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线柱苣苔属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采   《广西植物》1984,(3):183-190
<正> Rhynchotechum Bl.是K.L.Blume于1826年根据R.parviflorum Bl.(产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建立的,到了1883年,C.B.Clarke在其苦苣苔亚科专著中记载了这属植物共九种。 C.G.Nees von Esenbeck于1834年根据Isanthera permollis Nees(产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建立了Isanthera Nees属。Clarke在上述1883年的专著中记载了这个属共3种植物,并指出这个属在花药分裂方式,花柱较短,叶互生等特征上与Rhynchotechum相区别,还认为这属应与Rhynchotechum属合并。B.L.Burtt于1962年研究了上述二属植物之后,将Isanthera并入Rhynchotechum。本文作者赞同这一归并。  相似文献   

2.
国产隔距兰属植物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占和 《植物研究》1983,3(4):71-86
隔距兰属(Cleisostoma)是Blume在1825年以Cleisotoma sagittata B1.为模式创立的,后来J.J.Smith在1921年(Notuurk.Tijdr.Ned.Ind.72:79-115)将其归入J.Lindley的Sarcanthus,此后本属植物的大批分类群相继以"Sarcanthus"为属名而发表,直至1972年A.Garay经过考证才有趣地发现J.Lindler曾两次发表SaTcanthus,第一次是1824年(Bot.Reg.sub.t.817)根据Eoiden-drum pramosum Roxb.的描述而发表的,此种植物现己被归人脆花属(Acampe),时隔2年后,在1826年(Collert.Bot.39 B)又把产于我国的植物以命名为Sarcanthus rostratus Lindl.作sarcanthus的模式再次发表,这显然是晚出同名,根据国际命名法规必须被废弃,同时在时间上也较晚于Blume的属,因此Blume的Cleisostoma必须被得到重新使用。  相似文献   

3.
漏斗瓶蕨 Trichomanes striatum Don,Prodr.Fl.Nepal.11.1825. T.naseanum Christ in Bull.Soc.Bot.France 52,Mem.1:11.1905. Vandenboschia nascana(Christ)Ching ex Ching et C.H.Wang in Acta Phytotax.Sin.8:136.1959;Ching in Fl.Reip.Popul.Sin.2:186.1959. Don在他的尼泊尔植物志中记载了若干蕨类植物,他们显然与中国西部的种类密切相关。但由于未能见到其中的一些模式,所以过去甚难确切判断。不久前有机会见到Trichomanes striatum的模式,与秦仁昌教授共同研究后认定它即是四川常见的T.naseanum.按国际植物学命名法的规定,后者应为前者的异名。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中国兰科独蒜兰属2个未详知种:藏南独蒜兰(Pleione arunachalensis Hareesh, P.Kumar M.Sabu)和矮小独蒜兰[P.humilis (Sm.) D.Don],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植物标本馆(YAF)。  相似文献   

5.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84,(3):191-194
<正> 一、毛药藤属——Cleghornia Wight Cleghornia是Wight于1850年根据斯里兰卡的植物而创立的属,属下建立了二个种C.acuminata Wight和C.cymosa Wight。1876年G.Bentham和J.D.Hooker在他们的植物属志中将Cleghornia属归入Baissea A.DC.属内,又在印度植物志(1882)中将上述二个种归并为一个种。以上两个属的归并得到了K.Schumann(1895)支持。但是,有些植物学者如:King et Gamble(1908),Pierre(1933),Airy Shaw(1966.1973)等都不同意G.Bentham和J.D.Hooker的归并,又在Cleghornia属下发表了四个新种:  相似文献   

