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同饲养条件下小鼠Mus musculus的焦虑行为特征及神经活动特征.方法 对21日龄的雄性CD-1小鼠进行社会隔离(SI)或社会群居(SG)饲养处理2周后,采用经典的焦虑行为范式(高架十字迷宫)进行测试,并同步采集内侧前额叶(mPFC)、内侧杏仁核(MeA)、腹内侧下丘脑(VMH)等脑区的局部场电位(LF...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焦虑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内单胺递质的含量变化及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趋势,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焦虑模型组、抑郁模型组、焦虑性抑郁模型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皮质酮注射的方法建立焦虑性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1 d,造模结束后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HPLC-ECD法检测大鼠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的单胺递质5-HT、NE、DA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各脑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NT-3的含量。结果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在进入开臂的时间、次数、旷场中自主活动次数均与焦虑组相当,与对照组及抑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在强迫游泳中的不动时间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及焦虑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5-HT、杏仁核及前额叶皮质区的5-HT和NE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此外,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各脑区BDNF、NT-3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同时与焦虑组比较,BDNF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具有显著的焦虑及抑郁样行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区域的单胺递质含量降低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NT-3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对大鼠内侧额叶皮质(medical prefrontal cortex,mPFC)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γ-氨基丁酸受体a1(GABAARa1)水平的改变及电针对其影响,为电针防治PT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法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模型组、电针组。采用连续单一刺激构建PTS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第二天,给予电针"足三里"穴和"百会"穴,频率为2Hz,时间30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21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PFC的BDNF和GABAARa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PFC中BDNF免疫反应性较明显减弱,GABAARa1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电针组大鼠mPFC中BDNF免疫反应性较模型组明显增强,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而GABAARa1免疫反应性较模型组显著减弱,并弱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PTSD对内侧额叶皮质BDNF的下调和GABAARa1的上调,调节神经元活性,恢复相关神经环路的功能,促进PTSD条件性恐惧的消除。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活动依赖的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知海马和杏仁核BDNF分别参与场景恐惧记忆和声音恐惧记忆的形成。本文旨在研究BDNF在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记忆功能中的作用。用实时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观察ACC中BDNF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大鼠经过恐惧条件化(fear conditioning)训练后,ACC内BDNF的m RNA和蛋白质含量发生一过性升高;BDNF表达升高只发生在声音-电击配对训练的情况下,单独给予声音或单独给予足部电击并不引起BDNF的表达升高。在ACC局部注射BDNF抗体后,大鼠的场景恐惧记忆和声音恐惧记忆的形成均受到损害。以上结果提示,ACC中的BDNF在恐惧记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Synaptotagmin 1基因敲除(Syt1+/-)对小鼠情绪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8周龄雄性Syt1+/-小鼠及同窝野生型(WT)小鼠各5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小鼠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伏隔核、纹状体和腹侧被盖区等6个脑区中Syt1的表达;选用8周龄雄性Syt1+/-小鼠9只,以及WT小鼠10只为对照,通过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比较成年Syt1+/-小鼠和WT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另选用8周龄雄性Syt1+/-小鼠及WT小鼠各5只,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海马和杏仁核的谷氨酸含量。结果: 与WT小鼠相比,Syt1+/-小鼠在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伏隔核、纹状体和腹侧被盖区Syt1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1);Syt1+/-小鼠在旷场中总移动距离显著减少(P<0.01),并更偏爱在外周区域活动(P<0.01),对中心区域的探索欲望显著下降(P<0.01);Syt1+/-小鼠更偏好待在封闭安全环境中(P<0.01),开臂探索次数(P<0.05)和在其中运动的时间显著减少(P<0.01);Syt1+/-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同时,Syt1+/-小鼠杏仁核中谷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Syt1基因敲除可以引起小鼠显著的焦虑样行为,推测与杏仁核中谷氨酸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方法成年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按复合刺激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4周后对两组大鼠行高架十字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检测结束后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进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特点。