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生元与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生元是一种非消化的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肠道中一种或少数种益生菌的增长和/或活性而对宿主有利.具有抵抗致病菌侵入的天然功能.目前广泛研究的有果糖和半乳糖,体内与体外试验均表明不被正常人酶类所消化,在大肠中容易发酵,粪便内未能检出这种糖的成分.通过大肠细菌对益生元的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是刺激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长的重要因素.应用现代技术获得了人肠道微生物细菌群的组成与种类的多样性.本文综述有关益生元的研究状况,强调益生元选择性刺激的机制和对人生理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浅谈大肠杆菌与人的生态关系庄玉龙(安徽省萧县萧城中学,235200)初中生理卫生教科书中有关消化系统大肠的功能中有一段叙述:“大肠能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此外,大肠内某些细菌能利用比较简单的物质合成一些维生素.”高...  相似文献   

3.
蚯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张宝贵 《生态学报》1997,17(5):556-560
蚯蚓从成体到卵内均有微生物,微生物来源于蚯蚓生活的环境,在消化消化道时,随食物进入体内的真菌营养体及大部分细菌被杀死,只有真菌的孢子和部分细菌仍保持生活力,生长缓慢的细菌通过蚯蚓消化道后群体下降;而生长快的细菌,由于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在蚯蚓排泄物中的群体数量甚至会超过进入蚯蚓体内时的数量,蚯蚓能促进土表有益和致病微生物在土壤内从向传播,但也能减轻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真菌是蚯蚓食物的一部分,消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探讨粪便取样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相关实验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对BALB/c小鼠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进行比较,分析细菌群落在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的分布差异。结果粪便与直肠、结肠中优势片段均为244、255 bp和449 bp,而小肠内容物(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优势片段则为60、73、261、268 bp和272 bp,且小肠各部位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中的细菌丰度较低,分别为6.9 log(copies)/g和8.3 log(copies)/g,而粪便中细菌丰度高达11.8 log(copies)/g,约2倍于十二指肠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0.05),与大肠各部位及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相当,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肠各部位内容物和粪便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个体差异较小肠小,适合通过粪便取样进行大肠部位特别是结直肠的肠道微生态与某些疾病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t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高脂喂养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新西兰兔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 1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取粪便提取细菌组DNA,根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模型组动物病理学检测肝细胞脂肪变性,提示模型成功.对照组与模型组动物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1.48 ±1.09,7.39 ±0.81)、乳酸杆菌(4.94±0.95,5.65 ±0.91)、双歧杆菌属(4.07 ±0.97,6.45±0.90),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模型组较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3.282,P =0.013),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1.204,P1=0.268;t2=0.423,P2=0.683).结论 NASH模型组粪便内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正常组增多,提示大肠埃希菌数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有关,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其与NAFLD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是引起无并发症尿路感染(UTI)最常见的细菌。具有尿路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可产生多种参与其致病过程的毒力因子,包括P-菌毛、溶血素、aembactin和细胞毒性坏死因子-1。然而尿液中细菌的繁殖通常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发生,即无症状性菌尿(ABU)。ABU不一定需要治疗,而且良性细菌的无症状繁殖还可有助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根据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新鲜粪便标本各35例,从待测粪便标本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62±1.10;5.27±1.02)、乳酸杆菌属(4.99±0.75;4.65±0.95)、双歧杆菌属(5.07±0.95;4.93±0.99),病例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2.540,P=0.013),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8,P,=0.530;t2=-0.533,P:=0.596)。