较强,与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相关性较弱。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含水量是影响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的重要因素,而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放线菌数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说明适当的水文干扰有利于河岸带土壤养分的积累,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也有显著促进作用;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有效氮、有效磷等)与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关系密切,其含量很大程度影响着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在漓江河岸带生态保护和评估等研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水文环境下的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的变化特征及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