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时期深施重肥对沙田柚生长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善汉  麦适秋  雷凤姣  陈宜超  李柳红  黄小明   《广西植物》2006,26(6):681-683,706
比较了夏季深施重肥与冬季深施重肥对沙田柚春梢、根系生长及产量、果实品质、叶片与土壤营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深施重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沙田柚叶片钙、铁、硼、全氮、全磷、全钾、0~40cm土壤速效磷与有机质含量,以及20~40cm土壤的全氮、速效钾和pH值,为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进而提高叶片三要素的含量,显著促进新根和春梢的生长;夏季深施重肥的单株产量、单果重量与果实品质与冬季深施重肥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形态微生物菌剂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施用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改善蔬菜土壤环境,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本试验以不结球白菜为供试材料,在设施条件下设置不施微生物菌、施用液态和固态微生物菌剂处理,研究不同形态微生物菌剂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液态和固态微生物菌剂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增加植株全氮含量,增大叶面积,显著提升叶片SPAD值,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产量比不施微生物菌剂处理分别增加26.9%和34.4%。同时,施用微生物菌剂可提高不结球白菜的总酚和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可见,合理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促进不结球白菜产量的提升和品质的改善。不同形态微生物菌剂中,液态微生物菌剂时效快,固态微生物菌剂长效性好,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酌情配施有机肥或无机肥以促进蔬菜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3.
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肥作物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处理年平均水稻产量(1982-2008)分别为10.8 t?hm-2?a-1,10.2 t?hm-2?a-1和10.0 t?hm-2?a-1,较冬闲对照分别提高27.2%,20.5%和18.1%。试验前期(1982-1993)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试验开展11年后(1994-2008)种植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油菜和黑麦草处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土壤有机质随年份显著增加,双季稻紫云英轮作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最快,年增加0.31 g?kg-1,双季稻黑麦草次之,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8g?kg-1,双季稻油菜轮作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6g?kg-1。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稻田土壤活性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冬闲对照。其中黑麦草和紫云英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油菜和冬闲对照处理。在湘南红壤丘陵双季稻区,种植绿肥作物对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选择上以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棕壤型菜园土肥、瘦地盆栽试验对土壤肥力的调节培育及作用实质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培肥措施下,肥、瘦地的营养物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普遍提高,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增加,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比例更趋合理.土壤生产力水平与土壤肥力水平的本质代表-特征微团聚体比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试验证明土壤肥力培育的实质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而基于土壤本质属性的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比土壤营养物质含量与土壤生产力水平更适于作为土壤肥力水平及培肥效果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肥力和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塑料薄膜大棚为栽培设施,以番茄品种‘中研988’和‘粉贝三号’为植物材料,设置不覆盖(对照)、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地膜上覆盖稻草(稻草/地膜)、地膜下覆盖稻草(地膜/稻草)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面覆盖对土壤肥力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可增加表层土壤的含水量,稻草覆盖使表层土壤温度降低,而地膜覆盖和地膜/稻草覆盖使表层土壤温度升高;同一土层,地膜/稻草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各处理下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地膜/稻草覆盖下番茄果实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综上可知,地面覆盖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在不同覆盖方式中,以地面覆盖稻草后再覆盖地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对退化稻田土壤肥力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不同施肥修复措施对退化水稻土壤肥力的修复作用,自2005年起采用盆栽试验连续3年对长期缺肥退化水稻土进行了土壤肥力培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种施肥修复措施均可以显著地改善退化水稻土的肥力特征,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多提高了14.0%,土壤有效磷显著增加,最高增加量达到39.0mg.kg-1,土壤速效钾均恢复到中等水平(80mg.kg-1)以上,但土壤碱解氮除水稻专用复合肥(ZY)处理基本维持试验前水平外,其他施肥措施均有所下降;不同施肥修复措施均可明显地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但以有机无机肥配合效果最佳;有机无机肥配合还可以促进稻谷产量和显著提高肥料农学效率;对于长期不施肥导致的退化稻田土壤肥力的修复以在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降低20~4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的小麦产量3年平均降低12.1%,收获期0~20 cm土层全氮提高5.8%,20~40 cm土层有效铜含量提高6.2%,而有效磷和有效锰分别降低36.1%和10.2%,对开花期和收获期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铁无显著影响.种植绿肥的籽粒产量降低12.1%,同时土壤pH、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降低,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锌和有效锰均增加,对土壤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铜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在旱地土壤肥力较低的条件下,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使小麦增产受到限制;种植绿肥培肥效果最好,但应考虑区域降水情况,注意其带来的减产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静  高云华  张池  周波  李静娟  杨小雪  许欢  戴军 《生态学杂志》2013,24(12):3423-3430
以我国华南地区典型坡地的赤红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新垦旱地、灌木林、桉树林及果园)下土壤微生物性状、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物学性质差异极显著.其中,果园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显著增加;新垦旱地土壤的呼吸速率显著增加,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显著下降;灌木林和桉树林则介于果园和新垦旱地之间,且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大部分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高有机质含量和高肥力水平的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紫云英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多年定位试验(2008—2013年),研究了紫云英还田对作物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双季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年定位试验中,早稻紫云英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同时对晚稻产量的提高也存在显著后效;早稻紫云英还田减小了双季稻产量年度间变异系数,使水稻产量更为稳定;多年水稻产量随着土壤肥力提高而提高,早稻紫云英还田对土壤的培肥是水稻产量增长、产量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等量氮素投入情况下,紫云英氮对土壤全氮、有机质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化肥氮;可见紫云英作为绿肥,同时兼有提供当季速效养分效果和培肥土壤的长期作用;紫云英作为绿肥还田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同时通过提升稻田土壤肥力,进而使稻田生产力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0.
