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乙肝患者病变程度与病毒基因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因分型与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5例经肝组织切片证实的急性轻型肝炎、轻度慢性肝炎(CHB)、中度慢性肝炎和重度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乙肝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12.1%和86.7%。C型中度慢性肝炎所占的百分比显著高于B型,而重度慢性肝炎在B型和C型中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C型感染者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基因B型感染者,而基因C型感染者中HBeAb阳性率显著低于基因B型感染者。结论C型HBV感染和乙肝病情加重有一定关系,而B型HBV感染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对免疫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疫苗不同应答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有无差别。方法 收集67例经60 ug HBsAg-HBIG (YIC) 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用S基因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对其进行HBV基因分型,并结合患者对YIC治疗的不同应答进行分析。结果67例感染乙肝病毒(HBV)患者中,HBV B基因型22例,C基因型43例,未确定者2例。感染HBV B, C 两种基因型的患者对YIC免疫治疗的病毒学与HBeAg的血清转换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BV B或C基因型不影响慢性乙肝患者对YIC的治疗应答。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春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情况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方法对长春市6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在69例血清标本中,B型10例(占14.5%);C型41例(占59.4%);B C混合型8例(占11.6%);未分型的患者共10例(占14.5%)。C基因型患者的HBV-DNA定量、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HBV-DNA:P<0.01;HBeAg:χ2=3.98,P<0.05),C基因型患者肝功检查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 IL)均较B基因型患者高(P<0.01)。长春地区存在HBV B基因型、C基因型、B C混合基因型及未分型,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引起的肝脏活动性炎症较B基因型明显。  相似文献   

4.
部分肝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HBV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确定了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采用基因型特异引物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 38例无症状HBV携带者 ,3例急性肝炎 ,41例慢性肝炎 ,3例肝硬化 ,3例肝癌患者和38例健康人血清中HBV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2 6例中有 91例检测到HBVDNA ,其中 ,HBVB型 ,C型分别为 11例 ( 12 .1% )和 6 8例 ( 74.7% ) ,同时检测到B型和C型者有 8例 ( 8.8% ) ,有 4例 ( 4.4% )尚未确定基因型别。可见 ,在海拉尔地区HBV感染同时存在HBVB型和C型 ,而且C型是这一地区流行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在内蒙古地区的基因分型,为本地区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病情进展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益的实验依据。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本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辽市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病例中随机选取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253例。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基因分型和HBV病毒基因载量,Elisa法检测血清标志物HBeA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A、TBIL和ALB。实验发现,内蒙古地区253例患者HBV基因分型结果以B型(49例,19.37%)、C型(188例,74.31%)为主,且C基因型显著多于B基因型(p<0.05);HBeAg阳性率为67.59%,且C基因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高载量病例中B型占31例(63.27%),而C型占162例(86.17%),C基因型组中HBV DNA载量显著高于B基因型组(p<0.01);B基因型与C基因型TBA、TBIL和ALB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基因型的ALT和AST这两项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B基因型组(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内蒙古地区HBV感染以B型和C型为主,尤以C型居多;且C型病毒的复制较活跃,致病力较强,HBV感染者更易转成严重肝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型的测定,其中120例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给予拉米夫定(LAM)治疗;B组给予恩替卡韦(ETV)治疗;C组给予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比较治疗情况。结果 2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119例(59.2%),C型68例(33.8%),B/C混合型10例(5.0%),未知型4例(2.0%),各分型之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感染者HBeAg阳性率为86.8%,显著高于B型的51.3%(P0.05)。HBeAg(+)的3组患者治疗12、24和48周时,B组和C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及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C组患者(包括B型19例、C型21例)中B型的HBV DNA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C型(P0.05)。结论地处西南方的内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以B型为主,C型次之,B型和C型共占93.0%,其他型别仅占较少部分。ETV方案或LAM联合ADV方案治疗HBeAg(+)慢性乙肝疗效优于LAM治疗。初始LAM联合ADV治疗基因B型HBeAg(+)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C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患者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自然病程。方法从1000例HBV感染者中检测到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患者(HBsAg与抗一HBs同时阳性,HBeAg与抗一HBe同时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PCR)对特殊模式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两组特殊模式患者的临床资料和HBV感染的自然史进行分析。