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世界》2012,(10):36-37
有关5000万年前古鲸化石的发现,最早的报道见于美国的《科学新闻》,它介绍道:"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菲力普·迪·金杰里奇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古老的鲸鱼化石。它们是鲸的一个头盖骨的后部和几颗牙齿。金杰里奇认为这是一种居住在5000万年以前的‘特塞斯海’的鲸。这些化石是1978年在巴基斯坦境内喜  相似文献   

2.
沟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西南,老灌河东岸二级台地上。2007-2009年共发掘5000 m2,出土了7700多件仰韶时期动物骨骼。可鉴定标本至少代表5纲11目19科23个属种,包括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犬(Canis familiaris)、水牛(Buballus buballus)、犀牛(Rhinoceros sp.)、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花面狸(Paguma larvata taivana)等。动物群统计结果表明,仰韶文化一至三期含犀牛、亚洲象、竹鼠等喜温动物,四期中无喜温动物;根据动物生境,可判断该地区仰韶文化一至三期气候温暖湿润,四期相对干冷。仰韶文化一、二期狩猎动物的数量稍多于或等于家养动物,说明该时期“狩猎采集”比“饲养家畜”的活动多或并重;三、四期家猪骨骼占比分别是90.7%和87.9%,说明饲养家畜是一项主要的生业方式,狩猎和捕捞仅起辅助作用。仰韶文化三期3个兽骨坑内各埋藏了1具完整的成年母猪骨架,其中K15内为孕晚期母猪,怀仔猪数为7或稍多,为研究我国早期家猪繁育情况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总之,该遗址出土的丰富动物遗骸可为研究汉水中游地区仰韶时期的古环境、生业模式、动物资源利用、畜牧史等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沙漠考古     
李壮伟 《化石》1994,(2):22-23
  相似文献   

4.
2017年11月18至19日,由郑州大学与复旦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东亚现代人起源与早期中原文明研讨会"在郑州大学新校区拉开帷幕。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的主旨在于发挥中原地区丰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这个星期值得活?""因为拉蒂迈鱼(Latimeria)仍然存在。"这是一本德国杂志中曾经提出的问题和一个孩童的回答。这就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美丽的鱼,也是最珍贵的活化石——拉蒂迈鱼所缔造出来的神话——可以让很多人为了它而活,足见其巨大的魅力。自从1938年首次发现拉蒂迈鱼以来,60多年间,古生物学家、鱼类学家、探险家从没间断对它的探索与研究。目前,最新的消息来  相似文献   

6.
陈福友  彭菲 《人类学学报》2015,34(1):138-138
2014年12月20日,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30多个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博物馆的70余位学者参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等致辞祝贺;王巍理事长在大会上宣布了中国考古学会批准成立"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研究院院长谢飞研究员主持。作为中国考古学会委托的  相似文献   

7.
石文化     
邢湘臣 《化石》1994,(4):24-25
  相似文献   

8.
9.
《遗传》2011,(4):346
【本刊讯】2011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新闻30分》和新闻频道(CCTV-13)的《新闻30分》及《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我国首次查清小熊猫身份之谜"对云南大学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于黎研究员课题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世界》2009,(6):5-5
科学家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考古发现找到了,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考古学家在德国挖掘的一个0.47亿年前类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现今猿类、猴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这无疑是人类进化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1.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磨制石器的研究尤为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痕分析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对石器的功能、使用方式及加工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石镰的主要功能是收割禾本科植物;石刀主要用于加工禾本科植物、木材和兽骨等;石斧的功能主要是加工木材,另外还可能承担加工兽皮和兽骨的工作;石锛的主要功能与木作有关;石凿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其加工对象主要是木材;石铲的功能以掘土为主。微痕分析的结果使我们对贾湖聚落磨制石器的功能有了客观的认识,可以看出石器的功能并不单一,广泛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本研究从石器使用的角度,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2.
有道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以此类推,恐龙吃哺乳动物不算新闻,哺乳动物吃恐龙才是新闻。因为人们在脑子里面总有个哺乳动物不可能吃恐龙的印象,认为中生代的哺乳动物部是些像鼠一样的小动物,昼伏夜出,以昆虫或小动物为食,鬼鬼祟崇地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下,期待着那一颗能政变命运、毁灭龙族的陨石砸下来。虽然哺乳动物的体型不全是小型,  相似文献   

