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许多苏联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了空气中的CO_2经过同化作用在叶中形成的醣,在植物中沿着皮层(靭皮部)移动,而後,到达根部,钻到最细和极活动的须根中。在植物根中糖遭到逐步的水解,结果形成丙酮酸。在羧化酶存在时丙酮酸结合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草酰乙酸。後者很容易还原转变成蘋果酸。在根中形成的,带有土壤中的二氧化碳的有机酸,在植物中上升进入叶片。在陽光下叶片中的二氧化碳,因脱羧酶作用的结果重新释放,而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被还原,形成醣和蛋白质。乌克蘭共和国科学院植物生理和農业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中,常用水生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作实验材料。但近年来我国北方旱情严重,河、湖水位下降甚至干枯,加上水质污染严重,取黑藻为实验材料日渐困难。为满足教学需要,笔者先后选用多种陆生植物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葡萄科的五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茄科的辣椒、朝天椒和珊瑚樱(Solanumpseudo-capsicum)是光合作用实验的好材料,其中以五叶爬山虎效果最佳。下面介绍一种以上述植物为材料的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简易实验。  相似文献   

3.
健壮植物的根部,为了保存根际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大量分泌物。对于不同种类植物来说,可分泌出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等化学物质。因而,对根际微生物的变化给予很大影响。影响植物根分泌物组成和数量的因素,有植物的种类,生育阶段,营养状态或植物根的损伤等等。所谓根际效应对微生物的选择性增殖,是受植物根部细胞和组织碎片脱落或根的分泌物,以及土壤环  相似文献   

4.
植物和它生长所必须的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和土地同时充电。一般地说它的电性正好和大气的相反。研究证明,植物和大气间的电位差愈大,则光合作用进行得越快,如果电位相等,则植物就会完全停止呼吸二氧化碳。反之当植物强烈充电时,它也会违反规律,在黑暗中吸收二氧化碳。在200伏电压下黄瓜的光合作用增大一倍,但当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芦苇和短叶茳芏空间扩展前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空间扩展形成的交错带湿地为对象,探讨了两种植物空间扩展过程中植物-土壤系统的全磷(TP)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空间扩展影响下,湿地植物和土壤的TP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交错带湿地土壤的TP含量比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分别增加了20.0%和7.1%。这与芦苇和短叶茳芏空间扩展过程中土壤的颗粒组成以及植物的生物量、根冠比变化有关。除叶外,交错带芦苇不同器官的TP含量整体均低于短叶茳芏的相应器官。这与二者在交错带生境中对P养分吸收利用与转运方式的差异有关。另外,空间扩展导致的竞争作用使二者的P分配比也发生较大变化,与纯群落相比,交错带芦苇提高了根、叶的P分配比,而交错带短叶茳芏提高了根的P分配比。芦苇和短叶茳芏为了应对空间扩展过程中的竞争可能采取了不同的P养分利用策略,前者通过加强根部P养分吸收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的方式来占据竞争优势,而后者通过提高根系生物量以增强对P养分吸收利用的方式来抗衡来自芦苇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和市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已证明,遗传操作禾本科作物比操作双子叶植物困难多,而操作根瘤菌又比操作其它的细菌难度大。运用遗传工程赋予非豆科作物以固氮特性,以期在近期内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似乎是不现实的。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植物行光合作用时干与CO_2固定,通过蛋白质工程降低或钝化其酶活,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也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7.
某些研究者证明,喜温植物受零上低温的作用后引起呼吸强度剧烈变化;也指出,这种呼吸变化同正常条件下与呼吸有关的各个生理过程不相适应。因此,当喜温植物在受害的初期往往出现根系吸收离子的能力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有机物转化缓慢以及生物合成受阻。随  相似文献   

8.
绿色植物的重要特征就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即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自身的养分。而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就是植物叶、茎及其表面的气孔。  相似文献   

9.
选用不同颜色的甘蓝叶作为实验材料,以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为检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探究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实验简单高效,现象明显。通过显微观察,由宏观到微观全面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相似文献   

10.
铜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铜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7种微量元素之一 ,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种代谢反应。铜是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组成成分 ,参与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它也存在于叶绿体的质体蓝素中 ,参与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1 植物对铜的吸收及其代谢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中以离子形式吸收铜 ,也可通过叶面吸收。根部除了吸收溶解在土壤溶液中的铜以外 ,还能通过分泌出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以及呼吸作用形成的碳酸溶解难溶性物质以获取铜。影响根部吸收铜的因素除温度、通气状况、溶液浓度和离子间相互作用外 ,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大气CO2增加对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1 引  言自 19世纪 70年代工业化革命以来 ,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林草地开垦农用等已引起CO2 大气排放的不断增加 ,可能使未来的 5 0~ 10 0年内 ,全球大气CO2 将增加 1倍左右 .许多研究证明 ,大气CO2 增加可提高植物生长代谢水平[1,8] .其结果是植物代谢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由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或速率变化引起的植物枯枝落叶质量也会改变 ,二者均可能在经泌入土壤或凋落进入土壤分解后 ,对植物着生的土壤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植物对大气CO2 增加的响应途径还有根圈微生物种群 (植物根圈大量活性C组分将直接作为微…  相似文献   