结果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者中,36例患者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12例患者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HBeAg+/抗-HBe+患者组的年龄较HBsAg+/抗-HBs+患者组的小(P〈0.05)。HBsAg+/抗-HBs+患者中,3例(8.3%)为B2亚型,12例(33.3%)为c2亚型,21例(58.4%)未分型;HBeAg+/抗-HBe+患者中,8例(66.7%)为B2亚型,1例(8.3%)为c2亚型,3例(25.0%)未分型,两组在HBV基因型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Y2=17.44,P〈0.05)。在HBsAg+/抗-HBs+患者中,2例(4.2%)处于免疫清除期,14例(29.2%)处于低复制期,7例(14.6%)处于再活动期。HBeAg+/抗-HBe+患者中,5例(10.4%)处于免疫清除期。两组在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26,P〈0.05)。结论重庆地区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B2亚型为优势基因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以C2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广西桂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情况及探讨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的关系。将HBV感染者按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应答)和免疫不全(病毒残留)三种免疫状态分类,各选150例,共45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感染三种不同免疫状态者的HBV基因型。450例中B型为323例、C型为94例、B+C混合型为23例和非B非C型为10例;HBV感染三种免疫状态均B型占多数,分别为70.0%、78.0%和67.33%,不同免疫状态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B型HBV-DNA载量高于C型,各组中年龄≥30岁者C型显著多于30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基因型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广西桂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占部分比例,少量B+C混合型,偶有未能分型;HBV感染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应答)和免疫不全(病毒残留)三种免疫状态均B型占多数,慢性HBV感染免疫状态与HBV基因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138例CHB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非特异性CTL,HBV特异性CTL,肝功能,HBVDNA,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显示,C基因型感染者,非特异性CTL((19.91±6.01)%)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16.12±3.12)%),t=3.05,P<0.01,HBVDNA水平((6.25±0.81)log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5.02±0.61)log10拷贝/mL),t=6.03,P<0.01,HBeAg阳性46例(74.19%),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39例,占52%),χ2=7.09,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别为(507.15±312.17)IU/L和(46.10±40.18)μmol/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90.05±215.12)IU/L和(29.12±17.12)μmol/L),t=3.76,2.29,P<0.01,P<0.05.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0.21±0.05)%),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0.39±0.12)%),t=5.61,P<0....  相似文献   

10.
肝癌组织中HBV核心基因启动子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乙肝病毒(HBV)致癌机理,用套式PCR对广西14例血清HBV DNA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1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10例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核心基因启动子进行扩增,阳性者用Sanger氏双脱氧法做序列分析,发现肝癌组织10例PCR阳性,阳性率71.4%,所有PCR阳性标本的整合体均有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序列(nt 1 762 A→T, 1 764 G→A),并且在其周围各序列都有不同部位的点突变,标本C14核苷酸的缺失突变高达10个.乙肝患者6例PCR阳性,其中3例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发生双突变.无症状携带者中4例PCR阳性,其中仅1例发生双突变.结果提示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在肝癌患者中较常见,肝炎患者次之,无症状携带者居最后.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乙肝病毒 (HBV)致癌机理 ,用套式PCR对广西 14例血清HBVDNA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1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 10例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核心基因启动子进行扩增 ,阳性者用Sanger氏双脱氧法做序列分析 ,发现肝癌组织 10例PCR阳性 ,阳性率 71.4 % ,所有PCR阳性标本的整合体均有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序列 (nt 176 2A→T ,176 4G→A) ,并且在其周围各序列都有不同部位的点突变 ,标本C14核苷酸的缺失突变高达10个。乙肝患者 6例PCR阳性 ,其中 3例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发生双突变。无症状携带者中 4例PCR阳性 ,其中仅 1例发生双突变。结果提示乙肝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在肝癌患者中较常见 ,肝炎患者次之 ,无症状携带者居最后。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无症状性感染者UL144基因多态性,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CMVDNA阳性无症状性感染者尿沉渣标本UL144基因开放读码框(ORF),阳性结果进行双向DNA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BioEdit、DNAstar、Mega5.0、GeneDoc等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在50例HCMV-DNA阳性无症状性感染者尿沉渣标本中,21例标本UL144基因扩增阳性,阳性率为42%,并完成测序。同源性比较显示核苷酸同源性为80.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77.8%~100%。种系进化树分析显示21例无症状性感染者DNA序列主要分为2个基因型,A型(10例,47.61%)和B型(11例,52.38%),未见其他基因型。Expasy数据库预测分析UL144基因编码产物重要功能基团,结果显示ASN、PKC、TNFR、NCD3G等翻译后修饰位点高度保守。与UL144A型相比,UL144B型在1-16和30-96氨基酸残基之间各增加了一个PROKAR_LIPOPROTEIN位点和ZF_CTCHY位点。与Toledo标准病毒株比较,UL144A型的CRD1和CRD2区域高度保守,UL144B型的CRD1和CRD2功能区变异较大,但跨膜区(transmembrane domain)和胞浆区(cytoplasmic domain)在UL144A型和B型中均高度保守。UL144A型和B型碱基变异未对UL144蛋白的预测等电点和二级结构造成较大改变。总之与HCMV显性感染者不同,HCMV无症状性感染者UL144基因型为A型和B型。  相似文献   

13.