豆科绿肥及施氮量对旱地麦田土壤主要肥力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2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插播并翻压不同豆科绿肥(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以及小麦生长季不同施氮量(0,108,135,162 kg/hm2)对麦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旱地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绿豆还田量高于长武怀豆和大豆,然而土壤培肥效果逊于长武怀豆和大豆;(3)夏闲期种植绿肥明显消耗了土壤水分,导致绿肥翻压前、小麦播前直至收获后,0-200 cm土壤贮水量显著低于休闲处理,但耗水量与休闲没有明显差异,由于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因此豆科绿肥显著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4)与不施氮相比,小麦生长季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生产效率,却对土壤各肥力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是旱地培肥土壤、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金念情  杨彬  韦小丽  肖龙海  段如雁 《广西植物》2021,41(12):2051-2060
为了解不同种源花榈木在贵阳的生长特性和差异,该文通过对10个种源地花榈木进行育苗试验,测定其两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片光合参数、光合色素、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和根系活力,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10个种源花榈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表明不同种源花榈木光合特性及光能利用效率具有较大差异,浙江杭州和浙江永康花榈木是具有较高光合生长潜力的种源。(2)种源间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硝态氮、根系活力存在显著差异,福建建瓯种源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最高,能够将光合原初反应过程中积蓄的光能进行高效地传递,促进碳的同化; 贵州花溪种源硝酸还原酶活性最大,硝态氮含量最高,对氮元素的利用能力较强,能够促进植物蛋白质、氨基酸和叶绿素等的合成; 贵州望谟种源根系活力最大,吸收养分的能力强。(3)各种源间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浙江杭州种源的植株枝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表现好,安徽黄山种源的植株矮小,生长表现较差; 浙江杭州种源将生物量更多分配在根和叶,提高其根系吸收养分和叶片获取光能的能力,安徽黄山种源总体生物量积累最少,长势最差。(4)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种源的花榈木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浙江杭州种源>贵州黎平种源>浙江永康种源>贵州望谟种源>福建建瓯种源>贵州凯里种源>贵州石阡种源>贵州花溪种源>贵州平塘种源>安徽黄山种源。综上结果表明,浙江杭州、贵州黎平和浙江永康种源花榈木对贵阳地区立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2.
吴高殷  韦小丽  王晓  韦忆 《广西植物》2022,42(12):2109-2116
为探讨花榈木体胚发生过程中不同碳氮源处理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和有机物积累的影响,并筛选出有利于花榈木体胚发生的碳氮源,优化体胚发生体系,该研究以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3种碳源、4种蔗糖浓度和6种氮源处理下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和有机物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1)蔗糖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葡萄糖和麦芽糖,但其体胚诱导率、体胚分化率、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2)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体胚)诱导率、体胚分化率、胚性愈伤组织重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添加30 g·L-1蔗糖最高,而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增加的趋势。(3)在6种氮源处理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以添加500 mg·L-1谷氨酰胺的处理最高,体胚诱导率则以添加谷氨酰胺和水解酪蛋白的处理较高,但不同氮源处理间体胚分化率无差异; 添加有机氮源的处理其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无氮源处理。总之,不同的碳氮源通过影响花榈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发育和有机物的积累,从而影响其体胚诱导率,但对体胚分化率影响不显著。初步认为30 g·L-1蔗糖和500 mg·L-1谷氨酰胺作为碳氮源可促进花榈木体胚发生诱导。  相似文献   

13.
