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南德夯风景区藤本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德夯风景区藤本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区有藤本植物249种(含变种),隶属于49科110属.科属的区系性质均以热带为主,分别占54.17%、60.91%.生活型以木质藤本为主,占68.67%.攀援类型分为4大类、9小类,其中缠绕类最多,占38.96%,卷曲类占27.31%,搭靠类占20.07%,吸固类最少,仅占13.66%.藤本植物按资源类型可分为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纤维植物、芳香植物、食用植物及其他,药用植物居多,而最具潜力的是观赏类植物.  相似文献   

2.
湖南云山野生木质藤本植物资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研究湘西南野生藤本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多样性特征,对湖南云山野生木质藤本植物资源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云山共有野生木质藤本植物39科101属308种,分别占该区种子植物科、属和种的19.21%、9.32%和20.29%,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8科100属307种,蕨类植物缺乏。(2)在生活型上,该区以高位芽藤本植物为主导,占总种数的93.51%,地下芽、地面芽和地上芽藤本植物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4.87%、0.97%和0.65%。(3)在攀援方式上,缠绕藤本具有优势,占总种数的42.86%,搭靠类、卷曲类和吸固类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34.01%、13.62%和9.42%。(4)该区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级和种级地理成分各有11个分布型,均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成分占有较大比例,说明该区热带成分向温带渗透和过渡的性质。研究认为,湖南云山野生木质藤本植物的生态功能效应明显,用途广泛,具有重要的药用、经济和社会价值,综合效益明显,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崀山丹霞地貌区野生藤本植物区系与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路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崀山丹霞地貌区野生藤本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及重要类群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该藤本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类型、生活型、叶质和叶级及生长特性和群落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崀山丹霞地貌区有野生藤本植物41科75属131种,其中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各有1科1属1种,被子植物有39科73属129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34科68属121种,具有明显优势.比较重要的科有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葡萄科(Vitaceae)、茜草科(Rubi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和卫矛科(Celastraceae), 重要属有铁线莲属(Clematis L. )、蔷薇属(Rosa L. )、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 )、南蛇藤属(Celastrus L. )、葡萄属(Vitis L. )、蛇葡萄属(Ampelopsis Michaux)和地锦属(Parthenocissus Planch. ).该藤本植物区系含有12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属性,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66.19%, 东亚分布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类型在该藤本植物区系中也有重要作用.在该藤本植物区系中,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和1年生草本植物的比例分别为78.63%、 8.40%、 5.34%、 6.87%和0.76%, 并且以缠绕类的数量占优势, 缠绕类、卷曲类、吸固类和搭靠类藤本植物的比例分别为51.91%、 21.37%、 15.27%和11.45%;叶质以纸质叶为主,占83.21%;叶级谱为中型叶35.88%、小型叶55.72%、微型叶7.63%、鳞型叶0.76%.调查结果表明,崀山丹霞地貌区野生藤本植物类型十分复杂,具有完整的生活型谱,区系组成具有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在崀山丹霞赤壁上由藤本植物和苔藓、矮小草本植物组成的盖度较大的藤本植物组合已经成为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形成了一个新的藤本植物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河中游胡杨胸径生长量为研究对象, 运用地学统计软件的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分析了胡杨胸径生长量与气象因子和NDVI 的关系。结果表明: 采集的样木胸径大小主要集中在5-25 cm, 占总数的86.35%, 胡杨在2001-2006 年、2006-2011 年这两个时期胡杨胸径生长率分别为6.02%、7.08%; 固定样木的胡杨胸径生长量的增长表现为: 2001-2006 年较2006-2011 年差, 小直径>中直径>大直径, 高密度林>中密度林>低密度林>疏林; 胡杨胸径生长量与温度呈强正相关, 与降水量呈弱负相关; 胡杨胸径生长量与年均NDVI 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542, 且平均NDVI 变化百分比有增长趋势, 表明2001-2011 年间研究区胡杨林长势总体趋于良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查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新宁野生藤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宁共有野生藤本植物49科111属354种,分别占该区域植物科、属和种数的20.50%、10.72%和11.21%,包含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6科108属351种;其中,双子叶藤本种类具有明显优势,木质藤本数量多于草质藤本,优势科明显但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较多。