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生理条件下,动物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构成了肠道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动物宿主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对于宿主的免疫应答和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抗性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金定鸭是我国著名的蛋用鸭,平均年产蛋300枚、蛋质好、用途广。该鸭种适应性强,分布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人体与舌苔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现今对舌苔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舌苔菌群。体质、疾病等诸多因素都可对舌苔产生影响,此时舌苔中菌群会有怎样的变化?菌群变化是否具有疾病诊断意义?这些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和研究。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有关舌苔菌群病证诊断研究主要围绕中医心系疾病、脾系疾病和肺系疾病等进行,诸多研究表明脾系疾病湿热证患者,舌苔存在菌群失调,舌苔中细菌总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心系、肺系疾病暂无较为一致的结论。文献研究表明舌苔菌群的变化与病证诊断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中医病证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Mackowiakf指出研究动物正常菌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无菌动物与正常动物相比较;2、用抗菌剂抑制了正常菌群的动物与未干扰其正常菌群的动物相比较;3、特种疾病(例如结肠癌患者)的正常菌群中的特殊细菌种属的优势状况与无该病对照者的流行病学的比较。通过这些对比性研究以了解正常菌群在其栖居的机体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对比性研究,正常菌群对栖居动物的影响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 1、正常菌群在动物机体的内外表面上栖居,由  相似文献   

4.
刘艳  李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54-1357
长期以来,糖尿病因其发病率高以及并发症严重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和环境影响。肠道菌群作为机体外源性环境因子,参与糖脂代谢和免疫反应,在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的潜在机制、肠道菌群与并发症的内在关联,以及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等进行了综述,总结归纳糖尿病防治新靶标——肠道菌群的研究成果,为后继的学者理清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除少数继发性高血压外,大多数高血压发生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通过对最新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膳食纤维、高盐摄入等因素可刺激肠道菌群,进而对高血压产生不同的影响。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发酵产物,是膳食纤维具有降血压作用的主要原因。高盐摄入导致高血压,是因为肠道菌群引起了免疫系统的改变。另外,高血压的形成也与肠道致病微生物的异质性炎症反应有关。此综述希望能为高血压的控制与防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微生物系统,其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代谢机体自身不可消化的物质,产生各种代谢物。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近几年有关肠道菌群代谢物与心脏疾病和代谢紊乱疾病关联的重要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2017,12(5):263-263
正常人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间互相制约或依存,形成种类和数量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因某些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测序、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分析等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肠道菌群的研究,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肠道菌群对宿主健康及疾病的影响。近年来还发现,肠道细菌可参与塑造大脑结构,影响人们的情绪、行为、感知,为揭示大脑功能与疾病的关系开辟了新思路,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其持质疑态度。鉴于不同研究团队对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持不同态度,曹蕾/吴健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并评估以纠正肠道菌群为主导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认为肠道菌群研究将揭示许多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病机制,加强对现有肝、肠及代谢性疾病的认识并为制订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本期有3篇文章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肠道正常菌群及微生态稳定对人体极具重要性,中草药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关系,结合中草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与其发挥疾病防治效果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建中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7):1649-1649
正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从消化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心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到代谢类疾病(如II型糖尿病)和许多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肠道菌群研究为诸多疾病研究和防治开辟了新的方向[1-3]。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模型动物应用和实验结果的动物实验验证非常重要,本刊2016年第7期刊登的姬玉娇、孔祥峰等的论文"高、低营养水平饲粮对环江香猪结肠菌群结构及代谢物的影响"[4],通过对高、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疾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主持,将于今年八月初在大连召开全国正常菌群与葡萄球菌甲蛋白学术会议。会议内容:①交流有关正常菌群与 SPA 的国内外学术动态。②交流正常菌群与 SPA的科研成果。③评定防治肠道传染病活菌制剂“促菌生”及用于细菌检定“SPA 广谱诊断制剂”的学术价值及实际应用意义。④传达第七届国际悉生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近年研究发现许多内分泌及免疫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相关性。甲状腺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机制参与甲状腺稳态的维持,本文对肠道菌群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肠道菌群和甲状腺疾病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最主要的标志物之一.肠道中不同种属类型的细菌产生的SCFA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通过检测肠道中SCFA的变化,可以反应肠道中肠道菌群的变化.过敏性疾病患儿在早期与正常儿童肠道中的肠道菌群有明显差异,故SCFA的种类和数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研究显示过敏性疾病患儿肠道中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的水平较正常儿童低,而乙酸和异己酸的水平则较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正常人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间互相制约或依存,形成种类和数量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因某些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测序、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分析等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肠道菌群的研究,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肠道菌群对宿主健康及疾病的影响。近年来还发现,肠道细菌可参与塑造大脑结构,影响人们的情绪、行为、感知,为揭示大脑功能与疾病的关系开辟了新思路,但也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旨在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地榆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地榆低、高剂量组。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UC模型,并予以灌胃给药。记录大鼠DAI疾病评分,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含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地榆可显著降低UC大鼠DAI疾病评分(P0.05),修复其结肠粘膜损伤,降低血清及结肠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P0.05);改善UC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菌群平衡。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可通过调节UC大鼠肠道菌群,修复结肠粘膜屏障,进而发挥治疗急性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玉屏风加苍耳子散加减方(YCD)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2019年我院3~6岁11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YCD治疗组6例,泛福舒(OM-85)治疗对照组5例,分别收取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3月的粪便,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44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收取粪便。所有标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YCD和OM-85治疗RRTI患儿病情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并预测菌群功能。结果 YCD治疗RRTI患儿4周至3月的疗效好于OM-85(P<0.05)。RRTI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有显著差异(P<0.001)。RRTI患儿肠道菌群在治疗前后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正常儿童(P> 0.05),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YCD治疗前后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梭菌ⅩⅣa属、副拟杆菌属、芽殖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与YCD疗效规律协同并与功能代谢通路相关(r>0.5,P<0.001)。其中,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和芽殖菌属分别为治疗4周和3月的核心菌属。结论 YCD可以调节RRTI患儿肠道菌群失衡来改善患儿病情,尤其在疾病后期为RRTI患儿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变化对正常生理的影响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脑肠轴影响宿主生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脑-肠交流、脑功能甚至行为。对无菌动物、被致病细菌感染的、使用益生菌或用抗生素药物的动物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调节宿主焦虑样症状及行为。研究表明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调节可能是治疗复杂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症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毅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3):117-120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利害关系。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外环境与肠道正常菌群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它确保着人体的健康,但一旦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平衡被打破,将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介绍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况、与人体的利害关系、以及菌群失调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19.
肠道是众多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肠道菌群通过参与了机体的能量存储、肠内分泌、免疫系统发育等多种途径,在保障机体健康状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当今社会,高脂、高蛋白的饮食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疾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特定的肠道菌群调控肠道粘膜的免疫功能,通过特定的分子模式诱导产生多种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进而影响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引发炎症反应。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阐明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优化治疗策略意义重大。本综述综述了肠道菌群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晓建  桑力轩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10):4438-4447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受到遗传、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肠道菌群的部分代谢物通过增加肝脏脂肪变性、改变肠道黏膜通透性等方式对疾病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也被广泛研究,但是两者发生的先后顺序仍不十分明确。运动可以增加肠道有益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同时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并有效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病情,肠道菌群也能对机体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但运动是如何通过肠道菌群来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通过综述三者的相互关系来阐述肠道菌群和运动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