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海蟑螂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蟑螂Ligia俗称海蛆或海岸水虱,是甲壳动物陆生等足类潮虫亚目中个体最大,最原始的类群。其种类不多,全世界仅有几十种。栖息于潮间带高潮线的岩石缝隙间,有时偶尔也出现在中潮带作急速的觅食活动,喜食藻类。其数量甚多,为潮间带生态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可以作为沿海环境污染的指示动物。由于它们在沿海藻类养殖场常以紫菜、海带为食,是海产养殖业敌害之一。此外,我国南方沿海渔民常用此类动物治疗跌打损伤和小儿疳积等症,现已列入药用动物中。 1973—1981年,作者在进行我国沿海无脊  相似文献   

2.
底质环境对浙江衢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5年12月对岱山衢山岛的岩礁、泥滩和泥沙滩三种不同底质环境的潮间带生物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底质环境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质类型潮间带分布的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不同,岩礁分布23种、泥滩分布17种、泥沙滩分布15种。不同底质的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呈显著差异,且均为岩礁断面>泥滩断面>泥沙滩断面。不同底质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也不相同,其中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种类丰度的变化为泥滩断面>泥沙滩断面>岩礁断面,而Simpson优势度则表现为泥滩断面<泥沙滩断面<岩礁断面。对三种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动物分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底质环境决定着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的分布特征,从而揭示了潮间带底质环境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平角涡虫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角涡虫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多肠目海产种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潮间带,对于扁形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大多以涡虫纲自由生活种类为材料,其中三肠目种类在自然条件下以无性生殖为主,有性生殖较少出现而且早期发育多在卵袋中完成,不利于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多肠目...  相似文献   

4.
潮间带动物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采集这类动物必须采用特别的方法。本文仅介绍八种大形管栖动物,其产地以胶州湾的青岛湾——汇泉湾区,沙岭庄——沧口区,薛家岛——辛岛区三个具有不同性质的区域为主。先按每种管栖动物从高潮线至低潮线分别介绍其活动情况。然后再介绍这些管栖动物的特殊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的冬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眠是动物界,特别是变温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对寒冷等不利环境的适应现象。但在恒温的哺乳动物中有一些种类也进行冬眠,并且,冬眠时其体温下降,不再维持常温。为与变温动物和一般的恒温动物相区别,特称这类动物为异温动物(heterothermic animal)。本文介绍哺乳动物的冬眠及现在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多毛类动物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漳江口4种植物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群落的差异性,2010年对漳江口潮间带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和互花米草4种植物生境的多毛类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定量取样.共获得15种多毛类动物,4个季度在4种植物生境中均出现三角洲双须虫、溪沙蚕、拟突齿沙蚕、凿贝才女虫、小头虫和加州中蚓虫.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但4种植物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差异,且互花米草生境与3种红树林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优势种不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除了多毛类物种数与泥温显著相关外,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泥温、盐度、总有机碳、总氮无显著相关关系,其原因是漳江口4种植物生境多毛类动物常见种小头虫、加州中蚓虫和溪沙蚕均是广温、广盐及耐高有机质含量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鹿类动物是现代占优势的两大陆生反刍食草兽类之一,种类多、分布广,栖息于森林、灌丛、沼泽以及北极冻原等各种生境。在长期适应环境变迁的过程中,鹿类动物特殊的被毛形态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鹿类动物被毛形态学在动物的分类、物种鉴定以及保温保护功能形态学等主要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冬季被毛形态特征的显微观察予以分析。最后探讨了今后鹿类动物被毛形态学在系统进化与分类、趋同进化、被毛传热性能以及仿生学等方面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依据柘林湾-南澳岛潮间带2011年8月、2012年2月、2013年2月和8月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门112种,主要由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3大类组成;总种类数夏季冬季;夏季2次调查的类群种类数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冬季2次调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冬夏两季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冬季→夏季的种类更替率较高,该段时间内群落的变动相对较大,稳定性相对较低;4次调查出现优势种共有23种,优势种组成最多的为软体动物;柘林湾-南澳岛附近海域潮间带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由底质类型决定,同时,人类活动对海域的生物生态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4 动物解剖、分类学和生态学 1导论 双壳类是一类重要的软体动物,它是软体动物中数量仅次于腹足纲的种类。这类动物也称作为斧足类(Pelecypoda)和瓣腮类(Lamellibranchia)。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浙江大、小长涂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标本34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21种,节肢动物10种,脊索动物2种,腔肠动物1种。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842.68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186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大、小长涂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0.900—1.861、0.433—2.053和0.531—0.956,平均值分别为1.405±0.414、1.208±0.663和0.678±0.191。估算得出,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值为108.98 g·m–2。  相似文献   