在生活型上以高位芽藤本种类为主,占总种数的80.80%,地下芽、一年生、地上芽和地面芽藤本种类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6.21%、5.08%、4.52%和3.39%。在攀援方式上缠绕藤本具有明显优势,占总种数的46.61%;卷曲类、搭靠类和吸固类藤本种类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24.58%、19.49%和9.32%。大部分藤本植物都具有2种以上的观赏特性,其中以观叶植物最多,占总种数的90.68%。繁育系统以两性花为主,单性花中雌雄异株种数多于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和杂性花种类数分别占总种数的70.90%、27.69%和1.41%。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成分也占较大比例,说明该区域的藤本植物分布具有从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渗透和过渡的特性。调查结果表明:新宁野生藤本植物组成复杂、多样性特征明显,与该区域植物区系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山丘地貌区复杂生境长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辛建攀  田如男 《广西植物》2017,37(3):356-364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初步统计出江苏野生藤本植物共有35科74属153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科1属1种,单子叶植物有3科4属12种,双子叶植物有31科69属140种。该区藤本植物以寡种科(属)、单种科(属)为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性,并受温带成分的影响。生长型以木质藤本为主(56.58%),草质藤本次之,其中,共有17科全为木质藤本,如木通科(Lardizabalaceae)以及防己科(Menispermaceae);共有13科全为草质藤本,如百部科(Stemonaceae)以及萝藦科(Asclepiadaceae)等;共有4科含木质与草质藤本植物,如百合科(Liliaceae)以及葡萄科(Vitaceae)等。高位芽植物最多(56.58%),地面芽植物(20.39%)、一年生植物(11.19%)、地下芽植物(8.55%)及地上芽植物(3.29%)的数量依次减少。该区藤本植物攀援类型可以分为4大类,以缠绕类居多(40.13%),其他依次是卷曲类(30.26%)、搭靠类(22.37%)以及吸固类(7.24%)。有性繁育系统以两性花最多(76.97%),单性花次之(19.74%),杂性花最少(3.29%);花序组成丰富,以无限花序占有绝对优势(71.05%)。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室内查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藤本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湖南黄桑野生藤本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湖南黄桑自然保护区共有藤本植物45科113属250种,分别占该区种子植物科、属、种的21.13%、13.33%、12.32%,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42科110属24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藤本具有明显的优势,有37科105属223种,单子叶藤本处于次要地位,仅有5科5属24种。(2)该保护区的区系藤本植物中,含10个种以下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的82.22%和97.35%,优势科主要有葡萄科、毛茛科、蝶形花科、蔷薇科、卫矛科、旋花科、薯蓣科、葫芦科等,优势属主要有铁线莲属、悬钩子属、猕猴桃属、葡萄属、菝葜属、薯蓣属等。(3)在观赏特性方面,该保护区的大部分藤本植物都具有2种以上的观赏特性,其中以观叶的最多,占总种数的92.80%,观茎的最少,仅占总种数的2.00%。(4)在攀援方式方面,该保护区的缠绕藤本植物具有优势,占总种数的46.40%,搭靠类、卷曲类和吸固类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24.40%、18.00%和11.20%。(5)在生活型方面,以高位芽藤本植物为主导,占总种数的80.80%,一年生、地下芽和地上芽藤本植物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10.80%、7.60%和0.80%。(6)在繁育系统方面,以两性花为主,单性花中雌雄异株种数多于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和杂性花分别占70.40%、28.40%和1.20%。(7)湖南黄桑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热带分布属共有72属,占总属数的63.72%。  相似文献   

8.
藤本植物适应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1 藤本植物的重要性  藤本植物又称攀缘植物 ,是一类不能自由直立、通过主茎缠绕或攀缘器官攀缘它物升高的植物的总称 ,包括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类。藤本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重要的外貌和结构特征 ,常把森林冠层打结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层片结构[1~4] 。在南美热带森林中 ,在胸径大于 1 5~2 0cm的树木中有近一半的树冠上攀有藤本[5~ 7] ,森林下层植物中有 1 8%~ 2 2 %是藤本植物的幼藤[6] 。泰国[8] 和Gabon[9] 的热带森林的凋落物中藤本植物的叶占 32 %~ 36%。藤本植物也是热带森林种类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Gentry…  相似文献   

9.