观察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1 a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变化情况.随机选择152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2例患者作为抗病毒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另外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口服护肝片进行护肝治疗,2组病人治疗周期均为1 a,分别在用药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HBeAg/HBeAb、肝功能、HBV DNA定量检测,并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武PCR基因分型技术动态监测治疗期间HBV基因型的变化情况.治疗1 a后,抗病毒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发生改变,由治疗前的B型变为B/C混合型,并且病情出现反弹和加重.对照组未发现HBV基因型改变.2组HBV基因型变化率(1.9%和0%)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可发生改变,而且1 a内即可发生,抗病毒治疗可能是促进HBV基因型改变的相关因素.HBV基因型转变可导致患者病情反弹和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微生态制剂和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7),对照组患者予以微生态制剂和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记录两组乙肝表面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转阴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AST、TBIL、HA、LN、CD8+~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CD4+~、CD4+~/CD8+~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HBeAg、HBV-DNA转阴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微生态制剂和恩替卡韦治疗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显著,虽在HbeAg、HBV-DNA转阴率方面未见明显改善,但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和测序法在对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基因分型的比较和方法学评价。方法:对126例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用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法和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并评价各种方法的临床表现、所需时间和检测成本。结果: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分别能检测到1%和0.1%比例的基因型。在126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样本中,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和测序法分别检测出41(33%)、41(33%)和45(36%)例为B型,76(60%)、76(60%)、81(64%)例为C型。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均检出9例B、C混合基因型。在三种检测方法中实时荧光PCR是最快速和廉价的。结论:寡核苷酸芯片法、实时荧光PCR能检出B、C混合基因型,而测序法只能检测出样本的主导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和HBV-DNA在乙肝患者中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乙肝两对半(HBV-M)中HBsAg阳性血清标本260例作为乙肝研究组,乙肝两对半(HBV-M)阴性血清标本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不同乙肝模式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BV-LP和Pre-S1,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比较HBeAg血清中HBV-LP与HBV-DNA和不同HBV-DNA拷贝数的条件下HBV-LP与HBV-DNA剂量关系。结果HBsAg阳性血清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68.46%、63.08%和24.23%;HBeAg阳性标本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94.87%、94.87%和79.49%;HBeAg阴性标本中HBV-LP、HBV-DNA和Pre-S1阳性率分别为62.64%、49.45%和0.55%,HBV-LP和HBV-DNA二者检出一致率为67.03%[(50+72)/182];HBV-LP吸光度(A值)与HBV DNA呈正相关。结论HBV-LP与HBV-DNA在HBeAg阳性血清中代表病毒复制具有较高检出一致率;HBV-LP与HBV-DNA在HBeAg阴性血清中具有较大的差异性,HBV-DNA阴性血清中检测HBV-LP反应乙肝病毒复制对乙肝抗病毒治疗更有重要意义;HBV