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开发和利用尾巨桉能源林,通过测量1~4年生植株的叶片、树枝、树根、树干和树皮的热值和生物量,对短周期尾巨桉能源林的生物量和能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叶片、树枝、树干、树根、树皮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叶片、树枝、树皮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逐年减小,而树干则呈逐年升高趋势。1~4年生尾巨桉单株和林分的生物量分别为4.32~66.29 kg和10.68~153.33 t hm-2。生物量的结构特征表明,尾巨桉林分在第4年开始郁闭,生长以增加树干的生物量为主。尾巨桉各组分的平均干质量热值为17.23~20.56 kJ g-1,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叶片的值最高、树皮的最低;同一组分不同林龄的热值差异不显著(P>0.05)。1~4年生尾巨桉的单株和林分能量现存量为81.61~1255.22 MJ和201.83~2903.32 GJ hm-2,其变化趋势及大小排列顺序与生物量相同。因此,对尾巨桉能源林可以4年短周期进行经营。  相似文献   

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样地调查方法,利用异速生长方程和一元材积表计算不同林龄桦木林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结果表明,桦木林乔木层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在50 a时达到最大;生产力则先增加而后逐渐减少,乔木层30 a时生产力为7.88 t.hm-.2a-1,到40 a和50 a时,分别下降到5.17 t.hm-.2a-1和1.19.thm-.2a-1;单株平均生产力在30 a时达到最大值1.13 kg.a-1,40 a时下降为0.96 kg.a-1,50 a时略有上升。林分蓄积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平均生长量在50 a达到最大值3.78 m.3hm-2,连年生长量在30 a时达到最大值6.07 m.3hm-2。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速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50 a时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能量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省遂溪县北坡林场1~4年生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对林分现存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1),1~4年生林分生物量在10.61~147.28t.hm-2,随林龄增加,各组分和林分的生物量均增加,叶片、枝、树皮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逐年减小,而树干则呈逐年升高趋势.4个林龄阶段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1~2年生为树干枝树皮根叶片,3~4年生为树干根枝树皮叶片.不同林龄各组分的平均灰分含量在0.47%~5.91%,以树皮的灰分含量最高、树干最低.各组分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7.33~20.60kJ.g-1和18.42~21.59kJ.g-1,均以叶片数值最高、树皮最低.林龄对枝、树干、树皮的干质量热值及对叶片、树干、树皮的去灰分热值有显著影响(P0.05),对叶片和根的干质量热值、枝和根的去灰分热值及植物体热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1~4年生尾细桉的林分能量现存量在199.98~2837.20GJ.hm-2,林龄对其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林龄增长,各组分和林分能量现存量增加,且各组分能量分配比例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相同.  相似文献   

4.
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凭祥市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杉木中龄人工纯林(14年生)中,以不间伐为对照(密度1500株·hm-2),研究不同保留密度(500、750和1000株·hm-2)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和林分生物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500株·hm-2处理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及大径材蓄积量均最高,分别达20.55 cm、15.70 m、18.31 m3·hm-2。对照林分活立木蓄积量最高(199.63 m3·hm-2),显著高于500、750株·hm-2处理。不同处理乔木层生物量、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经济效益差异显著。1000株·hm-2处理乔木层生物量(90.72 t·hm-2)、生态系统生物量(94.97 t·hm-2)和经济效益(11.84万元·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低林分保留密度虽然能促进杉木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提高林分的出材径级、大径材比例、单木平均材积和生物量,但不能提高活立木蓄积量。1000株·hm-2处理是杉木中龄林最适保留密度,林分的总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增加2.3%、5.7%、4.7%和5.8%。  相似文献   