毛竹林老竹水平和经营措施对新竹发育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类型,在森林固碳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毛竹林的持续采伐与自我更新特性,在竹林经营过程中,新竹的发育数量和质量成为评价竹林固碳功能变化的决定性因子。利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排除地形因子等影响,选取施肥和采伐留养方式这两个因素,研究老竹水平和经营措施对2010年和2013年毛竹林新竹发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2010年还是2013年,新竹平均胸径、株数和碳储量与3年生和5年生老竹的相关性均高于2年生和4年生老竹。新竹碳储量与3年生和5年生老竹碳储量呈线性相关,建立线性回归模型y=0.675x-2.2491,R~2=0.8561,而新竹碳储量与2年生和4年生老竹碳储量相关性较低,线性回归模型为y=-0.1109x+6.7287,R~2=0.0061。不同经营措施实施后,新老竹之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竹平均胸径与老竹的相关性大幅下降,新竹株数和碳储量与老竹几乎没有相关性,新竹碳储量与3年生和5年生老竹碳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0.1036x+3.7539,R~2=0.0981,新竹碳储量与2年生和4年生老竹碳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0.0408x+5.9069,R~2=0.0151。不同经营措施的实施对新竹的平均胸径、株数和地上碳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理A_1B_2(大量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A_2B_2(中等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和A_3B_2(不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新竹平均胸径、新竹株数和新竹碳储量都有所增加,新竹平均胸径增幅为:处理A_2B_2(8.78%)A_1B_2(2.43%)A_3B_2(2.06%),新竹株数增幅为:处理A_1B_2(81.0%)A3B2(35.4%)A2B2(15.2%),新竹地上碳储量增幅为:处理A_1B_2(90.8%)A_3B_2(35.7%)A_2B_2(49.7%),而其余处理基本都会减少,说明适度采伐留养最有利于提高毛竹林新竹的发育质量。仅仅从固碳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大量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最有利于新竹碳储量的增加,而从培养大径竹材的角度考虑,中等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温度、盐度对强壮箭虫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Q  Zhu HY  Liu F  Ding ZY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81-3086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下强壮箭虫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均对强壮箭虫的耗氧率和比耗氧率有显著影响.试验温度在5℃-25℃,强壮箭虫个体耗氧率(IO)和比耗氧率(SO)开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58x3 -0.2956x2+4.415x-8.7816(R2=0.99,P<0.05)和y=0.0011x3 -0.0546x2+0.8161x-1.6232(R2=0.99,P<0.05),数值分别为6.30~11.71μg·ind-1·h-1和1.22 ~2.16μg· mg-1·h-1,窒息点为4.18~6.87 mg·L-1.盐度10 ~40条件下,IO和SO随盐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68x2 -0.1412x+21.702(R2=0.89,P<0.05)和y=-0.0013x2-0.0261x+4.0114( R2 =0.89,P<0.05),数值分别为4.98~17.73μg ·ind-1·h-1和0.92~3.56 μg·mg-1 ·h-1,窒息点为4.02~6.24 mg·L-1.对强壮箭虫与其他水生动物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比较得出,强壮箭虫是一种狭氧性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理种群两针松光合和生长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认识两针松中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长白松(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form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著的9个地理种群,采集成熟种子并播种于东北林业大学温室,2 a后,测定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并同时测定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比较种间和地理种群间差异。结果表明:赤松、长白松和樟子松种间最大光合速率(p=0.34)、呼吸速率(p=0.15)和表观量子效率(p=0.18)的差异均不显著;地理种群间表观量子效率(AQY)差异显著(p=0.08),其中兴凯湖种群表观量子效率最高,为0.084 5±0.002 4 mol CO2·mol-1 photons,较其他种群高13.10%~159.23%。地理种群间呼吸速率(Rd)差异显著(p=0.01),黑河和兴凯湖种群的呼吸速率最高(分别为1.62±0.18 μmol CO2·m-2·s-1,1.52±0.30 μmol CO2·m-2·s-1),安图和东宁种群的呼吸速率最低,分别为0.40±0.01 μmol CO2·m-2·s-1,0.34±0.03 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差异显著(p=0.02),其中兴凯湖、东宁、韩国、鸡东、二道白河、红花尔基种群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均值为18.36±1.81 μmol CO2·m-2·s-1,高于安图、漠河、黑河种群。