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喹诺酮信号系统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调控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绿脓菌素和弹性蛋白酶等毒力因子的表达及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细菌运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与临床细菌感染密切相关。3,4-二羟基-2-庚基-喹诺酮(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PQS)及2-庚基-4喹诺酮(4-hydroxy-2-heptylquinoline,HHQ)是pqs调控系统中重要的信号分子。PQS对于细菌在压力下群体密度及细菌物质运输具有调控作用,从而增强细菌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PQS等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帮助细菌在宿主体内生存。HHQ在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及革兰氏阳性细菌中也有合成并发挥调控作用,所以喹诺酮信号分子不仅是种内也是种间交流媒介。将喹诺酮系统作为靶点降低细菌的信号交流是抑制细菌感染的一个新思路。本文对喹诺酮信号系统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离于陕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四省(市)鸡肉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和部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地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390株沙门氏菌中,63.59%的菌株对萘啶酮酸产生抗性,21.28%、16.67%和14.62%的菌株分别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产生抗性。248株萘啶酮酸抗性菌中,aac(6’)-Ib-cr、qnrA、qnrB和qnr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0.16%、10.89%、10.08%和1.61%。83株耐环丙沙星的菌株中,gyrA和parC基因的点突变共199个;其中gyrA基因中以Ser83Phe和Asp87Gly双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Ser83Phe和Asp87Asn双突变、Ser83Tyr、Ser83Phe、Asp87Gly;parC基因的65个点突变均为Ser80Arg突变。【结论】四省市中鸡肉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严重,其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喹诺酮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2.15细胞株为模型,以HBsAg、HBeAg、HBVDNA、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了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PipemidicAcid)、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sxacin)、氟嗪酸(Ofloxacin)体外抗HBV效果。结果表明: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对HBsAg、HBeAg50%抑制浓度(ID_(50))分别为11μg/ml、64μg/ml、93μg/ml、105μg/ml和199μg/ml、111μg/ml、24μg/ml、217μg/ml,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CD_(50))分别为219μg/ml、90μg/ml、181μg/ml、169μg/ml,在所选定的用药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的产生。尤其对超螺旋结构DNA(scDNA)有不完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水环境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广州市水环境(珠江、污水厂、湖泊和自来水)中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珠江广州河段(出广州市)和污水厂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严重,最高含量达349 ng·L-1,珠江水样中大部分抗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瑞士河流中药物含量,污水厂(出水)中抗生素含量比国外污水厂(出水)含量水平高.受城市污水和养殖业废水污染的影响,广州市不同区域的自来水也受到一定程度抗生素药物污染,含量在O~231 ng·L-1水平.仅在一个区域的水样中,有较低含量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检出.城市污水和河流周边养殖废水的排放成为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环丙沙星耐药株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LM对喹诺酮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de基因在LM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SOE-PCR技术构建lde基因缺失突变株,调查外排泵Lde的作用。结果表明,15株LM耐药菌株GyrA、GyrB、ParC和ParE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敏感株100%相似;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PMQR基因。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菌株L28和L47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分别下降为原来的1/8和1/4。lde基因在耐药株和敏感株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相近;在环丙沙星的作用下,lde基因在耐药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显著,而在敏感株中的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加入利血平后,lde在耐药株中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缺失lde基因后,菌株对环丙沙星由耐药转为敏感;利血平存在下突变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受影响。本研究证明外排泵Lde介导LM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6.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心脏不良反应较为罕见,但产生的后果严重,所以倍受关注。本文从离子通道角度、动作电位水平和心电图表现等方面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心脏毒性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子耐药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喹诺酮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抗菌药。然而,喹诺酮类耐药菌时有出现。就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耐药机制从分子水平作一综述。(1)一般认为,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结合细菌Ⅱ类拓扑异构酶,干扰细菌复制,而发挥抑菌作用。Ⅱ类拓扑异构酶变异时,细菌可逃脱喹诺酮类的抑菌作用。高水平的耐药由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同时发生变异造成。(2)细菌细胞壁是抗菌药进入的屏障。细胞壁组分脂多糖和孔蛋白的改变,可减少喹诺酮类的通透。(3)有些细菌可利用“外排泵”主动将喹诺酮类排出,降低喹诺酮类在菌体内的积累浓度。(4)细菌的其他一些代谢因素也可影响喹诺酮类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玉娇  李晓静  米凯霞 《遗传》2016,38(10):918-927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通过空气传播引起人类感染的慢性传染病,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是目前结核病防治的世界难题。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药物,应用于耐药结核的临床治疗中,在治疗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但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性菌株不断出现,愈发增加了结核病治疗的困难与治疗失败风险。在临床中氟喹诺酮药物的靶点比较清楚,是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旋转酶。目前发现结核分枝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主要包括药物靶点DNA旋转酶的关键氨基酸改变、药物外排泵系统、细菌细胞壁厚度的增加以及喹诺酮抗性蛋白MfpA介导的DNA旋转酶活性调控。其中在氟喹诺酮靶标DNA旋转酶功能活性改变的耐药机制方面,编码DNA旋转酶基因突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发现DNA旋转酶的调控蛋白MfpA以及DNA旋转酶的修饰在细菌耐药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机制还亟待发现。本文综述了当前结核分枝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旨在为研发精准诊断技术和药物发掘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质粒介导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埃希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常规培养的耐左氧氟沙星的大肠埃希菌株100株,提取DNA后PCR扩增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和qepA基因,并对aac(6’)-Ib阳性产物测序比对.结果 (1)7株细菌检测出qnr基因,其中qnrA2株,qnrS 5株,1株qnrS和qnrA同时阳性,qnrB、qnrC和qnrD均未检出.(2)5株检测出aac(6’)-Ib基因,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均为野生型,未发现aac(6’)-Ib-cr基因.(3)所有菌株均未检测出qepA基因.结论 该院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主要还是靶位突变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的,但7%的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质粒介导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性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采集的638份食品样品中沙门氏菌总检出率为9.7%(n=62株),共检出16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最常见的为鸭沙门氏菌。受试菌株对磺胺甲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16株耐环丙沙星沙门氏菌按GyrA和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不同氨基酸替代组合可分为5种突变型,其中GyrA亚基发生Ser83Phe和Asp87Gly变异,同时ParC亚基发生Ser80Arg变异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62株食源性沙门氏菌中,qnr基因阳性的菌株共7株,占受试菌株的11.3%。