6.
粉条儿菜属(AletrisL.)隶属于肺筋草科,全世界有23种1变种,东亚有18种1变种,北美东南部有5种,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属.本文在种(变种)的水平上,研究了粉条儿菜属的地理分布及其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并对其起源和分化以及现代洲际间断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共分布有粉条儿菜属植物15种1变种,而广义的横断山地区集中分布有13种1变种,是东亚粉条儿菜属植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且包含该属植物各个进化阶段的代表.因此,广义的横断山地区是粉条儿菜属在东亚的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2)根据粉条儿菜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布格局推测,该属可能在不晚于第三纪早期,起源于古北大陆.东亚和北美的粉条儿菜属植物形态区别明显,应该是隔离分化的结果.(3)该属植物可能曾经广布于北半球,后来地质、气候以及冰川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该属在一些地区灭绝,而仅存于东亚和北美东南部.(4)尽管横断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东亚粉条儿菜属的多样化中心,但该地区很可能并不是粉条儿菜属最早的分化中心,因横断山地区周边的一些特有种可能是在晚近的时期形成的新特有种;另外,东亚粉条儿菜属一些原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所以,中国中东部到日本一带可能是粉条儿菜属早期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伏地杜鹃属(Chiogenes Salisb.)是石楠科的一个小属,由Salisbury根据北美产的硬毛伏地杜鹃Chiogenes hispidula(L.)T.& G.为模式建立的,发表于1814年。 百余年来,学者们对本属能否成立,意见分歧。Asa Gray (Synopt.Fl.N.Amer.ed.2,2(1):26.1886)把Chiogenes归入Vacciniaceae科内。他认为,这个属“很自然的是从Gaultheria和Pernettya到Vaccinium的过渡类型。” Niedenzu(Engl.Bot.Jahrb.11,216.1889)观察了Chiogenes hispidula(L.)T.& G.和Gaultheria trichophylla Royle二种叶的上表皮,发现在叶的解剖上Chiogenes和Pernettya属是一致的,而与Gaultheria  相似文献   

8.
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D. Don)Hochi. (Arundina chinensis Bl. )属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为株高30—150cm的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茎膨大,叶禾叶状,花序顶生,容易识别。竹叶兰是特产于我国和印度的一种陆生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  相似文献   

9.
简史萝芙木(Rauwolfia)属夹竹桃科,广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印度、锡兰、印尼、南美、非洲等地)。据云十六世纪德国医生及植物学家Leonhard Rauwolf(1540—1596)曾到中东寻找以前阿拉伯及希腊医生记载过的医用植物,于1582年发表了著作,后法国植物学家C.Plumier(1646—1704)将一种新属的夹竹桃科植物以其名名之,以示纪念。其实L.Rauwolf本人曾否见过此属植物,尚成疑问。全世界属于本属之植物,有说40—50种,也有说125种者。其中最重要者为印度及其邻国所产之R.Serpentina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霜霉属(Peronospora)新种二个:即寄生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 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上的假繁缕霜霉(P.pseudostellariae G. Y. Yin et Z.S.Yang)和寄生在荨麻科植物藪苧麻(Boehmeria japonica Miq.)上的苧麻霜霉(P.boehmeriae G.Y.Yin et Z.S.Yang)。文中有拉丁文及中文描述。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血蜱属异血蜱亚属附一新种(蜱螨目:硬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血蜱亚属(subgen.Allophysalis)是血蜱属(gen.Haemaphysalis)中形态上较原始的一个类群。1959年Hoogstraal建立该亚属时,以产自我国四川的汶川血蜱Haemaphysalis(Allophysalis)warburtoniNuttall,1912作为模式种(模存大英博物馆)。以后种类有所增加,1971年该作者重新修订了亚属的鉴别特征。至今,该亚属共记录了6种:汶川血蜱H.(A.)warburtoni Nuttall,1912(分布于我国和尼泊尔),西藏血蜱H.(A.)tibetensis Hoogstraal,1965(分布于我国),H.(A.)poselovashtromae Hoogs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秦岭植物分布3新记录属:鹿蹄草科(Pyrolaceae)的沙晶兰属(Monotropastrum Andres)、列当科(Orobanchaceae)的藨寄生属(Gleadovia Gamble et Prain)和爵床科(Acanthaceae)的十万错属(Asystasia Blume)。相应的新记录种或变种为无毛沙晶兰[M.humile(D.Don)H.Hara var.glaberrimum H.Hara]、藨寄生(G.ruborum Gamble et Prain)和白接骨[A.neesiana(Wallich)Nees]。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石竹科无心菜属(Arenaria L.)齿瓣亚属[subgen.Odontostemma(G.Don)Williams]在属水平的地位得以恢复,该亚属中相关物种名也因此被组合至齿瓣无心菜属(Odontostemma Benth.ex G.Don)之中。然而,中国所产道孚无心菜(A.dawuensis A.J.LiQ.Ban)与神农架无心菜(A.shennongjiaensis Z.E.ZhaoZ.H.Shen)在相关处理中被遗漏,故在此给予其新的组合名称:O.dawuense(A.J.LiQ.Ban)G.Yao和O.shennongjiaense(Z.E.ZhaoZ.H.Shen)G.Yao。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海南岛尖蜂岭和五指山的蚋属绳蚋亚属Simulium(Gomphostilbia )3新种,即曲端绳蚋S.(G.)curvastylum sp.nov.,黑股绳蚋S.(G.)nigrofemoralum sp.nov.和膨股绳蚋S.(G)tumum sp.nov.。分别对其成虫和幼期作形态描述并与其近缘种比较作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记述采自海南岛尖峰岭和五指山的蚋属绳蚋亚属Simulium(Gomphostilbia)3新种,即曲端绳蚋S.(G.)curvastylum sp.nov.,黑股绳蚋S.(G.)nigrofemoralum sp.nov.和膨股绳蚋S.(G.)tumum sp.nov..分别对其成虫和幼期作形态描述并与其近缘种比较作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贝母属拾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合科贝母属(Fritillaria)国产种类,自从“中药贝母名实考订”〔植物分类学报15(2):31—45,1977〕一文和中国植物志第14卷(1980)出版以来,相继发表了一些新种,如裕民贝母(F.yuminensis Y.Z.Duan)、中华贝母(F.sinica S.C.Chen)和安徽贝母(F.anhuiensis S.C.Chen et S.F.Yin)等。作者在鉴定和整理有关标本中,亦陆续发现一些新分类群,同时有些种类的划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为此写成本文,以作为对中国植物志百合科贝母属的补充与订正。 1.大金贝母 新种 图1,1—5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采于中国西藏等蝎属1新种——西藏等蝎,Isometrus(Reddyanus) tibetanus sp.nov.。为了比较,根据原始模式标本和保存在法国自然博物馆的系列标本,重新描述了原始描述于印度和尚分布于尼泊尔的阿萨姆等蝎Isometrus(Reddyanus) assamensis Oates,1888。西藏等蝎,新种Isometrus(Reddyanus) tibetanus sp.nov.(图1~13,27~31,33)正模♂,中国西藏车苏(Chesu),1970年9月,Lingberg采(现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体长42·70mm。根据一般形态,新种近似于原始描述产于印度和尚分布于尼泊尔的阿萨姆等蝎Isometrus(Reddyanus) assamensis Oates,1888(图14~26,32,33),但如下特征不同于后者:1)身体颜色更浅,呈浅黄色到浅红黄色,具不明显或荒废的斑点,而阿萨姆等蝎I.(R.)assamensis相反,其身体和附肢具褐色斑点,且背甲和中体背板主要为浅褐色,2)后体节的脊和背脊的后顶颗粒较弱,3)背甲和中体背板的颗粒稀少或荒废。词源:新种的种名以模式标本的产地而拟定。  相似文献   