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提示大肠埃希菌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或复发有关系,而乳酸及双歧杆菌属与此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Ab)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腔及肠黏膜内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和TLR4mAb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干预组造模当天给予TLR4m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留取结肠黏膜及粪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所有标本中不同细菌含量。结果 (1)粪便标本:UC组较正常组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含量增加(P0.017),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减少(P0.017),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mAb干预组较UC组,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目标菌含量均有所恢复(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结肠黏膜标本:UC组较正常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增加(P0.017)。TLR4mAb干预组较U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减少(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拟杆菌含量偏高(P0.017),其余目标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模型大鼠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均存在变化,提示U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改变密切相关。TLR4mAb能改善UC模型大鼠相关菌群结构,提示Toll样受体4在UC发生及UC肠道菌群变化中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UC模型大鼠肠道粪便与黏膜标本中目标菌含量变化不同,提示UC的发生中肠道粪便及黏膜相关细菌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水-甘油通道蛋白(glycerol protein ficilitator,GlpF)的生理功能及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 将大肠埃希菌接种于等渗透压的液体培养基(1 IM)培养,18h后,突然改变培养液的渗透压,在30、60、120 min时间点检测细菌的A600nm值,RT-PCR分析其GlpF的表达.结果 突然改变渗透压后,大肠埃希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1/2 IM组、1/4 IM组细菌的A600nm值与其各自对照组相比,变化并不明显,但其细菌GlpF表达量明显降低.在高渗组,2 IM组的A600nm值与等渗组相比变化不大,而其GlpF表达量明显高于等渗组.结论 在环境渗透压突然改变时,细菌可以通过调控GlpF的表达来实现对细菌细胞内外水份的调节,以维持胞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广辟饲料来源,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研究,应用酶、物理和化学处理等方法多途径进行探索。 以纤维素酶作为饲料添加剂,不仅已经有效地应用于反刍动物,在猪的饲料中,也能显著改善饲料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利用,提高日增重,降低饲料消耗。而猪肠道内的纤维分解菌,早在四十年代即已着手研究,并已证实纤维素的消化主要是细菌在盲肠和大肠内进行。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和小熊猫粪便DNA提取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集了大熊猫和小熊猫的新鲜粪便样品 ,使用 1 0 0 %乙醇保存。通过重复离心富集研究动物的肠道脱落细胞 ,并使用乙醇和双蒸水洗涤以除去抑制物。用 1 %的SDS快速裂解细胞 ,离心除去残渣后 ,向裂解液中加入蛋白酶进行消化。消化结束后使用等体积的酚 /氯仿抽提 ,乙醇沉淀DNA。用双蒸水溶解粪便DNA后 ,使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对粪便DNA进行纯化。电泳检测结果显示 ,从乙醇保存的大、小熊猫粪便样品中抽提到高质量的粪便DNA。对线粒体控制区、细胞色素b基因、 1 2SrRNA基因的PCR扩增反应以及测序结果也证实了样品保存方法和DNA抽提方法可靠而高效。此方法使用实验室内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试剂 ,不仅克服了分子粪便学研究中常见的抑制物粪便DNA微量降解严重等障碍 ,与商业化的粪便抽提试剂盒 (QIAampDNAStoolMiniKit,Qiagen)相比还是一种经济的试验方法 (抽提反应成本为试剂盒的 1 / 5 )。文中还对粪便DNA内细菌基因组等背景DNA可能对分子粪便学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基于PCR技术的遗传学研究中 ,对于植食性动物而言 ,粪便内的背景DNA对目标动物DNA片断的扩增和序列测定未见影响 ;但对于肉食性动物 ,则必须考虑被捕食者基因组对试验可能产生的影响 ,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3.
1 引  言随着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人工育苗规模的扩大 ,生产实践中有关小型甲壳类活体饵料投喂问题受到生产者和一些学者的重视[1,3 ,4] ,本研究分析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试图从该方面探讨中华绒螯蟹幼体与甲壳类活体饵料动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水生动物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曾在鱼胃中有发现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内微生物的研究未见有报道 ,我们对中华绒螯蟹 氵蚤Ⅰ大眼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 ,以探讨其消化机理 ,并为人工育苗生产中合理选择时机投喂卤虫 (Artemiasalina)、枝角类等…  相似文献   

14.