干热河谷石漠化区顶坛花椒叶片功能性状的海拔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喻阳华 《广西植物》2020,40(6):782-791
为阐明顶坛花椒人工林叶片功能性状的海拔分异规律,探讨顶坛花椒对不同海拔生境的适应策略,该研究测定了叶片厚度、比叶面积、叶全氮含量等9个功能性状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等8个环境因子,揭示了顶坛花椒人工林叶片功能性状的内在关联及其随海拔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顶坛花椒比叶面积、叶全磷、叶全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干物质含量、叶全氮含量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叶片厚度、叶面积及叶片含水率逐渐增大。(2)顶坛花椒叶片功能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全氮与叶全磷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厚度的关系则相反;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叶片含水率呈显著的抑制效应。(3)土壤因子对顶坛花椒叶片的影响表现为速效氮速效钾有机碳,其他土壤因子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顶坛花椒主要通过增强防御功能性状、协调叶片养分含量的生存策略来提高获取资源和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对土壤养分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其干旱适应属性为干旱避免,该研究为顶坛花椒人工林复壮、高产与稳定,及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不炼山+人工穴垦、不炼山+机械带垦和炼山+机械全垦3种不同整地组合下的2.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为对象,对其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整地组合下尾巨桉各器官碳含量平均值为44.37%~57.42%,大小顺序为叶>干>枝>根>皮,带垦最大(51.21%),炼山全垦最小(49.95%);不同整地组合尾巨桉人工林林下地被物层的碳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层(0~100 cm)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各层土壤平均碳含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带垦>炼山全垦>穴垦。(2)穴垦、带垦、炼山全垦措施下乔木层总碳储量依次为18.01、30.49和23.56 t.hm-2,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为干>根>叶>枝>皮;除皮外,其余器官碳储量排序均为带垦>炼山全垦>穴垦。(3)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表现为带垦(197.03 t.hm-2)>炼山全垦(161.16t.hm-2)>穴垦(144.77 t.hm-2);不同整地措施碳储量分配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均是带垦最大,在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整个系统碳储量在93%以上;不同整地组合措施对枯落物层的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因此,从提高尾巨桉林分系统碳储量方面考虑,在雷州半岛及相似立地条件地区进行尾巨桉人工林造林时宜采取不炼山+机械带垦的整地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对热带珊瑚岛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是夹竹桃科的一种亚灌木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前期的试验性种植中,发现长春花对热带珊瑚岛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讨长春花对热带珊瑚岛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该文以移植到热带珊瑚岛的长春花和生长于海南省文昌市苗圃的长春花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学特征、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与苗圃生长的长春花和其他耐胁迫的植物相比,移植到热带珊瑚岛上的长春花具有叶片厚、栅栏组织发达、比叶面积小等形态解剖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其光能吸收、水分储存和对环境资源的利用。(2)长春花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和抗胁迫能力。(3)长春花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较低,可以减少过多的光能进入叶绿体光合系统,防止过剩的光能对光合系统产生伤害。(4)热带珊瑚岛土壤养分含量低,但生长在岛上的长春花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高,表现出很强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因此,长春花对干旱、贫瘠等恶劣生境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可以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工具种。  相似文献   

16.
刘天凤  谢川  郭松  李在留 《广西植物》2022,42(7):1240-1247
为探讨土壤石砾含量对珍稀濒危植物掌叶木幼苗生长和根系的影响,该研究以1个月生掌叶木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5种不同土壤石砾含量[0(CK),20%,40%,60%和80%]盆栽试验,筛选最适宜掌叶木幼苗生长的土壤石砾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石砾含量对掌叶木幼苗生长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幼苗苗高和地径相对增长率、叶面积、苗木质量指数、生物量(根、叶和全株)和根冠比均在土壤石砾含量为40%时最大。(2)土壤石砾含量对掌叶木幼苗根系形态具有极显著影响,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在土壤石砾含量为40%时最大; 而根系平均直径随石砾含量增加逐渐减小,当土壤石砾含量高达80%时,根系平均直径最小。(3)土壤石砾含量对掌叶木幼苗根系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无显著影响,而对根系平均连接长度和分叉数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各处理根系拓扑指数(TI)、修正拓扑指数(qaqb)均趋近于1,即掌叶木幼苗根系在不同土壤石砾含量中分支模式更趋近于鱼尾形分支; 根系平均连接长度随石砾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土壤石砾含量40%时最大; 根系分叉数随石砾含量增加逐渐减小。(4)综合评价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与构型指标表明,掌叶木幼苗在40%土壤石砾含量中地下根系和地上茎叶生长状况最好。因此,土壤添加适量石砾能促进掌叶木幼苗生长,当石砾含量为40%时幼苗生长效果最好,苗木质量指数最高,最适宜掌叶木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金佛山方竹经营对扁刺栲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种群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金佛山的扁刺栲自然群落和金佛山方竹经营群落为对象,分析了两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两种群落内共记录维管束植物84种,隶属于40科63属,以樟科、蔷薇科、壳斗科、山茶科物种为主; 扁刺栲为群落优势种,中华木荷和灰柯为次优势种,金佛山方竹为灌木层优势种,扁刺栲群落组成与亚热带其他地区的扁刺栲群落组成相似。(2)金佛山方竹经营群落的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自然群落,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显著低于自然群落。(3)扁刺栲和灰柯在自然群落中为稳定型种群,而在金佛山方竹经营群落中为衰退型种群,中华木荷在两类群落中均为衰退型种群。(4)自然群落中扁刺栲、中华木荷、灰柯种群的萌枝率、有萌个体率和幼苗相对优势度均高于金佛山方竹经营群落。综上认为,金佛山方竹经营对金佛山扁刺栲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并显著影响扁刺栲群落优势种种群更新和维持。  相似文献   

18.