结果正常组大脑皮层和海马各区细胞形态规则、分布均匀,核仁及边界清晰,胞质尼氏体丰富,无明显神经元变性坏死;模型组大脑皮层细胞形态较规则、分布均匀,无明显病理改变;海马CA1、CA3区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量减少,有较多空泡样细胞病变,CA3区更为明显;CA2区细胞排列较规则,分布较均匀;齿状回可见部分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尼氏体数量减少。结论PTSD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为探讨PTSD患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香柠檬精油对自闭症大鼠焦虑行为与认知能力的作用,本实验采用SD大鼠制备自闭症动物模型,GC-MS分析香柠檬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对造模成功的大鼠嗅吸精油治疗,通过行为学实验和脑内神经递质变化来研究精油功效。研究发现中浓度香柠檬精油显著增加模型鼠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总路程与中央区域探索时间,以及高架十字迷宫中探索开臂的次数百分比,在三箱社交实验和第二次Morris水迷宫中,嗅吸香柠檬精油的子代模型鼠社交与学习记忆能力有改善趋势,但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嗅吸中浓度香柠檬精油显著降低海马区与前额叶皮层中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提高海马区多巴胺相对代谢率和前额叶皮层中5-羟色胺相对代谢率。嗅吸香柠檬精油可以减少模型鼠的焦虑行为,其作用可能与调节大鼠海马区与前额叶皮层中的5-羟色胺以及多巴胺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明确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对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用动物跑台建立小鼠HIIT运动模型,用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制备抑郁模型,用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的抑郁相关行为。结果显示,HIIT运动可改善CUMS模型小鼠的抑郁相关行为。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CUMS模型小鼠海马、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杏仁核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含量增加,而HIIT运动能够有效逆转CUMS模型小鼠的这些变化。以上结果提示,HIIT运动能够产生抗抑郁作用,这为临床治疗抑郁疾病带来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建立长期增加或减少年轻小鼠切牙的咀嚼刺激模型.通过形态学的观察,研究小鼠下颌骨和咬肌的变化以及大脑皮层和海马的厚度改变;通过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新异物体识别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认知能力和焦虑情绪的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小鼠皮层、海马中4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的变化,以探讨小鼠焦虑情绪改变的机理;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与认知紧密相关的4种基因(BDNF、Synapsin I、NR2B和CREB)的mRNA表达,以研究小鼠认知能力改变的机理.形态学结果显示:各组小鼠下颌骨和咬肌纤维的形态没有影响,各组小鼠皮层和海马的厚度也没有差异.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咀嚼增加组小鼠焦虑倾向低于对照组和咀嚼减少组,各组小鼠短期记忆能力没有统计学差异,咀嚼增加组小鼠空间认知能力优于咀嚼减少组.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咀嚼减少组小鼠与咀嚼增加组和对照组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在皮层中明显升高(P<0.05).mRNA检测结果显示,咀嚼减少组小鼠4种与认知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咀嚼增加组相比都明显下调(P<0.05).上述结果提示,切牙咀嚼刺激的长期增加可以提高小鼠的自主运动能力,降低焦虑程度,提高空间认知能力,上调海马中认知相关基因的表达.切牙咀嚼刺激的长期减少,会降低小鼠的自主运动能力,下调认知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加大脑皮层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小鼠背侧海马(dorsal hippocampus, dHPC)及腹侧海马(ventral hippocampus, vHPC)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探讨海马神经元的可塑性与PTSD后记忆之间的关系。随机将C57Thy1-YFP/GAD67-GFP品系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PTSD组,通过对小鼠施加不可逃避足底电击(foot shock, FS)建立PTSD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探查小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变化,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下检测dHPC和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FS可显著降低小鼠平均移动速度、提高僵立次数和僵立百分比;PTSD可显著延长定位逃避训练中的定位逃避期,缩短定位探查训练中在原象限内游泳停留时间,延长在对侧象限内游泳停留时间;FS同时提高dHPC谷氨酸能神经元和vHPC GABA能神经元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降低dHPC GABA能神经元和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能障、绝对不应期和动作电位间距。以上结果表明:PT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PTSD)焦虑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对海马去乙酰化酶Sirt1及单胺氧化酶MAO-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PTSD),电针刺激组(EA),电针预处理+模型(EA+PTSD),每组8只。