DNA拷贝数与HBV-LP含量呈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eAg(-)]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大蛋白(HBV-LP)和乙肝前S1抗原(PreS1-Ag)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30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HBV-LP和PreS1-Ag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HBV-DNA表达量;比较不同HBV-M模式下HBV-LP、PreS1-Ag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分析以HBV-DNA表达量作为HBV感染及复制的金标准时,血清HBV-LP和PreS1-Ag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HBeAg阴性乙肝患者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115例HBeAg(+)血清中,HBV-LP和PreS1-Ag的阳性率均与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120例HBeAg(-)HBeAb(+)血清中,HBV-LP阳性率(64.2%)明显高于HBV-DNA阳性率(P0.05),而PreS1-Ag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例HBeAg(-)HBeAb(-)血清中,HBV-LP阳性率(72.3%)和PreS1-Ag阳性率(67.7%)均明显高于HBV-DNA阳性率(Ps0.05);(2)以185例HBeAg(-)乙肝患者的HBV-DNA表达量为参考标准,HBV-LP、PreS1-Ag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6%、71.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4%、84.1%;HBV-LP和PreS1-Ag联合检测,HBV-LP/PreS1-Ag双阳性中的HBV-DNA阳性率(66.0%)显著高于HBV-LP/PreS1-Ag双阴性(P0.05)。结论血清HBV-LP和PreS1-Ag水平与HBV-DNA表达量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可灵敏地反映HBeAg(-)乙肝患者HBV的复制状态,预测HBV-DNA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医源、性生活和母婴等途径传播,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多数都可以痊愈,但婴幼儿感染则多数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者.1979年全国乙肝流行病调查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平均携带率为9.76%,儿童4岁时HBsAg携带率就已达或接近高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多样性及变异规律,了解该人群HBV-DNA的病毒学特征。收集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通过巢式PCR法扩增其HBV基因序列,比对NCBI数据库中标准基因型序列,分析HBV基因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及前C区的序列变异情况,并对这些变异可能造成的病毒抗原表达,疫苗逃逸,患者病症改变等情况进行探讨。最终成功扩增82例HBV全长基因序列,其中B基因型56例,C基因型26例。基因组特定功能区序列分析发现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在S区(23.2%)、BCP区(61.0%)和前C区(29.3%)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主蛋白(HBsAg)主要抗原决定簇a决定簇45.8%位点出现了变异,这些变异位点中包括与肝炎重症化及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的位点(aa126、aa129、aa145等)。位点G1896A(19.5%),G1764A(11.0%)和A1762T(9.8%)依然是BCP/前C区的主要突变位点。而位点A1752G(25.6%)高突变率的出现在BCP区应引起关注。此外位点G1764A(χ~2=5.742,P=0.030)、A1896G(χ~2=14.392,P=0.000)以及A1762T/G1764A(χ~2=7.289,P=0.012)的突变更容易发生在HBeAg阴性的样品中;而位点A1846T(χ~2=11.882,P=0.003)、A1762T(χ~2=6.561,P=0.038)和A1896G(χ~2=6.958,P=0.030)的突变与HBV-DNA的病毒载量存在一定相关性。总之,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在HBV不同基因功能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一些与HBeAg表达情况、HBV-DNA载量、疫苗免疫逃避及肝细胞癌发生具有相关联的变异位点已经出现,BCP区A1752G位点的高频率出现应值得关注,对于这些变异位点的患者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HBsAg和HBsAb共存模式中血清学指标、HBV-DNA和肝酶等指标与自然病程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BsAg和HBsAb双阳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HBV-DNA和ALT、GGT检测结果,并对其感染的自然病程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该院HBsAg和HBsAb双阳性患者共520例,占全部HBV感染者的2.80%,占总送检标本数的0.42%。可分期的184例双阳性患者中,免疫耐受期47例(25.54%),免疫清除期17例(9.24%),低复制期108例(58.70%),再活动期12例(6.52%),HBsAg、HBsAg/HBsAb比值、HBV-DNA、ALT和G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复制期患者HBsAg/HBsAb比值均低于其他患者(P<0.05)。不同分期患者HBsAb、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BsAb水平均较低。284例资料完整HBsAg和HBsAb共存病例中HBV-DNA阳性136例,占47.89%。HBsAg浓度与HBV-DNA载量成正相关(r=0.295,P<0.05),HBsAb浓度与HBV-DNA载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04,P>0.05)。结论 HBsAg和HBsAb共存患者并不少见,与性别无关,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低复制期患者为最多。HBsAg和HBsAb共存患者中HBsAb多以低浓度形式存在,且浓度与自然病程无关。HBsAb的出现并非代表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停止,在诊断及治疗HBsAg和HBsAb共存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时仍需结合HBV-DNA载量来判断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