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特色名贵药材,是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寄生于钩蝠蛾幼虫后形成的虫生子囊真菌,其发生机理和侵染途径至今未知。本文利用real-time q PCR实时定量技术检测了寄主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幼虫表皮、脂肪体、血淋巴和肠壁等组织中冬虫夏草菌定殖量,分别建立了起始于表皮的侵染路径(R20.678)和起始于肠道的侵染路径(R20.271)两种Holt数学模型,经比较分析后,推论冬虫夏草菌随口腔摄食侵染寄主幼虫的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揭示冬虫夏草菌可以通过进食途径实现其对钩蝠蛾幼虫的带菌生长、侵染和寄生,从而为深入阐释冬虫夏草菌与寄主钩蝠蛾幼虫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冬虫夏草线状菌体制剂的侵染力,进行了冬虫夏草线状菌体制剂对蝠蛾幼虫的感染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对蝠蛾幼虫进行人工接种,并对感染温度、菌剂用量和虫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冬虫夏草线状菌体具有侵染蝠蛾幼虫的能力,优化后的感染条件为:菌体剂量为5 g(即5个标准剂量)、幼虫虫龄为3龄、培养温度为14℃。该结果为蝠蛾幼虫新型接种体的制备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类之一,海拔分布范围4100~4650m,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4年,其中幼虫期漫长,经过7~9次蜕皮、历时990~1350d才能完成发育,环境条件变化及天敌因子等都对蒲氏钩蝠蛾的种群稳定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分段饲养幼虫的方法,构建了蒲氏钩蝠蛾试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种群增长趋势。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的世代总存活率为2.6%,种群趋势指数为7.95,下代数量将是当代数量的7.95倍。因此,低存活率仍能维持蒲氏钩蝠蛾实验种群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4.
梁焱  吴华  韩日畴  曹莉 《环境昆虫学报》2020,42(6):1446-1457
冬虫夏草Chinese cordyceps是食药两用的传统名贵资源。其人工培养需要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优质芽生孢子。为获得高产量及高感染力芽生孢子,本研究测定不同糖类培养基对冬虫夏草菌芽生孢子产量及毒力(对小金蝠蛾Thitarodes xiaojinensis幼虫的存活率、携菌率和僵虫率)的影响。两个冬虫夏草菌株于含6种糖(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麦芽糖、蔗糖和海藻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培养30、45和60 d,计数芽生孢子产量并将收集的孢子注射感染两个品系的小金蝠蛾6龄幼虫,置于不同温度下观察幼虫的存活率、携菌率及僵虫率。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培养基中芽生孢子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含麦芽糖培养基中芽生孢子产量最高;注射菌株和幼虫品系对被注射幼虫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不同糖源培养基获得的芽生孢子对蝠蛾幼虫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对携菌率和僵虫率产生影响;以含麦芽糖为糖源的培养基、芽生孢子培养时间显著影响被注射幼虫的存活率与僵虫率,其中培养30 d的冬虫夏草菌所注射的幼虫的存活率、僵虫率显著高于60 d的;温度也显著影响被注射幼虫的存活率、僵虫率,10℃的幼虫存活率和僵虫率显著高于14℃、18℃的。研究结果为培养优质冬虫夏草芽生孢子,提高被侵染蝙蝠蛾幼虫僵虫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贡嘎蝠蛾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海藻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仕江  曾纬 《四川动物》1992,11(3):11-12
本文报道了冬虫夏草寄主——贡嘎蝠蛾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含量及海藻糖含量,并与感虫草菌和人工饲养的贡嘎蝠蛾幼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蝠蛾属一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朝达  杨大荣 《昆虫学报》1993,36(4):495-496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西南部不断发现许多蝠蛾新种(朱弘复,王林瑶,1985);梁醒财等,1988)。因虫草蝠蛾幼虫被中国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感染寄生后形成的“冬虫夏草”是我国一味名贵中药材,随着蝠蛾新种的不断发现,无疑将有助于增进对虫草蝠蛾昆虫资源的认识。最近我们在云南德钦县进行人工培育冬虫夏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种类之一,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100~4650 m的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采用野外调查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的世代发育需要3~4年历时约1095~1460 ...  相似文献   