电针刺激组(EA)和电针预处理+模型(EA+PTSD)组大鼠每天给予百会穴电针刺激(2/15 Hz,1 m A)30 min,连续刺激7 d。然后对模型组(PTSD)组和电针预处理+模型(EA+PTSD)组大鼠进行ESPS造模处理。造模结束14天后,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测试其焦虑样行为,随后处死大鼠,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海马Sirt1和MAO-A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1)PTSD大鼠具有明显的焦虑样行为,包括旷场中心的探索减少(44.94±13.66,16.86±7.12,P0.05)和高架十字开臂运动时间减少(55.90±26.39,23.36±12.23,P0.01),PTSD组大鼠海马Sirt1和MAO-A的m RNA表达增加(1.00±0.07,1.90±0.05;1.01±0.10,1.54±0.15,P0.01)。(2)电针预处理可以缓解PTSD大鼠的焦虑样行为,PTSD与EA+PTSD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16.86±7.12,36.24±13.28,P0.05;23.36±12.23,50.14±20.77,P0.05)。(3)电针预处理可以抑制PTSD大鼠海马的Sirt1和MAO-A m RNA表达,PTSD与EA+PTSD组之间的Sirt1和MAO-A的m RNA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1.90±0.05,1.30±0.08,P0.05;1.54±0.15,1.23±0.15,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以调节PTSD大鼠海马的Sirt1和MAO-A的m RNA水平,缓解PTSD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改善痴呆老龄鼠记忆障碍的机制。方法利用Morris迷宫试验观察脑内微量注射BDNF对痴呆小鼠自发活动和记忆巩固过程的影响,应用透射电镜和形态计量学分析痴呆老龄鼠海马GrayⅠ型突触的突出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BDNF使痴呆小鼠在新异环境中的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明显增多;并显著延长电击后24 h的步入潜伏期(STL);BDNF使痴呆老龄鼠海马CA1区GrayⅠ型突触的体积密度、面积密度、比表面和面数密度较治疗前增大,突触平均面积增大;突出界面曲率、突出间隙宽度、突出后致密物质均较治疗前增大,而较正常对照组减小。结论突触结构的变化和突出数量的减少是痴呆发病的病理机制之一;BDNF能够促进突触重建,改善痴呆老龄鼠的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小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小胶质细胞新亚型(disease-associated microglia,DAM)标志性分子表达的变化。60只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和T1DM组,每组30只。T1DM组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T1DM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第8周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数量及激活情况,通过RT-FQ-PCR法检测多个DAM标志性分子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T1DM组小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体重显著降低,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T1DM组小鼠前额叶皮层Iba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且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5),胞体增大,呈现激活状态。同时,T1DM组小鼠前额叶皮层多个DAM标志性分子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T1DM小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且向DAM型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抑郁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电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n=10):对照组(C组)、PTSD组、CUS组、PTSD+CUS组(P+C组)。在1、7、14、21天测量大鼠体重,并行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实验,在7、14、21天做条件性恐惧实验。结果:与C组相比,CUS组和P+C组体重增加缓慢,PTSD组体重正常。CUS组于第21天出现糖水消耗比例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C组于第14天即出现上述抑郁表现。条件性恐惧实验中,PTSD组与PTSD+CUS组僵直时间显著增加,CUS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更易产生抑郁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以方测证”探讨干眼肝经郁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3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栀组,每组10只。空白组无任何措施,其余各组小鼠均以干燥箱中持续28 d苯扎氯氨溶液滴眼联合慢性疼痛刺激(夹尾)建立干眼肝经郁热证模型。造模完成后,丹栀组小鼠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方按12.48 g/(kg·d)进行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按1 mL/100 (g·d)灌入去离子水,持续14 d。观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肛温、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高架十字迷宫、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enzyme-linkedimmunoassay, ELISA)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小鼠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呈高度紧张、焦虑状态、体重增加量减少和体温升高(P<0.01),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升高(P<0.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OE%和OT%值降低(P<0.01),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成瘾药物戒断诱发负性情绪并伴有脑内应激系统的激活,是导致负性强化并使成瘾个体持续觅药和复吸的重要因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CRH)是应激系统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递质,在介导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的重要核团——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 Ce A)中广泛分布。