18.
咖啡旋皮天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咖啡旋皮天牛(Dihammus cervinus Bates)为咖啡重要害虫。作者于1957—59年在云南西双版纳调查,为害率轻者13—16%,重者50—70%。此虫在国内分布云南、四川,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和印度。文献上记载,为害植物有咖啡(Coffea arabica L.)、水团花属(Adina)、柚木属(Tectona)、醉鱼草属(Buddleia)、臭牡丹属(Clerodendron)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裸斑螟属分类研究(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裸斑螟属Gymnancyla Zeller,1848在中国的分布,并记述裸斑螟亚属Gymnancyla(Gymnancyla)2新种:尖裸斑螟G.(G.)termacerba Li,sp.nov.和叉裸斑螟G.(G.)termifurcata Li,sp.nov.,及2个中国新纪录种:须裸斑螟G.(G.)barbatella Erschoff,1874和砾褐裸斑螟G.(G.)sfakesella Chr(e)tien,1911.提供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照片和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安徽苔藓植物区系过程中,发现一中肋部分具双输导束的假带叶苔属植物。这是一个单种属,原仅在日本有过报道,故为我国新记录,现报道如下。 假带叶苔属 Hattorianthus Schust. & Inoue, Bull. Natn. Sei. Mus. Tokyo, Ser. B. (Bot.) 1 (3): 1 (3): 103, 1975. 植物体黄绿色,基部及中肋部分黄褐色;叶状体,基部柄状,直立或倾斜生长,宽4—7mm,长20—35mm,边缘略波曲;中肋部分上平下凸,横切面高15—17细胞,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