11.
1997.4~1998.6在德阳市九顶山区对两栖爬行类运行进行了调查,基本查清了该区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种类,分布及栖息环境,并对加强该区两栖爬行类动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该区有两栖类动物18种,隶2日6科10属,爬行类动物18种,隶1日7科15属。  相似文献   

12.
田螺是一种生活于淡水內常見的軟体动物,它分布很广,在世界各地除南美洲未被发現以外,皆有它的踪跡。它生活在湖泊、河流、沟渠及水田等地区,因为它在水田內很容易找到,因此称它为田螺。田螺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属于软体动物門(Phylum Mollusea),腹足綱(Class Gastropoda),前鰓亚網(Subclass Prosobranchia),中腹足目(Order Mesogastropoda),原紐舌族(Strips Architaenioglossa),田螺科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变动状况,于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潮间带布设9条断面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为23种,甲壳动物12种,其他类群4种;年平均丰度78.64 ind·m-2,年平均生物量13.01 g (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8.57 g (AFDM)·m~(-2)·a~(-1)和0.66;与20世纪80年代江苏滩涂调查和"908"专项调查相比,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未发生变化,均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种类数量有所下降;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中潮区与高、低潮区间差异显著(P 0.05),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14.
地球上有许多具有建筑才能的动物.蜜蜂、喜鹊、纺织鸟、?蝴等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动物建筑师.在提及动物建筑师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螺类动物,它们盖房的本事可不小呢.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  相似文献   

15.
渔山岛岩石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研究渔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该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取样,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丰度,并分析了多样性状况.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0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  相似文献   

16.
动物学者和古生物学者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一向极为重视。第一,因为三叶虫是地质史上发生最早的高等无脊椎动物,它的个体发育对于其它高等无脊椎动物,特别是甲壳类的发生和演化有重大关系。第二,是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对于三叶虫的自然分类和系统演化都能提供极为宝贵的资料。近十几年来各国研究三叶虫的学者对于个体发育极为注意。中国是产三叶虫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但其地理分布极为广泛,整个古生代海相地层中也都有这类动物的出现,尤其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实属罕见。同时中国三叶虫动物羣并兼有世界各地几个重要类型,因此三叶虫幼虫在中国的发现,应该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尖尾类线虫(Oxyurata Skrjabin,1923)种类很多,我国很多生物学工作者曾进行过研究(徐锡藩1933,李希杰1933,顾瑞岩1939,伍献文、龚建章1944—1945,徐(山乃)南1957,尹文真1966)。我们于1963年开始在福建各地采集各种脊椎动物检查,从6种哺乳类、7种鸟类、6种爬虫类和5种两栖类动物的肠中,检得这一类的线虫有30种,分隶于8科16属。其中6种是我国人畜常见的寄生虫,11种是我国过去已报告的种类,6种是我国新纪录,7种是新种。兹将新种和新纪录(包括1宿主新纪录)记述如后。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8.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我们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在位于台湾海峡北端的海坛海峡设置6条断面,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1998),进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28种,其中多毛类77种、软体动物75种、甲壳动物52种、棘皮动物7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2种.年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2.14 g/m2,年平均密度为571.5 ind./m2 .在数量组成中,软体动物占优势(314.2 ind./m2, 5.38 g/m2),其次是多毛类(20 4.7 ind./m2, 3.35 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3.419,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3.271, Pielou均匀度指数0.780, 群落特征表明海坛海峡潮间带生态环境属正常状况.年平均去灰干重2.19 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3.72 g(AFDW)/ (m2·a),年平均P/B值为1.74 a-1,表明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中,个体小、生命周期短、繁殖力高、栖息密度大的种类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大[动物学报 54(3):428-435,2008].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盛和林教授等著的《中国鹿类动物》已于1992年四季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兽类学科技工作者又一大的成果。中国是鹿类的进化中心之一,全国产鹿科动物20种,占全世界鹿类动物的41%余。由于鹿类动物在药用、食用、皮毛和装饰上的经济价值,以及学术上的重要意义,近30多年来  相似文献   

20.
温州湾灵昆岛东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间带是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由于处于海陆过渡地带,海陆环境因子的交替作用,物质交换过程复杂多变,因此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国外的研究开展较为深入,如大型底栖动物在空白栖息地上定植过程及机制的研究,指出幼体成活率对定植存在决定性影响,探讨物种运动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在小尺度上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