安图、漠河、黑河种群间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均值为12.57±0.86 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的株高和基径差异均显著,其中韩国种群株高最高,黑河种群最低;基径兴凯湖种群最高,安图种群最低。株高和基径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3倍。两针松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一些相关因子的地理种群间差异可能是其光合机构对种源地环境条件长期生理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小苍兰ISSR-PCR反应体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L16(45)正交试验,研究了镁离子浓度、dNTP浓度、模板DNA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这5个因素在4个水平上对ISSR-PCR的影响,建立了适合于小苍兰ISSR-PCR的反应体系。优化体系为:25 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Taq酶缓冲液(10 mmol·L-1 KCl,8 mmol·L-1(NH4)2SO4,10 mmol·L-1 Tris·HCl,pH 9.0,0.05% NP-40),2 mmol·L-1 MgCl2,0.06 U·μL-1 Taq酶,0.4 μmol·L-1引物,4.0 ng·μL-1模板DNA,dATP、dCTP、dGTP、dTTP各0.6 mmol·L-1。利用温度梯度PCR,确定了最适宜的退火温度为51.5℃。该优化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对小苍兰进行ISSR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 Inc., USA)对显脉金花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夏季,显脉金花茶叶片的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中午11:00。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3.81 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459.9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6.9 μmol·m-2·s-1。显脉金花茶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比较低,表明其是一种阴生植物。(2)在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条件下,CO2浓度小于800 μmol·mol-1,Pn几乎呈直线上升,升高CO2浓度可使显脉金花茶的净高合速率增大,提高了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其叶片CO2饱和点(CSP)大约在1 200 μmol·mol-1左右,CO2的补偿点(Г*)为70.1 μmol·mol-1,最大羧化速率(Vcmax)为17.5 μmol·m-2·s-1,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为40 μmol·m-2·s-1。  相似文献   

14.
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来研究生长期的藜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以期望为干旱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盆栽的藜为材料,用称重控制浇水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藜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型,有“午休”现象(13:00)且受气孔限制;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上午8:00。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藜相比,干旱胁迫下藜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和羧化效率(CE)均降低,分别为1 200 μmolphoton·m-2·s-1、8.01 μmol CO2·m-2·s-1、0.016 1 μmol CO2·mol-1 photons、1 200 μmol CO2·mol-1、0.017 6 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LCP)、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升高,分别达到44.88 μmol photon·m-2·s-1、和46 μmol CO2·mol-1,干旱使藜的光合能力下降。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能力虽有所下降,但与其它C3植物相比仍具有较强的CO2同化能力。藜是一种耐旱力较强的植物。  相似文献   

15.
穗花杉ISSR引物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在研究穗花杉(Amentotaxus aragotaenia)的遗传多样性过程中,为了获得清晰、重复性好ISSR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的多个因素包括模板浓度、Taq酶的选择和用量、Mg2+和dNTPs浓度及退火温度等指标等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确定了穗花杉ISSR-PCR分析的最适扩增条件: 20 μL PCR反应体系中,2 μL 10×Taq酶配套缓冲液,1.8 U Taq聚合酶(上海生工公司),0.2 μmol·L-1引物,0.18 mmol·L-1 dNTP,1.5~2.5 mmol·L-1 MgCl2,10 ng·μL-1模板DNA。用来自不同居群7个个体,以100个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10个引物。得到了92个位点,其中4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例为49%。  相似文献   

16.