qnrA和qnrS基因阳性菌株分别有2株和5株,没有菌株携带qnrB、qnrC和qnrD基因。aac(6')-Ib基因阳性菌株共有8株,其中3株经确认为携带其变体基因aac(6')-Ib-cr。结果表明,新乡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耐药状况较为严重,并且一些菌株携带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从浙、苏、皖等地水产动物中分离的23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谱并探索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判断标准(2011版)测定23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谱并筛选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筛选的耐药菌株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加入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前后耐药菌株对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并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的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和qnrS。【结果】所有菌株都存在对5种以上药物的耐药性;39.1%(9/23)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55.6%(5/9)对恩诺沙星耐药。耐恩诺沙星的5株菌株均携带qnrS,而不携带qnrA、qnrB、qnrC、qnrD基因,也不携带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其中耐药菌株AH19同时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和主动外排泵三种耐药机制,菌株AH4、AH7和AH20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两种耐药机制,AH6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机制,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TCC7966-QR相对于原始菌株ATCC7966发生了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的存在是本研究中涉及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外排泵机制是个别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开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临床上出现的细菌对多种药物同时耐受的现象,使得治疗变得更加棘手,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因为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而其Mar系统在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方面也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革兰氏阴性杆菌氟喹诺酮耐药株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82株临床分离的氟喹诺酮药物(Fluoroquinolones,FQNS)耐药菌进行了多种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82株耐药菌对5种药物耐药率分别为:诺氟沙星97.56%、依诺沙星96.34%、罗美沙星95.12%、氧氟沙星92.68%、环丙沙星87.8%。32株菌对FQNS存在较普遍的交叉耐药现象,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的多重耐药率也较高。82株菌中有43株菌携带质粒(52.44%)。质粒消除及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质粒与FQNS耐药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调查从浙、苏、皖等地水产动物中分离的23 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谱并探索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判断标准(2011 版)测定23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谱并筛选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筛选的耐药菌株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加入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前后耐药菌株对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并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的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和qnrS。【结果】所有菌株都存在对5种以上药物的耐药性;39.1%(9/23)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55.6%(5/9)对恩诺沙星耐药。耐恩诺沙星的5株菌株均携带qnrS,而不携带qnrA、qnrB、qnrC、qnrD基因,也不携带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其中耐药菌株AH19同时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和主动外排泵三种耐药机制,菌株AH4、AH7和AH20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两种耐药机制,AH6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机制,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TCC7966-QR相对于原始菌株ATCC7966发生了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的存在是本研究中涉及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外排泵机制是个别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共1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parC基因和qnr基因)并测序;质粒接合试验验证qnr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产生耐药性。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染色体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均有突变;有2株菌株(K79和K107)携带qnrA基因,这2株菌的接合菌对喹诺酮抗菌药的MIC值上升了5~30倍;未检测到qnrB阳性的菌株。结论 gyrA和parC基因突变是肺炎克雷菌对氟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质粒上qnrA基因的存在,也是产生喹诺酮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是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广谱、高效的合成抗菌素。本文通过对FQs光化学研究进展的介绍,详述了具有代表性的FQs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及光化学反应途径,以及其对生物分子的光敏损伤机理等。FQs具有较高的三重激发态产额,其激发态能够发生多种光化学反应,此类反应极易受到溶剂性质和某些盐类的影响,其光敏毒性与其分子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受8位取代基的影响非常大。对该类药物光化学性质和光敏毒性机理的研究,将会对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新一代药物的研发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环丙沙星耐药株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LM对喹诺酮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de基因在LM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SOE-PCR技术构建lde基因缺失突变株,调查外排泵Lde的作用。结果表明,15株LM耐药菌株GyrA、GyrB、ParC和ParE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敏感株100%相似;所有菌株中均未检出PMQR基因。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菌株L28和L47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分别下降为原来的1/8和1/4。lde基因在耐药株和敏感株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相近;在环丙沙星的作用下,lde基因在耐药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显著,而在敏感株中的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加入利血平后,lde在耐药株中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缺失lde基因后,菌株对环丙沙星由耐药转为敏感;利血平存在下突变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受影响。本研究证明外排泵Lde介导LM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药物使用前后是否进行药学干预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耐药情况、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药学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喹诺酮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率分别为5.0%和28.0%,用药后的治愈率分别为91.0%和74.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和14.0%,耐药率分别为16.0%和40.0%,药学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药学干预有利于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该菌的耐药率也逐年上升。大量的研究表明,该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编码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突变,改变了酶的结构,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②外排系统调节基因的变异而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开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临床上出现的细菌对多种药物同时耐受的现象,使得治疗变得更加棘手。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因为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而其Mar系统在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方面也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