种子由动物内携传播是植物再生和新种群建立的重要过程。具有休眠的种子经过传播者肠道传代作用后可能特别受益。然而,肠道 传代作用如何影响具有生理休眠植物的萌发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实验性地评估了南鹦哥(Enicognathus ferrugineus)作为小檗属植 物(Berberis microphylla)传播者的互惠共生。Berberis microphylla是一种多刺的灌木,栖息在南美洲温带森林的下层,其种子具有深度生 理休眠的特性。本研究通过四种处理:(1)种子消化处理,(2)粪便提取物消化处理,(3)果实种子完整处理和(4)包含果肉果实种子完整 处理,测定了从粪便和完整果实中提取的B. microphylla种子的发芽成功率和活力。研究结果表明,大约65%的南鹦哥的粪便中含有B. microphylla种子。不同处理的种子存活率无显著差异。然而,消化后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完整果实种子,而粪便和果肉提取物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粪便和果肉都没有为种子提供任何提高发芽能力的生态优势,但在萌发时间上确实造成了一些劣势。由于持续降雨和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春季融雪带来的严重冲刷,种子附近的粪便在雪下几个月后就会完全缺失。消化种子较高的发芽能力和较快的发芽速度验证了南鹦哥和B. microphylla之间具有合理互惠共生的假设。因为消化和非消化种子发芽能力的差异,我们假设通过传播者的肠道传代作用可能打破种子的生理休眠。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具有高度季节性的环境下,具有生理休眠的植物物种中与动物内携传播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健康老年人肠道菌群,探讨本地区健康老年人肠道中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取粪便标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SS平板、麦康凯平板进行细菌培养,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质谱仪鉴定细菌到种,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耐药表型,PCR扩增测序再与GenBank上比对其耐药基因。结果在175例研究对象中,有59. 4%(104/175)的健康老年人肠道中只有一种肠杆菌科细菌;细菌种类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88.0%。大肠埃希菌对IPM、CTX、AMC.F0X和CIP的耐药率分别为0% ,27.9%、4. 5% ,1.3%和37. 0% ;肺炎克雷伯菌对IPM、CTX、AMC、FOX和CIP的耐药率分别为1.9%、5.8%、1.9%、1.9%和3.8%;两者相比较,大肠埃希菌对CTX、CIP的耐药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P〈0. 05)。ESBLs总携带率为17. 4%,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携带率(24.0%)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5.8%) (P 〈0.05);产ESBLs菌株的基因型,均为CTX-M型酶,其中以CTX-M-14最多,占57. 8%。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老年人肠道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机制。健康老年人肠道中肠杆菌科细菌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比浙江省内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统计结果低,这主要是和其ESBLs携带率较低相关;但同时也已有泛耐药细菌的出现,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6.
用细菌16S r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应用细菌的16SrR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及乳酸杆菌的引物并对肠道的3种细菌进行定量测定。方法收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正常对照组的粪便标本提取DNA。取准确定量的3种细菌经系列稀释后抽提细菌的DNA做荧光定量PCR,制作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同时进行PCR反应并和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各样品中3种细菌的量。结果患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较正常儿童明显减低,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用细菌培养的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荧光定量PCR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定量方法。可正确定量肠道中的细菌数量。  相似文献   

17.
渗透压对痢疾志贺菌水通道蛋白glpF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菌水-甘油通道蛋白(GlpF)的生理功能及其对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将用简并PCR发现表达水通道蛋白glpF基因的痢疾志贺菌接种于不同渗透压的液体培养基和添加了GlpF功能抑制剂的相应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取培养液检测其生长繁殖量,RT-PCR分析其GlpF的表达。结果痢疾志贺菌GlpF的表达随培养基渗透压的改变而变化,在低渗培养基中的表达低于在等渗环境中;在高渗透压的培养基中,其表达显著高于在等渗培养基中。在加入Hg2+抑制剂抑制GlpF的表达后,在低渗培养基中,未明显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但在较高渗透压的培养基中,细菌的繁殖量显著少于在未加Hg2+抑制剂的同样渗透压培养基中。结论在非等渗环境中,细菌GlpF的表达对细菌细胞内外水分的调节,维持胞内环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高渗透压环境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市2009年至2010年肠道门诊就诊的细菌性腹泻患者病原谱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针对重点人群肠道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使用卡-布运送培养基,增菌培养后,采用生化反应和氧化酶试验进行菌株鉴定,并用梅里埃API生化板条进行验证,用病原菌诊断血清进行细菌分型。结果从32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38株菌株,其中沙门菌15株,产毒大肠埃希菌12株,致病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菌2株,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气单胞菌各1株。0—20岁年龄段高发,以1岁以内婴幼儿为主;7—10月为发病高峰期。结论来该院肠道门诊就诊的细菌性腹泻患者,其病原体以沙门菌为主,其次为产毒大肠埃希菌。因此.广州地区细菌件腹泻的预防.廊右针对件的面向雷占人群和重占病厢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肠道定植菌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38)和未感染组(n=22)。收集患者痰和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痰和粪便细菌检出情况,并对痰培养及粪便培养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患者粪便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于未感染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低于未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患者粪便中各细菌检出率与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呈正相关(r=0.745,P=0.009)。未感染组患者粪便中各细菌检出率与痰培养细菌检出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肠道定植菌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治疗中应重视COPD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