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是一种重要的半红树植物,是海岛及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淡水、土壤是海岛植被恢复的重要生态因子。为了总结出最适合假茉莉生长发育的土壤及水肥条件,该文设置了不同基质、浇水频率及氮素处理,对不同处理下假茉莉的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基质中,含泥炭的混合基质对于假茉莉生物量的积累具有突出作用,S_4基质(珊瑚砂∶泥炭∶红壤土∶椰糠=12∶2∶3∶3)地下生物量(平方根)为1.66 g,极显著高于不含泥炭的基质,S_1基质(珊瑚砂∶泥炭=3∶2)总生物量(平方根)为4.54 g,极显著高于其他基质。(2)中、低浇水频率下的总生物量分别为4.02、4.23 g,极显著高于高浇水频率下的3.46 g,而不同氮素处理间生物量的差异并不显著,这表明假茉莉在中、低浇水频率,少施氮肥或不施氮肥的条件下仍然能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3)对于水分利用率而言,原珊瑚砂基质保水性较差,水分利用率较低,而混合基质在中、低浇水频率下水分利用率均有不同显著程度的提高。综上结果显示,假茉莉在含泥炭基质,中、低浇水频率,无氮或低氮条件下能够较好生长。  相似文献   

19.
广西珍珠湾三种红树林林分土壤碳氮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红树林林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与C/N的相关性,该研究以广西防城珍珠湾红树林湿地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SOC和TN的含量以及土壤碳储量的计量,揭示了广西北仑河珍珠湾秋茄、木榄和混交林三种红树林林分SOC和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C/N与SOC和TN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SOC储量分别为140.73、124.94、144.71 t·hm~(-2),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榄和混交林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20~40 cm0~20 cm40~60 cm,秋茄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TN储量分别为6.49、5.01、5.87 t·hm~(-2),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3)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SOC与TN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0.971和0.844,说明SOC与TN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效应。(4)三种林分的C/N比值范围为16.77~24.39,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地,木榄和混交林土壤的C/N值与SOC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三种林分的C/N比值与TN储量相关性均不显著。(5)三种红树林林分的土壤碳储量均高于我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平均值,且SOC与TN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根茎萌发与幼苗期的虉草水分生态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志昌  曹昀  陈冰祥  吴海英  郑祥 《广西植物》2016,36(8):1000-1007
为揭示虉草根茎萌发和幼苗期的水分生态幅,该研究通过盆栽控制试验,设置8个水分梯度:(2±0.5)%、(10±0.5)%、(15±0.5)%、(20±0.5)%、(25±0.5)%、(30±0.5)%、(40±0.5)%(水分饱和)和淹水(2 cm),通过萌发率、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对虉草水分生态幅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含量过低和过高都会降低虉草根茎萌发率。(2)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虉草幼苗株高和地上生物量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者并呈指数函数关系y =0.2038e0.0486x(R2=0.803)。(3)虉草通过调整自身结构特点,降低个体大小、减少叶片数量和叶面积来适应胁迫环境,土壤水分含量为10%~30%时虉草含水率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虉草的光和色素( Chl a、Chl b、Car)和相对叶绿素( SPAD)含量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hl a/b则相反,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4) Chl/Car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研究,利用高斯模型分析得出虉草的水分生态幅为7.48%~52.20%,最适水分生态幅为18.99%~40.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