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的金鸡     
金鸡又名锦鸡或红腹锦鸡,是我国列为二类保护的珍禽之一,在四川的分布有广元、黔江、秀山、酉阳等十多个县。金鸡体态纤巧,极机灵。雄鸟羽色十分艳丽,头顶有金黄色丝状羽冠,后颈围以橙棕色的扇状羽毛,好似一个披肩;上背部羽色浓绿,其余的背羽和腰羽金黄色;腹羽朱红,尾羽特长,约  相似文献   

2.
1973、1980——1983、1985年间,先后在四川的酉阳、秀山、湖北的来凤和湖南的龙山等县对北河鱼类资源作了系统的调查,现将所获资料结合有关文献整理报道如下。自然概况:北河是沅江中游的最大支流,属洞庭湖水系。源于湖北鹤峰县的酉源山,向东流经湖北的来凤,湖南的龙山,于川东南入川流经酉阳、秀山,此段名北河又称酉水。在秀山石堤折转东流,进入湘西山地,继续东流,于沅陵注入沅江。北河地跨东经约108°40′——109°42′,北纬28°10′——30°。干流长约300公里,流域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由北向南流经武陵山区,系云贵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地…  相似文献   

3.
穿山甲的生活习性及资源保护问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全世界穿山甲共有七种,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出产的主要是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分布于南方各省的热带性地区,此外向南延至印支半岛、缅甸、尼泊尔等地。目前穿山甲数量较少,已列为  相似文献   

