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枝胚珠中多胺含量变化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荔枝胚胎发育与胚珠中3种多胺(PAs)含量及其比例变化关系密切。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发育的胚珠中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的含量在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均高于败育胚珠,并在花后7d即达到最高值,其中Put的含量最高,随后都呈下降趋势。但正常胚珠中Spm含量在花后22至31d(球形胚至心形胚发育阶段)均有所回升,而败育胚珠无此现象。败育胚珠中的Spd和Spm在胚胎败育期的下降速度显著  相似文献   

2.
葡萄胚胎发育与败育过程中胚珠的多胺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后40~60d期间,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胚珠的3种多胺含量明显低于有核葡萄,据此认为无核葡萄胚珠中多胺含量急剧下降和较低的多胺水平可能是导致葡萄胚胎败育的重要原因。(Spd Spm)/Put和Spm/PAs比值变化与葡萄胚胎发育密切相关,较低的比值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分化。  相似文献   

3.
荔枝胚胎败育与酚类抑制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荔枝 (LitchichinensisSonn .)胚胎败育发生期 ,以系统溶剂法从正常或败育胚珠中初步提取酚类抑制物质 ,通过TLC分离与纯化 ,用GC MS联用仪进一步分离鉴定 ,并以标准品核对。试验首次从荔枝胚珠中分离鉴定出酚类抑制物质对羟基苯甲酸 (p_HBA)。生物活性测定表明 ,p_HBA是一种很强的生长抑制物质。在败育胚珠中其含量及IAA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胚珠 ,IAA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胚珠 (P <0 .0 1)。因此认为 ,p_HBA参与了荔枝胚胎发育的调节 ,高含量的p_HBA是通过促进IAA侧链的氧化并影响促进和抑制生长的物质之间的平衡而导致荔枝胚胎的败育  相似文献   

4.
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胚胎败育发生期,以系统溶剂法从正常或败育胚珠中初步提取酚类抑制物质,通过TLC分离与纯化,用GC-MS联用仪进一步分离鉴定,并以标准品核对.试验首次从荔枝胚珠中分离鉴定出酚类抑制物质对羟基苯甲酸(p-HBA).生物活性测定表明,p-HBA是一种很强的生长抑制物质.在败育胚珠中其含量及IAA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胚珠,IAA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胚珠(P<0.01).因此认为,p-HBA参与了荔枝胚胎发育的调节,高含量的p-HBA是通过促进IAA侧链的氧化并影响促进和抑制生长的物质之间的平衡而导致荔枝胚胎的败育.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授粉,采用压片法对大核龙眼‘九月乌’和焦核龙眼‘闽焦64-1’、‘闽焦64-2’、‘白核’等的自交与杂交后花粉管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大核与焦核龙眼的雌配子体以及合子胚早期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龙眼胚珠在单核胚囊形成前就开始败育,且焦核品种(系)的败育率显著高于大核品种。不同亲本组合的授粉率存在差异,所有授粉组合在授粉36~48 h后均能观察到1个花粉管生长并进入胚囊受精。焦核品种(系)的胚胎在谢花后10 d开始败育,且败育率明显高于大核品种。受精是龙眼子房发育的首要条件,胚珠败育的雌蕊在谢花后10 d不膨大,不能发育形成焦核果实。谢花后10~30 d的早期胚胎败育是形成焦核龙眼的主要原因。焦核品种‘白核’胚乳具有成胚能力。约有24%的‘闽焦64-1’胚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助细胞、合点端细胞及胚乳发生异常,这可能与早期胚胎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黄瓜花性别分化与内源多胺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黄瓜雌、雄花几个主要发育时期和性别逆转过程中内源多胺的变化。结果表明 ,雄花在不同发育时期 ,内源腐胺含量均高于雌花 ,腐胺含量的显著升高伴随着花粉粒的形成 ,高腐胺含量是雄花发育的特征。雌花在大孢子母细胞时期以后直到雌花发育成熟 ,其内源尸胺含量均高于雄花 ,高尸胺含量可能有利于雌花的发育。高水平的内源多胺、精胺和亚精胺可能有利于雌花大孢子母细胞的形成。亚精胺和腐胺含量随着大小孢子四分体形成和大孢子核的连续分裂而分别表现下降和上升。雌性系黄瓜经硝酸银诱导雄花处理后 ,茎尖内源亚精胺含量下降 ,腐胺含量上升 ,从而诱导雄花形成 ;雄性系黄瓜经乙烯利诱导雌花处理后 ,茎尖内源亚精胺含量上升 ,腐胺含量下降 ,从而诱导雌花形成  相似文献   

7.
水稻胚与胚乳分化发育中的内源多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胚发育过程中,其内源多胺以腐胺、亚精胺为主。在幼胚分化期,腐胺和亚精胺的含量很高;幼胚分化完成时,其含量急剧下降;直至分化后期才趋稳定。在胚及胚乳发育时期,还出现一种未知多胺X_(22),其含量除在胚分化完成时较少外,在胚发育的其他各期中,含量则一直很高。DNA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从分化期开始递增直至物质积累成熟期,其趋势均相同。多胺可能参与胚与胚乳中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利用HPLC和GC分别测定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多胺( 腐胺,亚精胺和精胺) 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并研究了外施多胺合成抑制剂MGBG 和乙烯前体ACC生成抑制剂AVG 对两系幼穗多胺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以及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育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其保持系幼穗, 外施AVG 引起两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 不育系幼穗多胺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幼穗, 外施MGBG 使两系幼穗Spd 和Spm 含量下降, 并使保持系花粉育性降低。外施AVG 抑制乙烯释放,促进多胺合成;而外施MGBG 抑制Spd和Spm 合成, 却促进乙烯的释放; 而且,乙烯释放速率与多胺(精胺和亚精胺)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在水稻CMS 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发育过程中乙烯与多胺( 精胺和亚精胺) 的生物合成竞争SAM。  相似文献   

9.
每角果粒数在油菜不同品种、品系或其他种质资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该性状的研究对于利用优良变异提高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多个DH系和常规栽培种进行分析,研究了油菜每角果粒数差异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和分子机理.结果表明,部分胚珠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败育而不能最终形成成熟的种子,正常发育胚珠百分比是每角果粒数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细胞学分析确定了胚珠败育发生的时期是在大孢子退化之后,单核期配子体形成之前.研究结果还显示,油菜胚珠败育率的差异可能是由BRs-BRI1信号途径调控水平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0.
200 mmol/L的NaCl胁迫8 d大麦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三种形态多胺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游离态多胺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高氯酸不溶性结合态多胺含量变化较小.根系中PAO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而叶片中PAO的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游离态多胺中,亚精胺和精胺(Spd Spm)的含量变化与相应部位PAO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反,表明PAO在盐胁迫下可能调节了游离态多胺的含量从而影响高氯酸可溶结合态与高氯酸不溶结合态多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