然而在Ce A中这类表达CRH的神经元在成瘾药物戒断引发的负性情绪中作用还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CRH-Cre转基因小鼠,通过依赖Cre-Lox P系统的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或抑制小鼠Ce A中的CRH神经元,结合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 CPA)、高架十字迷宫、自主活动能力测试等行为学实验,探究Ce A中CRH神经元对小鼠吗啡戒断产生的厌恶、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Ce A中CRH神经元可抑制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CPA形成,并降低小鼠焦虑水平。直接激活Ce A中CRH神经元可使未经历吗啡暴露的小鼠产生CPA和焦虑。吗啡自然戒断和CRH神经元的活性改变对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Ce A中CRH神经元参与调控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负性情绪。本研究为药物成瘾与复吸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成瘾药物戒断诱发负性情绪并伴有脑内应激系统的激活,是导致负性强化并使成瘾个体持续觅药和复吸的重要因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CRH)是应激系统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递质,在介导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的重要核团--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 Ce A)中广泛分布。然而在Ce A中这类表达CRH的神经元在成瘾药物戒断引发的负性情绪中作用还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CRH-Cre转基因小鼠,通过依赖Cre-Lox P系统的化学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或抑制小鼠Ce A中的CRH神经元,结合条件性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 CPA)、高架十字迷宫、自主活动能力测试等行为学实验,探究Ce A中CRH神经元对小鼠吗啡戒断产生的厌恶、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抑制Ce A中CRH神经元可抑制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CPA形成,并降低小鼠焦虑水平。直接激活Ce A中CRH神经元可使未经历吗啡暴露的小鼠产生CPA和焦虑。吗啡自然戒断和CRH神经元的活性改变对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Ce A中CRH神经元参与调控小鼠吗啡戒断诱导的负性情绪。本研究为药物成瘾与复吸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间歇低氧对幼鼠部分脑区p38MAPK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幼鼠(3-4周龄)50只,随机分为5组(n=10):间歇低氧2周组(2IH组)、间歇低氧4周组(4IH组)、间歇低氧4周后恢复组(4F组)、对照2周组(2C组)和对照4周组(4C组)。建立慢性间歇低氧幼鼠模型,以RT-PCR法和Westemblot法分别测幼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p38MAPKmRNA和磷酸化p38MAPK(p-p38)蛋白的表达。结果:21H、4IH和4F组幼鼠海马、前额叶皮层的p38MAPK mRNA及p-p38蛋白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均〈0.05)。结论:慢性间歇低氧可激活幼鼠部分脑区D38MAPK。  相似文献   

19.
睡眠在认知功能和情绪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睡眠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慢性睡眠剥夺对于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对8月龄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AD模型(3xTg-AD)小鼠和野生型(wild type, WT)小鼠(每组8只)进行连续21天、每天20 h的睡眠剥夺。睡眠剥夺结束后,采用旷场、高架十字迷宫、糖水偏好、物体识别、Y迷宫和条件恐惧记忆实验等多种行为学手段观察慢性睡眠剥夺对3xTg-AD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以及多种认知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 Aβ)斑块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结果显示:(1)慢性睡眠剥夺未影响3xTg-AD小鼠的焦虑(P=0.539)和抑郁样行为(P=0.874);(2)慢性睡眠剥夺加重了3xTg-AD小鼠的识别记忆(P 0.001)、工作记忆(P=0.002)和条件恐惧记忆能力(P=0.039)损伤;(3)慢性睡眠剥夺增加了3xTg-AD小鼠海马区Aβ斑块的沉积(P 0.001)和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P 0.001),但并未导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出现。以上结果表明,慢性睡眠剥夺加重了3xTg-AD小鼠的识别记忆、工作记忆和条件恐惧记忆能力损伤,且其损伤作用与3xTg-AD小鼠海马区Aβ斑块沉积增加和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伴随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常见精神类疾病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焦虑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概述了焦虑症发病机制与NMDA受体不同亚型的关系。NMDA受体主要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NR1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在NR2D亚基敲除小鼠中,NR1和NR2D的相互影响可能参与了焦虑样行为。NR2A与NR2B是NMDA受体的两个重要亚基,NR2B的高选择性拮抗剂艾芬地尔在小鼠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发挥了抗焦虑功效。将小鼠全脑的NR2C基因用NR2B替代之后,1月龄变异小鼠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显示有明显的非条件性焦虑行为,表明NR2B和NR2C均可能参与焦虑的发生。因此,深入阐明调控NMDA受体亚基组成的确切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探索焦虑症潜在治疗靶点的发现,并针对性地开展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