12.
丛枝菌根是由一类土壤中古老的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利互惠共生体。通过共生作用丛枝菌根真菌帮助宿主植物提高水和矿质营养(特别是磷)的吸收效率。作为回报,大约20%的光合作用产物被转移到丛枝菌根真菌中,供其完成自身的生活史。丛枝菌根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之间进行一系列信号分子的识别、交换以及信号转导作用,这一过程由一系列植物和菌根真菌的基因控制。首先,植物会分泌一种植物激素——独角金内酯来诱导菌根真菌加速分支,而菌根真菌也会分泌脂质几丁寡糖促进植物与其形成菌根。加速分支的菌根真菌接触到植物根部以后,会附着在植物根的表皮并形成附着胞,通过附着胞穿透植物根的表皮,最后进入维管组织附近的皮层细胞并在其中不断进行二叉分支,形成特有的丛枝结构。通过对模式植物共生现象的研究,已经发现很多植物基因参与到共生形成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包括早期植物反应的基因、菌根与根瘤共生共同需要的转导因子以及菌根特异的信号分子等。本文对菌根的形成过程及信号转导途径进行详细的介绍,为人们深入研究菌根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一种扁椭圆形的细胞器,具有光合作用这一重要功能。它能够利用太阳辐射中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使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为揭示光合作用的机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我们对有关的光化学反应以及酶催化反应有了系统的了解;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一直企图在基因水平上来阐明基因物质和叶绿体功能的关系,以期望最终能通过基因的改造来进一步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本文就近年来在叶绿体基因组构造上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光合产物是农产品产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光合强度可以通过测定光合作用的任何一个方面如二氧化碳的吸收,氧的释放,有机物质的形成等来得到,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变化最大,所以测定二氧化碳浓度是最常用方法,如电导法,红外线法、pH法(包括比色法)等。电导法是根据碱性溶液吸收CO_2后电导率降低,以其前后差值来计算CO_2量。碱性溶液吸收CO_2后成分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反应后的电导液需经过强碱性阴离子  相似文献   

15.
根的分泌物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的生命活动极为活跃。植物的根不仅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吸收二氧化碳和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核苷酸、碳水化合物以及尿素等。根能把吸收的物质进行转化、改造、合成一些植物本身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酰胺、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还有一些植物激素、生物碱等。除此,植物根还具有分泌功能,可将一些物质排出体外。众所周知,如果把植物栽培在含有同位素~(14)[CO_2]的大气中,在光照下,植株通过光合作用很容易标记上~(14)C,这种方法早已应用于研究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在根的分泌物研究工作中也成功地应用了这种方法。例如:采用~(14)CO_2  相似文献   

16.
四、食用菌的生活要求及生产技术(一)生活方式所有的菇类都不形成叶绿素,它不能象植物一样,靠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糖类。当然,菇类也没有象动物那样的吞噬器官,可以靠吞食多种食物度日。所以菇类的生活,只能依靠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从死的或活着的植物体内吸收营养以维持自己。菇类的营养器官是菌丝体,菇体靠这些菌体深入到土壤、树木或人工提供的基质原料中,分解基质,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17.
盐碱土区植物可利用营养匮乏是植物生物量限制的主要因素之一,藜科(Chenopodiaceae)植物是盐碱环境中的最大类群,其整体营养策略对盐碱地育种和农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呼伦贝尔4种典型盐碱地藜科植物碱蓬(Suaeda glauca)、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刺沙蓬(Salsola tragus)、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试图揭示藜科植物C、N、P计量特征共性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藜科植物茎、叶N/P>16,根N/P<14;各器官C、N含量显著相关,且根C含量>茎C含量>叶C含量,N含量表现为叶N含量>茎N含量>根N含量,表明N元素从根、茎到叶之间具有良好的转移效率。②相对于C元素和N元素,各器官内P元素含量具有最大变异系数,叶P、茎P含量与叶N、根N含量显著正相关,根P含量与叶N、根N含量显著负相关,表明N、P元素在叶和根中具有较强的协调关系。③RDA排序表明土壤P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土壤K是茎化学计量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N是根化学计量变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藜科植物通过叶N、叶P积累和N、P协调降低土壤N、P限制的影响,对于盐碱土营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要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用质壁分离实验直观佐证高浓度碳酸氢钠溶液降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原因,结合溶液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误差分析。本次探究通过2个实验、1个讨论,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了严谨的科学思维,使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9.
PGPR与AMF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深入研究和揭示植物促生根圈细菌(PGPR)与丛枝状菌根真菌(AMF)在植物根圈的相关系,对于进一步利用和调控根圈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促进和保护植物生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PGPR与AMF之间表现出互利作用,AMF对PGPR在根部过程中可起转移和媒介的作用;PGPR也能为AMF在根部的感染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它们可通过各自对植生长的促进作用以间接提高对方在根圈的定殖或感染能力。它们之间又  相似文献   

20.
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ce)是重要的植物促生内生菌之一。用gfp基因标记固氮螺菌后接种无菌的水稻和烟草幼苗的根部,限菌培养一定时间后,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除了根内部有发荧光的螺菌定殖外,螺菌还分布在茎、叶的表皮细胞,皮层细胞和维管系统组织的细胞和细胞间隙。从根、茎、叶器官分离固氮螺菌,都存在有较高的螺菌群体密度。这一结果证明螺菌在植物内存在着从根部向茎、叶顶端的迁移现象。这一发现为研究巴西固氮螺菌在宿主植物体内的迁移运动的机制、与植物细胞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奠定了生态学和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