8.
徐梦  徐明  李仁强 《生态学报》2019,39(5):1853-1862
冬虫夏草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和食用价值的珍稀菌类,其生物学特性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一直是冬虫夏草研究关注的重点。总结了冬虫夏草生物学及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包括冬虫夏草菌侵染蝙蝠蛾幼虫的途径及机制、冬虫夏草菌子实体形成及生长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冬虫夏草菌遗传多样性及基因组学研究、天然冬虫夏草及其微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影响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尚未明确和不足之处。未来在冬虫夏草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中,需要利用和研发更加先进的观测设备及试验方法,以实现天然冬虫夏草发生发育的原位观测和机理研究;充分利用冬虫夏草人工培植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从基因水平上揭示冬虫夏草菌生态适应性及侵染蝙蝠蛾幼虫的机理;建立冬虫夏草科学研究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并结合生态学模型构建明确未来气候变化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深入冬虫夏草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推进我国冬虫夏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9.
人工培养冬虫夏草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俞永信 《菌物研究》2004,2(2):42-46
冬虫夏草 [Cordycepssinensis (Berk .)Sacc .]是名贵中药和珍稀滋补品 ,是由其无性型中国被毛孢 (Hir sutellasinensisX .J .Liu ,Y .L .Guo ,Y .X .Yu&W .Zeng)侵染蝠蛾属 (Hepialusspp .)幼虫形成的菌虫复合体 ,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的海拨 35 0 0~ 5 0 0 0m高寒灌丛草甸。自 1980年至今持续进行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研究 ,分离获得了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菌株 ,经鉴定为中国被毛孢新种 ,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培养试验 :在培养基上能产生子座 ;低海拔环境下规模化室内饲养寄主昆虫成功 ,人工条件下 1年可完成寄主昆虫一个生活周期 ,且幼虫个体大 ;室内人工培养冬虫夏草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ür幼虫的食性,前人报道主要取食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头花蓼P. sphaerosta、大小黄Rheum pumilum等植物。我们于1984至1987年对云南冬虫夏草的主要寄主白马蝠蛾H. baimaensis Liang幼虫的食性及某些影响取食的因子作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王谋  李勇  黄润秋  李亚林 《生态学报》2005,25(6):1275-1281
研究区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气候环境对高原腹地植被具有明显的控制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植被样方的研究,对该区植被在高原气候暖干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暖干化的气候(环境是区域植被退化的主因,并对研究区植被退化速率进行了推算(14.2km/10a)。以样方数据分析为依托,重新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湿润区分界线,获得该区植物碳同位素值拟合干湿界限的支持。通过对年代间干湿分界线位置的比较,对高原气候暖干化模式下植被的退化趋势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2.
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已被用作一种生物因子防治温带农林害虫、植物病原和线虫。同时,粉棒束孢作为冬虫夏草中的定殖真菌,严重危害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寄主蝙蝠蛾幼虫的饲养,引起了资源昆虫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控制。作为生防真菌,粉棒束孢资源的分布和筛选、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培养、活性成分和药效、分子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病害控制、安全性等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作为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病原菌,学界和产业界一直研究其感染特征、侵染机理和防霉剂筛选等,为这一真菌的高效安全控制提供基础。本文将综述粉棒束孢在利用和控制两大方面的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1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素循环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张金霞  曹广民 《生态学报》1999,19(4):509-513
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分布与循环。结果表明:系统中,土壤库氮素总储量为 1063t/hm 2,主要以有机态存在,土壤氮素全量养分丰富,而有效养分贫乏,仅能满足较低水平生产的供求关系;植物氮素主要储存于植物活根中,根系氮素储量为 19011±4962kg/hm 2·a,活根内氮素占 7926% 。通过对该系统氮素收支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氮素输出为 15935kg/hm 2·a,大于系统的输入 8473kg/hm 2·a,系统中氮素亏缺,成为限制草场生产力提高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循环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了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4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状况,高寒草旬生态系统磷素的循环过程中,大气分室通过降水输入土壤磷量为0.36kg/hm^2.a植物从土壤库摄取速效磷7.06kg/hm^2.a这些磷素一部分(0.57kg/hm^2.a  相似文献   