5.
不同林龄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幼林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北亚热带地区由灌木林人工改造而来的7、11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青冈栎(Cyclobalanpsis glauca(Thunb.)Oerst.)混交林为对象,研究幼林期林龄对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林分植被、土壤碳储量均表现为灌木林7年生木荷-青冈栎林11年生木荷-青冈栎林,7年生和11年生木荷-青冈栎林植被碳储量分别比灌木林增加了5.49和23.64 t·hm-2,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11年生木荷-青冈栎林的植被碳储量比7年生多积累18.15 t·hm-2。7年生和11年生木荷-青冈栎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比灌木林增加了12.56和30.99 t·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11年生木荷-青冈栎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比7年生多18.43 t·hm-2,且各土层碳储量均有显著增加;2)3种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4.11、72.16和108.74 t·hm-2,相比灌木林,7年生和11年生木荷-青冈栎林碳储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58和4.97 t·hm-2·a-1;灌木林改造为常绿阔叶人工林,林分碳储量在幼林期已有显著增加,随着林龄增长,人工林碳储量的积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林芝地区第六次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的分子式含碳率,估算了林芝地区森林及其组分的碳储量、碳密度,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4年,林芝地区森林碳储量为2.43×1O8 t,森林平均碳密度为76.01 t·hm-2,其中,林分碳储量>灌木林碳储量>疏林碳储量>散生木碳储量>竹林碳储量>四旁树碳储量,各林分类型碳储量在2.51×105~1.27×108 t,共计占总森林碳储量的92.0%,各林分类型的平均碳密度为103.16 t·hm-2,其中冷杉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最高.在区域分布上,森林碳储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森林平均碳密度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林分碳储量以成、过熟林碳储量为主,而过熟林的碳密度在各龄级中最高.随着过熟林的增加,林芝地区森林碳储量将增加;但随着过熟林的死亡和分解,林芝地区森林碳储量将有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8~56 a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生物量调查数据,建立了长白落叶松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探讨了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干材、树皮、树枝、树叶、树根的生物量分布与变化规律及单木与林分乔木层的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单株木生物量由8 a时的0.174 kg增加至56 a时的328.196 kg,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由8 a时的0.519 t·hm-2增加至56 a时的251.39 t·hm-2,其中树干所占比例最大,且增幅最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平均碳储量为74.822 kg,56 a林分乔木层碳密度为130.455 t·hm-2,平均碳密度达63.113 t·hm-2,各器官碳储量变化规律明显。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林分乔木层的年平均固碳量分别为0.087、1.193、1.703、2.124 t·hm-2,固碳量年平均增长率排序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研究认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单株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增加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成熟林分固碳水平最高,中龄林分后期固碳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8.
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生长及空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及林分空间利用的影响,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400、3100、3400、4200和4400株·hm-2)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叶面积、根幅、根深和根系密度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杉木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3400株·hm-2时平均树高达到最大值(9.87 m),造林密度为3100株·hm-2时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均最大,林分蓄积量最大值出现在4200株·hm-2。随着密度的增大,林分枝下高逐渐增高,冠幅、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造林密度为24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低,冠幅、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杉木根幅和单株根量逐渐减小,根深和粗根密度逐渐增大,而细根密度则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3400株·hm-2。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空间竞争激烈,林分密度过大会限制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在林分生长过程中,适时采用间伐、抚育等措施,可使人工林各发育阶段形成合理的群落空间结构,从而获取最大的木材收益。  相似文献   

9.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的生态环境及其营养积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秦岭锐齿栎林 (含 0~ 6 0cm土层 )营养元素总储量达 182 .6 4 5~ 394 .70 1t·hm-2 ,植被占 0 .5 9%~2 .13% ;林分生物量为 131.713~ 5 0 3.82 2t·hm-2 ,乔木层占 92 .1%~ 99.2 % ;凋落物层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2 .897~ 33.999t·hm-2 和 10 4 .339~ 1136 .5 36kg·hm-2 .在一定范围内 ,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立地、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 ,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与林龄呈正相关 .林分针叶树占的比例越大 ,营养元素积累量越小 ,而且对生物量的影响远小于对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在同一地区 ,立地、林分状况相似 ,林型不同 ,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差别不大 ,树种组成和林型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均不同 .不同地区 ,生态和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也有差异 ;林型、结构相似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南坡 >北坡 ,中段 东段≈西段 .林分对营养元素利用率与海拔呈负相关 ,且南坡 >北坡 ,中段 >东西段 ,中段 >西段 >东段 .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为研究区域 ,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暖温带森林优势群落辽东栎林、油松林及刺槐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油松林、辽东栎林和刺槐人工林 3林分总生物量为 :86 .2 4 7、12 9.0 0 5 t/ hm2和 14 4 .795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85 .2 2 3、12 6 .989t/ hm2和 14 2 .4 88t/ hm2 ,随群落针阔树种转化替代 ,群落总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均生长量为 3.2 75~ 5 .6 99t/ hm2。生物量和年生长量排序为刺槐人工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凋落物贮量表现为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林分郁闭度和林下凋落物的不同引起的 ;刺槐林和辽东栎林林下植被层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凋落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同化器官的各种元素含量高于其它器官 ,茎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最低。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0 .74 5、1.378t/ hm2和 1.80 5 t/ hm2 。不同林分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差别较大。因采伐而引起的 3林分林地养分流失量分别达 6 5 .4 5 %、5 3.76 %和 2 5 .1%。 3林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 :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凋落物营养元素贮  相似文献   