4.
1984—1986年,我们对鄱阳湖地区的11个县的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及收购皮张387号,计46种。加上原有文献记载该地区共有兽类52种。全区年产各种皮张15万张左右,其中以黄鼬皮产量最高。药用兽以穿山甲为主,最高年产量约5000只左右。珍稀保护兽类共有11种。本文还就兽类的分布、资源状况及对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掌握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状况是开展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野外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和动态变化等资料匮乏,严重制约该物种的保护管理工作。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2005—2021年间浙江省各地市有关中华穿山甲的新闻报道、文献资料和红外相机拍摄记录等信息,分析中华穿山甲记录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市有关穿山甲的发现记录有85条,其中可以确定为中华穿山甲的有67条记录。中华穿山甲在浙江各地均有分布,但温州市、丽水市、杭州市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除2008、2009和2011等3个年份没有记录之外,其余年份均有中华穿山甲的发现记录。中华穿山甲表现出明显的月记录规律,发现时间集中在6—8月,这3个月合计记录为35条,占中华穿山甲记录总数的52.24%。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各个自然保护地红外相机的使用,中华穿山甲的记录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中华穿山甲在浙江省的分布状况,为下一步开展全省中华穿山甲专项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Zhou ZM  Zhao H  Zhang ZX  Wang ZH  Wang H 《动物学研究》2012,33(3):271-275
甲片对于穿山甲具有重要的防护功能,其形态差异反映了穿山甲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进化。该文对35只中国穿山甲和119只爪哇穿山甲甲片干重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爪哇穿山甲较中国穿山甲的甲片干重相对于头体长具有更高的异速生长速率(P=0.005):爪哇穿山甲的甲片干重相对于头体长具有正的异速生长速率(b=3.725,P=0.001),而中国穿山甲的甲片干重相对于头体长则是等速生长(b=3.105,P=0.054)。这可能是由于较低纬度地区生活的爪哇穿山甲较较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中国穿山甲受到了更大的捕食压力影响。由于穿山甲甲片是一种重要传统中药材原料,相关违法贸易案件频发,且数量巨大。为推算穿山甲的涉案个体数量,建议这两种穿山甲甲片干重与个体数的换算标准为中国穿山甲573.47g,爪哇穿山甲360.51g,但是当两种穿山甲大量甲片混合在一起时,建议采用上述两个参数的平均值,即466.99g,以此为穿山甲甲片贸易案件的司法鉴定以及司法审判中的定罪量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对中华穿山甲的非法捕杀曾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但是,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穿山甲分布状况不明,极大地制约了对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搜集了近年来国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记录和救护新闻,甄别出67个记录分布点,利用最大熵模型软件(MaxEnt)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最冷季度降水量、人口密度、年降水量、坡度、坡向、海拔等6个环境变量是与中华穿山甲分布显著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6个主导环境变量构建的MaxEnt模型AUC平均值为0.961±0.014,预测结果达到极好标准。刀切法(Jackknife)表明,其中最冷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海拔是影响中华穿山甲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华穿山甲适宜生境(出现概率大于0.498)具有以下特点:最冷季度降水量141.22-439.46 mm,年降水量1471.67-2386.56 mm,人口密度≥390人/km2,海拔<316.98 m。该模型预测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的潜在分布适宜区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约为74.27×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7.73%,主要集中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省,面积分别占该区域的97.58%,89.65%,76.90%和73.08%;其次是浙江、福建、台湾和安徽省。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也有中华穿山甲的零星分布。湖北东南部、江苏南部、浙江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与江西接壤的区域也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潜在分布适宜区。明确中华穿山甲的潜在分布适宜区,可为该物种的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历史分布区面积和野生种群数量最大的国家。中华穿山甲曾广泛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但20世纪中期以来, 由于其甲片被作为贵重的中药材原料, 加之地下野味市场的需求, 大量非法捕猎使得我国野生穿山甲经历了剧烈的分布区缩减和种群下降。目前, 中华穿山甲已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极危(CR)等级。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广、种群密度低、活动隐秘、调查难度大, 摸清其野外分布现状是当前穿山甲研究与保护中的首要任务。为此, 本研究通过检索2010-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中华穿山甲的发现记录, 统计中华穿山甲的目击数量、空间分布以及后续状态, 制作物种分布地图, 并与历史分布情况进行对比, 以评估其野生种群的分布现状与分布区变化。2010-2020年共在11个省级行政区收集到中华穿山甲确认记录142条, 主要集中于大陆华东地区及台湾岛, 台湾、浙江、广东三省记录位点数占全部位点数的67.6%; 相较其历史分布区, 西南、华南地区近年来野外确认较为匮乏。近10年来我国的中华穿山甲记录呈逐渐增多趋势, 86%被发现的实体穿山甲得到救助、放归或未被干扰。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中华穿山甲在我国, 尤其是华东及台湾地区, 仍具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种群分布, 且近年来民众对于穿山甲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然而, 现有调查和资料仍不足以对该物种进行全面的现状评估, 亟需加强对我国野生穿山甲种群的调查、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川黔湘鄂边区志留系秀山组上段的腕足类化石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秀山组的标准地点在川东南的秀山溶溪.相当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川东南、黔东北、湘西北与鄂西南地区.依据岩石性质与生物组合的总貌,通常将秀山组分为两个岩性段,简称为上、下段(葛治洲、戎嘉余等,1979).下段以砂岩、粉砂岩夹泥岩为主,化石稀少而且单调;上段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夹有薄层灰岩或透镜体,富产各门类化石.本文记述的材料,即采自上段.秀山组上段的腕足类化石,以往或只见少量的报道(戎嘉余、杨学长,1978;王钰、戎嘉余、杨学长,1980),或以图册的形式记载(戎嘉余、许汉奎、杨学长,1974;许庆建、万正权、陈源仁,1978;鲜思远、江宗龙,1978),而对其总体面貌和特征,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本文根据我所历年来,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进行西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研究中采得的标本,记载或图示18属、  相似文献   

10.
穿山甲小传     
张万佛 《化石》2003,(2):23-24
穿山甲 ,掘洞住洞中 ,挖洞之深 ,可以穿山 ,故名。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穿山甲为“鲮鲤” ,原因是它形态像鲤 ,表面有鳞片 ,所以就叫鲮鲤 ,今以鲮鲤为它的学名。分类学上 ,它属于哺乳纲 ,鳞甲目 ,穿山甲科。穿山甲在全世界共有 7种 ,三种分布在亚洲 ,4种分布在非洲 ;我国产有二种 ,一种比较常见 ,叫“中国穿山甲” ,另一种是印度穿山甲。穿山甲分布在大沙漠以南至南部、亚洲及其附近岛屿 ,包括印度、斯里兰卡、中国南方及台湾和海南省、马来半岛、苏门答拉、爪哇、巴厘、加里曼丹、巴拉望等地。它们栖息在森林中的浓密灌木丛或山…  相似文献   