13.
石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者,在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的探讨是考古学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石器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从器物形态出发,进行类型学的研究,针对石器具体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对磨制石器的研究尤为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原地区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痕分析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对石器的功能、使用方式及加工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石镰的主要功能是收割禾本科植物;石刀主要用于加工禾本科植物、木材和兽骨等;石斧的功能主要是加工木材,另外还可能承担加工兽皮和兽骨的工作;石锛的主要功能与木作有关;石凿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其加工对象主要是木材;石铲的功能以掘土为主。微痕分析的结果使我们对贾湖聚落磨制石器的功能有了客观的认识,可以看出石器的功能并不单一,广泛存在着"一器多用"的现象。本研究从石器使用的角度,揭示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先民的生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4.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4,33(3):237-253
本文从考古文化的角度论证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通过对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群生生不息、连续演化。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具有阿舍利风格的组合和石叶技术产品这些具有"西方元素"特点的文化成分的辨识与分析,指出更新世期间该地区石器生产基本维持在奥杜威模式内,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间或出现过,但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更没有发生对土著文化的置换,说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移民和人群更替事件;基因混合与文化交流可能发生过,但其过程是融合而非替代。秦岭诸遗址、北窑、大地湾、徐家城、乌兰木伦、织机洞、井水湾、黄龙洞等遗址的地层和测年数据表明东亚不存在距今10~4万年间的材料空白,人类演化的链条没有中断过。古气候和古生物信息也对末次冰期导致本土人群灭绝的论断提出否定。这些考古材料与信息对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群连续演化及现代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支持。"综合行为模式"等学说的提出强化了对本土人群生存能力的论述。对人类独特的行为特点与社会属性的观察和思考,也对本土人群与西方同类的隔离问题及不同地区人群长时期维持在同一物种内的可能性与动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2022,41(6):1097-1108
农业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分别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粟-黍旱作农业,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西亚的小麦农业、东亚的稻作和粟-黍农业逐步传播到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促进了早期农业全球化。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和众多贸易路线的出现加快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融合,加速了农业全球化进程。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定居,导致人群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农业起源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6.
胡远鹏 《化石》2002,(3):32-33
一从考古成果来看 ,澳大利亚土著不是来自南北美洲 ,而是来自北边的中国和亚洲。在研究美洲印第安人由中国和亚洲向美洲迁徙的过程中 ,很多学者主张美洲印第安人是从白令海峡移民美洲的 ,但是 ,也有部分学者主张亚洲蒙古人种是分南北两路到达美洲的。北路即前面说的经白令海峡 ,南路经太平洋东南部诸岛或由澳大利亚经南极洲再转向南美地区。葡萄牙人类学家罗思杰斯·柯莱阿提出 ,在亚洲的更南面可能也存在过一条通往美洲的“陆桥”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南极地带诸岛及南极大陆—火地岛—美洲大陆。法国人类学家波利·利维通过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7.
《遗传》2015,(6)
<正>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一个预算2.15亿美元的"精准医学计划",希望以此"引领一个医学时代"。新闻一经发布,"精准医学"立刻成为了媒体和百姓嘴边的热词,受此影响国内亦有不少人士纷纷为美国总统的这一计划点"赞"。有人用"医学革命""来形容它,有人用"开创性"来抬高它,还有一个传闻,受奥巴马"精准医学计划"的影  相似文献   

18.
黄秀燕 《化石》2013,(4):76-80
远处三川五岳逶迤,近处层层树丛皆绿,好一派山野风光!瞧那陡峭的岩崖、簇生的野草、苍翠的林木,紧紧地包围着僻静的小小村落——灶头村;溪水无声无息地流淌,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飘忽的云雾,使莫测的奇和洞口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金牛山人遗址下部地层的热释光断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牛山A点剖面分为8层,曾发现有大量化石.1984年在Ⅶ层底部见到人骨化石,定名为“金牛山人’.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Ⅵ层下部为18.84±1.51万年;Ⅶ层上部为19.70±0.70万年;Ⅶ层下部为19.46±0.34万年;Ⅷ层上部为38.87±5.07万年.地层年代数据与剖面层序一致,与同层中更新世晚期动物化石时代吻合.可以认为,Ⅵ至Ⅶ层堆积连续而迅速,Ⅶ至Ⅷ层堆积有明显间断.20万年前,该处曾是一个长时间稳定的洞穴环境.这与“金牛山人”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相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