15.
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轮牧制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大明 《生态学报》1996,16(6):607-611
利用GMAME1模拟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在临界放牧压力下的270种轮牧制度,并对其累积采食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指出: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中,最佳的轮牧小区数目为3或4个。证明了Morley规则:最佳轮牧小区数目应该小于10。推荐2个高寒草甸地区最佳的轮牧模式供野外实验和放牧规划参考:(1)3个轮牧小区,每小区每次持续放牧29d,放牧压力为30.14kJ/m2·d,累积牧草采食量最高为4250.443kJ/m2。(2)为保持牧草结构的稳定和各轮牧小区牧草生物量的均匀性,可以采用3个轮收小区,放牧持续时间7d,放牧压力I(145)=28.8914kJ/m2·d,累积采食量为4073.34kJ/m2。  相似文献   

16.
两种雀形目鸟类的窝雏数处理实验:检验Lack假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7—1999年在位于青海省北部的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选择地面筑巢的小云雀(Alauda gulgula)和灌丛筑巢的黄嘴朱顶雀(Acanthis flavirostris)为代表进行窝雏数处理实验。根据Lack假说的预报检验(1)常见窝卵数是否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2)窝雏数处理对雏鸟质量和亲鸟投入是否产生影响;(3)两种鸟的响应方式是否相同。其结果如下:①小云雀和黄嘴朱顶雀的常见窝卵数分别是3和5枚。年间变化不明显,用幼鸟出飞率作为生产力,两种鸟的扩增窝幼鸟出飞率下降,常见窝卵数(分布频率最高)等同于最大生产力窝卵数;②小云雀的幼鸟的生长参数不随窝雏数的改变而变化.而黄嘴朱顶雀有明显变化.说明窝雏数处理对后者幼鸟质量有明显影响。③用递食率作为亲鸟投资指标,小云雀亲鸟的递食率随窝雏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雏期不变;而黄嘴朱顶雀递食率不变,但雏期延长。④扩增窝雏数后,两种亲鸟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方式,小云雀表现为提高单位时间递食次数,而黄嘴朱顶雀延长育幼时间。这两种方式不是通过影响雏鸟质量就是通过影响亲鸟存活率来降低子代和亲代的适合度。结果支持了自然选择将窝卵数调节到亲鸟能喂活最大数量子代的限度。即常见窝卵数就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的Lack假说。  相似文献   

17.
杨振安  姜林  徐颖怡  詹伟  朱二雄  陈槐 《生态学报》2017,37(23):7903-7911
为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对短期禁牧的响应,设置冬季自由放牧和短期(2年)禁牧的对比试验。采用随机样方法调查植被群落盖度,分析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以及表层(0-10cm)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生态化学计量以及营养元素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1)短期禁牧显著改变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根冠比、植被全磷含量和N∶P,以及土壤全磷含量。2)相关性分析表明,禁牧后土壤全碳含量与植被地上全碳含量呈显著相关性,自由放牧后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与植被地下部分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的草原管理措施(禁牧、放牧)会改变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分配及其平衡关系,同时,植被与表层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仅存在于部分植物器官与部分营养元素之间。  相似文献   

18.
野生杜鹃花迁地保护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半定量评价法 ,对四川都江堰中国杜鹃园内引种的来自各地的、分属杜鹃属 7亚属、 35组 (或亚组 )的 131种杜鹃花的适应能力和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很适应的占 2 5 % ,适应的占 5 2 % ,欠适应的占 15 % ,不适应的占 8%。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的多数种类或主要分布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中的杜鹃类群 ,很适应或适应中国杜鹃园的生境 ;而主要分布于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上和低海拔松 -栎林中的杜鹃类群 ,表现为欠适应或不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从上述证据中我们认为中国杜鹃园地址的选择基本上满足了杜鹃花的迁地保护需要。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高原鼢鼠的年挖掘活动规律,及其与气候、植物地下生物量和物候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季节内的日掘土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依其活动规律探讨了用土丘数估测鼠数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动物种群能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阐明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能量的相互关系,我们于1982年4—10月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测定了艾虎对食物的消化率和同化率,同时统计其密度,初步估计通过其种群的能量流。 艾虎全年平均摄入干物质为0.125克/克体重/日;摄入总能为0.709大卡/克体重/日,同化能、粪便和尿的排出能分别占其80.18%、14.58%和5.25%。全年摄入能为1.157×10~5大卡/公顷,通过种群能流为0.917×10~5大卡/公顷/年。 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艾虎种群的能量流是比较少的。因此,保护艾虎,增加其数量,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改造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