11.
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西六万林场31年生3种密度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为对象,对其碳、氮储量以及碳、氮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中、高3种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355.72、417.21和378.71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22.13和19.99t.hm-2,均表现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低、中、高密度植被层碳储量分别为127.71、101.98和100.12t.hm-2,分别为土壤层碳储量的56.01%、32.35%、35.94%,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植被层氮储量分别为1048.85、674.26和705.69kg.hm-2,为土壤层氮储量的6.22%、3.14%、3.66%,则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充分说明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的碳、氮储量受林分密度的影响,且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层。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倒木贮量和分解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长白山北坡海拔 12 6 0m和 16 2 0m暗针叶林中倒木蓄积、生物量和倒木的分解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暗针叶林中倒木的蓄积为 180 .87m3·hm-2 ,占林分蓄积的 2 1.83 % .低海拔的倒木蓄积和生物量均比高海拔的低 ,海拔 12 6 0m的倒木蓄积为 5 2 .5 7m3·hm-2 ,生物量为 2 6 .2 1t·hm-2 ;海拔 16 2 0m的倒木蓄积为 193.85m3·hm-2 ,生物量为 5 3 .33t·hm-2 .用单项指数衰减模型对倒木的分解进行模拟可知 ,倒木的分解常数随树种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不同 .冷杉倒木的分解常数比云杉倒木大 ;倒木在低海拔的分解常数比在高海拔的大 ,表明云杉倒木完全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 .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TAGB), stem height (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basal area of five tree species (ages 7‐8 years) irrigated by municipal sewage water in the Egyptian‐Chinese friendship forest, Sadat City, Egypt. From the biomass data that obtained through destructive sampling, models for predicting aboveground biomass were developed. The highest values for stem density and height were estimated for Eucalyptus citriodora, while the lowest value for density was obtained for Dalbergia sissoo and stem height for Khaya senegalensis. The highest values for basal area and dbh were obtained for Casuarina spp., while the lowest values were recorded for Dalbergia sissoo.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had the highest stand stem biomass and TAGB (55.5, 83.9 t DW ha‐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Casuarina spp. had the highest leafy branches biomass (32.5 t DW ha‐1) while Dalbergia sissoo had the lowest values for all tree components. All the generated allometric equations had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t high probability levels. Moreover,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not only the dbh data can be us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for biomass determination, but also stem height and size index are recommended for biomass estimation (© 2012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通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研究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模拟雨林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约为390.4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达362.5t·hm-2,占总生物量的92.8%,灌木层生物量为19.3t·hm-2,占4.9%,层间植物9包括附生植物)的生物量为3.6t·hm-2,草本层生物量为5.0t·hm-2,分别占1.3%和0.9%。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227.3g.m-2.年-1,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553.5g·m-2.年-1,占整个林分净生产力的69.7%,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分别仅占26.9%、2.4%和1.0%,其器官分配比例以茎最高,0达42.0%;其次为叶,占30.2%;枝占13.5%。叶面积指数为7.061。同时建立了林分优势种及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斑叶稠李(Padus maackii)1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4种不同栽植密度(60、80、100、120 株·m-2)试验,测定其苗木形态、生物量、光合速率及养分含量,旨在探明不同密度对斑叶稠李苗木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其高质量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栽植密度显著影响苗木生物量,各密度下苗木根、茎、叶生物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为80 株·m-2 > 60 株·m-2 > 100 株·m-2 > 120 株·m-2;60和80 株·m-2密度下斑叶稠李苗木质量指数显著高于100和120 株·m-2密度处理。(2)栽植密度显著影响苗木侧根数,在80 株·m-2的密度下达到最大;(3)80 株·m-2密度较其它密度显著提高了苗木氮、磷、钾养分含量。(4)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和侧根数与苗木各质量指标间Pearson相关性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1),而光合速率和主根长与苗木各质量指标均不相关(P>0.1)。综合以上结果,斑叶稠李1年生苗木最适栽植密度为80 株·m-2,且密度处理主要影响斑叶稠李苗木叶生物量、侧根数及根生物量指标,进而影响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器官生物量,建立了林木器官干重(w)与胸径和树高(D^3H)关系的相对生长方程,进而计算出尾叶桉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东门林场10年生尾叶桉人工林平均生物量为144.85t hm^2,各器官生物量的在小序列为:干材(71.69%)〉根(14.21%)〉皮)7.99%)〉枝(4.71%)〉叶(4.71%)〉叶(1.40%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disturbance on forest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the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regions of Garhwal Himalaya were assessed. Each region was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undisturbed (UD), mildly disturbed (MD), and highly disturbed (HD) sites on the basis of magnitude of disturbance in these forests. On UD sites of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regions, Quercus leucotrichophora, Anogeissus latifolia and Holoptelea integrifolia were 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values of tree density (1028 ind*hm-2) and total basal cover at breast height (31.70 m2 *hm-2) were recorded for UD site of temperate region, whereas maximum species diversity (3.128) and equitability (14.09) values were observed for HD site of tropical region.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orests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18.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记录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68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占记录到物种数的57.4%;甲壳动物19种,占记录到物种数的27.9%。冬季优势种是珠带拟蟹手螺(Cerithidea cingulata )、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 )和环肋樱蛤(Cyclotellina remies );夏季优势种是珠带拟蟹手螺、环肋樱蛤和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 rubromuscula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夏季平均为133.0 g/m2,冬季平均为63.0 g/m2; 栖息密度夏季平均为106.4 个/m2,冬季平均为103.5 个/m2。以密度为计量单位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夏季为1.841,冬季为0.380,均匀度指数夏季为0.514,冬季为0.112;以生物量为计量单位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夏季为1.994,冬季为1.751, 均匀度指数夏季为0.556,冬季为0.520。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都有季节变化及底质差异,基本趋势是夏季明显高于冬季,沙泥底的滩涂高于泥底质的滩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