淡水驯化对桐花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刁俊明  孙卿  陈桂珠 《植物研究》2010,30(4):416-423
以实验地全光照条件下淡水和人工海水培养种植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幼苗为材料,采用Li 6400光合测定仪对不同月份桐花树幼苗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日动态进行测定,研究了桐花树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在7、10月份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在7月份人工海水组和淡水组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9.97和11.95 μmol·m-2·s-1;而10月份的Pmax分别为12.2和12.9 μmol·m-2·s-1。而且淡水驯化下,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较人工海水组高。由光响应曲线可知,桐花树人工海水组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为7 μmol·m-2·s-1,1 477 μmol·m-2·s-1,30 μmol·m-2·s-1,0.031 3;而淡水组为8.69 μmol·m-2·s-1,980 μmol·m-2·s-1,40 μmol·m-2·s-1,0.011。在所测的生理生态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是影响桐花树光合作用最为强烈的因子,与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试验说明淡水驯化的桐花树对光强的利用范围变窄,但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表明桐花树对淡水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中华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黄花七叶树(A. octandra)和大花七叶树(A. hybrida)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差异较大,其中中华七叶树最低,为12.53 μmol·m-2·s-1、明显低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36.11和46.41 μmol·m-2·s-1);3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华七叶树为1 475 μmol·m-2·s-1;明显高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1 366.67和1 025 μmol·m-2·s-1);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中华七叶树为9.47 μmol CO2·m-2·s-1,显著高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5.91和2.30 μmol CO2·m-2·s-1),说明了中华七叶树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中华七叶树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为55.800,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33、1.44倍;中华七叶树的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为0.470,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21、1.15倍;中华七叶树的光化学淬灭(qP)为0.975,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10、1.10倍。3项荧光指标在不同树种之间差异性达显著水平,说明中华七叶树具有较高的电子传递活性和光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8.
野葛叶片和茎段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探讨几种因子对野葛叶片和茎段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正交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的方法。野葛叶片和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70%酒精处理30 s后再用0.1%HgCl2处理15 min;野葛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0 mg·L-1+2,4-D 2 mg·L-1,野葛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6-BA 1.0 mg·L-1+2,4-D 2 mg·L-1;暗培养更有利于野葛愈伤组织的诱导;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蔗糖浓度均为30 g·L-1;野葛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出芽培养基为MS+NAA 1.0 mg·L-1+6-BA 3.0 mg·L-1,而野葛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出芽培养基为MS+ NAA 0.5 mg·L-1+KT 2 mg·L-1;光照培养更有利于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芽的再分化;野葛叶片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PP333 0.5 mg·L-1,而野葛茎段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PP333 3.0 mg·L-1;野葛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再生芽生根的最佳蔗糖浓度均为30 g·L-1;叶片再生苗移栽的最佳PP333浓度为1.0 mg·L-1,茎段再生苗移栽的最佳PP333浓度为3.0 mg·L-1;叶片和茎段再生苗的最佳移栽基质均为蛭石:珍珠岩(2:1)。  相似文献   

19.
影响叶螨磷酸酯酶活性的四因子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凤英  邓新平 《昆虫学报》1999,42(4):364-371
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组建了影响叶螨磷酸酯酶(酸性和碱性)活性的四因子(缓冲液Ph值X1、温浴时间X2、反应温度X3、底物浓度X4)数学模型: Y酸性=0.456380+0.107889X2+0.069027X3-0.026836X12-0.030794X32, F=24.98,P<0.01;Y碱性=0.267286-0.200736X1+0.049541X2+0.030930X3-.049063X1X2+0.053585X12-0.049665X22, F=57.68,P<0.01。结果表明,温浴时间是影响叶螨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关键因子,在缓冲液pH 4.4、底物浓度8.5×10-3 mol/L、42℃温浴40 min测得该酶活性最强。影响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关键因子则是缓冲液pH值,pH 9.0、37℃恒温30 min、底物7.5×10-3 mol/L的条件下,光密度值最大。两种酶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05 nm。  相似文献   

20.
杨万勤  冯瑞芳  张健  王开运 《生态学报》2007,27(10):4157-4165
为了解土壤和植被界面的有机碳库和生化特性,分别将以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ers)(SF)、冷杉(Abiesfaxoniana Rehder& E.H.Wilson)(FF)和白桦(Betulaplatyphylla Sukaczev)(BF)为优势树种的3个亚高山森林地表有机层(OL)分成新鲜凋落物层(LL)、半分解层(FL)和分解层(HL),并同步测定了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MS)的有机碳(OC)储量、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微生物生物量氮(N~)及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9.38Mghm^-2±1.28Mghm^-2、22.7Mghm^-2±1.12Mghm^-2和8.63Mghm^-2±0.95Mghm^-2,分别为总有机碳储量的62.2%、53.5%和36.6%。云杉林、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有机层和腐殖质层分别储存了92.8%、99.6%和78.7%的有机碳。所有林型中,HL具有最高的细菌数量、Cmic和Nmic及过氧化氢酶活性,FL具有最高的真菌、放线菌数量及转化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垂直分布格局意味着OL是土壤和植被之间最活跃的生态界面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