11.
山东平岛发现石龙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4月,我们在山东省日照市平岛考察时,发现大量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生活在岛上,这是首次在山东发现石龙子种群。资料记载,石龙子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以南广大地区,以及台湾、海南岛。山东历史上未曾有过记载。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本文所研究的材料,主要系1958年本院地层古生物室诸同志和作者在四川东南部(秀山、酉阳)及贵州东北部(松桃、德江、印江)所采集,同时为了讨论华南上奥陶统的上、下界线,也包括湖北三峡、陕南梁山及川北、云南等处一些材料。晚奥陶世三叶虫化石包括4目、12科、13属与16种:属于Agnostida 目者一种;属于Ptychoparida 目者4科4种;属于Phacopida 目者6科9种;属于Lichida 目者2种,但因标本不全,未能详细鉴定。华南三叶虫,与欧洲的种群相同或相近,其中有些属也发现于北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婪步甲属一新亚属二新种(鞘翅目:步甲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载了分布在四川地区的婪步甲属新亚属;云纹婪步甲亚属及2新种;云纹婪步甲和拟粘毛婪步甲。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内。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管蛛属一新种(蜘蛛目:近管蛛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1989年6月在四川和湖北采得的近管蛛科一新种,定名为秀山近管蛛Anyp-haena xiushanensis。  相似文献   

15.
穿山甲胃癌及其病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我们首次从穿山甲(Manis中pcntadactylus)发现了胃的良性肿瘤,1982年发现了恶性肿瘤。1953年,作者又对50只穿山甲的胃脏进行了研究。经病理诊断证实,总计在1981—1983年间,于72只穿山甲共检出胃鳞状细胞癌7例、胃乳头状瘤4例(其中一例已癌变)和胃腺瘤性息肉一例。此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食铁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兽,自古以来视为一种神秘的异兽。由于它十分稀少,又隐居于深山林海竹丛中,过去对它的生活习性了解很少,偶凭一些现象以讹传讹,而有食铁之说。记载大熊猫食铁最早是在27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有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它很像熊,但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又说它专吃铜铁,故称它为食铁兽。汉代有一部小说集叫《神异经》,称它为啮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貘屏讚》中,也说它只吃铜铁。明朝地理学家曹学佺《蜀中广记》,说它以铁为生,须臾可达数十斤,故叫猛氏兽或啖铁兽。清乾隆时《酉阳直隶州总志》(四川东南),记载“貘”(大熊猫古名),食铁兽也。近代四川北川县志,俗名白熊,又名食铁兽。峨眉山志,称它为  相似文献   

17.
据资料记载灰颊仙鹟Niltava poliogenys laurentei.La Touche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1990年7月18日在四川冕宁县里庄常绿阔叶林中采获一只雄鸟,为四川鸟类新纪录。体重14克,全长140、翼长75、嘴峰10、跗蹠17、尾长66毫米。头顶及上体为橄榄褐色,颊部暗灰,眼周浅棕,尾和翅主要为褐色。颏、喉浅棕黄,胸部橙黄色,腹及尾下覆羽均白。虹膜暗褐,嘴黑,跗蹠灰褐。四川发现灰颊仙鹟@余志伟$四川师范学院!南充 @邓其祥$四川师范学院!南充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的蚊类,据有关文献记载在解放以前共发现5属14种,分布于16个县市。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四川各级卫生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75年陆宝麟教授等对四川西南部的蚊类进行了广泛的采集调查工作,我们由于战备的需要于1976至1980年对四川各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填补了许多空白地区,增添了一些四川新记录,使蚊类资料日益丰富。现在四川蚊类已由解放前的14种增至95种左右。约占全国蚊类总数的三分之一。调查地区由解放前的16个县市增至117个,占全省总数的64%。据资料记载,四川省的蚊类达130余种,据我们近几年来的调…  相似文献   

19.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白颊黑叶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据资料记载,我国黑叶猴主要分布于广西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四川省尚未见黑叶猴分布的报道。1980—1991年间,我们在金佛山渔泉后河村的猎户家收购到白颊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 francoisi Pousargues)标本两具,一雌一雄。雌体长41、尾长75、后足长22、耳长3.4cm,体重11.5kg;雄体长44、尾长86、后足长24、耳长3.5cm,体重13.4kg。1991年8月  相似文献   

20.
金丝猴又名金线猴,是产在四川西部地区拔海三千多米高山上的一种珍贵动物,它的分布比四川产的另一种珍贵动物——熊猫还要狭窄得多,捕捉、饲养也较小熊猫困难一些。成都百花潭动物园虽然离产地较近,但儿年以来也只收集到过少数几次:第一次是在1955年6月,理县农民捕到了两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