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了崇州市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和邛崃市天台山的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区系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植被恢复5~40a期间,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增加趋势,以恢复到40a植被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较高,分别为1.06×10^6CFUg^-1干土、9.81×10^5CFUg^-1干土和6.8×10^4CFUg^-1干土;真菌以100a次生林较高,为9.01×10^4CFUg^-1干土;植被恢复中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9.06%~93.78%;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占4.61%~11.24%和0.52%~15.38%;(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大体上以夏季高,春、秋季较低;放线菌数量为春、秋季较夏季高;(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区系和优势种群组成不同,经鉴定有细菌10个属、真菌7个属、放线菌9个属,细菌以无色细菌属(Achromobater)、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出现的几率较高;真菌主要是半知菌类和接合菌类,以木霉属(Trichoderma)、腐霉属(Pythium)、青霉属(Penicillium)和犁头霉属(Absidia)分布较为普遍;放线菌9个类群中8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仅有1个类群属于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以白孢类群(Albosporus)、金色类群(Aureus)和灰红紫类群(Griseorubroviolaceus)出现几率为较高;(4)细菌属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恢复初期、30a生次生林和较原始植被为较高。在植被恢复5~50a期间,真菌和放线菌属的多样性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到50a达到最高;50a以后,呈下降趋势,表明植被恢复的30~50a土壤环境更适合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应用稀释平板法对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坡地土壤0~5cm和5~2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不同植被下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体比较丰富,数量差异较大,柠条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苜蓿地中的最少.同一植被下各类菌群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2)放线菌和真菌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细菌的不明显.(3)天然荒坡的微生物数量高于人工草地的,人工灌木林微生物数量高于人工乔木林的,人工乔草复生果树林的微生物数量高于人工纯生乔木林、纯生草地和纯生果树林的.  相似文献   

3.
巴音布鲁克高寒人工草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音布鲁克建植期为4、8、15和20年的4种人工草地为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对0~20cm、20~40cm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数量以建植期4年的草地土壤最多,20年最少,8年、15年人工草地分别是天然草地的1.19和0.58倍;真菌数量为4年人工草地>20年人工草地>15年人工草地>8年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放线菌数量以天然草地最多,8年人工草地次之,20年、4年、15年人工草地依次降低;细菌、真菌以及放线菌数量均在8月达到最大值,9月最小;细菌与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微生物总数与植被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pH值对放线菌的影响最大;影响微生物类群总数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植被盖度和建植年限。  相似文献   

4.
黄瓜连作土壤酚酸类物质积累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苯甲酸)明显积累,连作5~9年的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连作1~3年的土壤.伴随外源酚酸类物质处理浓度的增加,黄瓜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以及N生理群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80 μg·g-1处理浓度下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多,处理浓度在120μg·g-1以下土壤真菌数量(包括尖孢镰刀菌、疫霉)急剧增长;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也同样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其峰值对应的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杨琴  李良 《生态学杂志》2013,24(9):2539-2544
以种植2、4、6、11、13、16、19年的蔬菜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露地菜田为对照,测定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种植11年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4.8%、63.7%和55.4%,差异达显著水平;而真菌数量持续上升,种植19年约为对照的2.2倍.微生物生理类群中,纤维素分解菌、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细菌相似, 种植11年分别为对照的1.5、1.6、1.9、1.4和1.1倍;而氨化细菌数量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种植13年时达到最小值,为对照的56.0%.土壤中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稳定.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与各土壤酶均呈显著正相关;而真菌数量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均呈负相关,其中与过氧化氢酶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放线菌制剂对人参生长及根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兴安岭地区人参为研究对象,探索放线菌制剂对人参的促生效应及对人参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放线菌制剂Streptomyces pactum(Act12)处理后,人参药用部分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叶片诱导酶活性提高,根系活力增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和比例显著增加,真菌的数量和比例减少.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变:优势菌荧光假单胞菌、韩国假单胞菌和氧化微杆菌在根区、根表土壤中的数量大幅提高;病原真菌烟色织孢霉在根区土壤中减少,在根表土壤中消失.表明施用放线菌制剂Act12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提高人参植株的抗性和根系活力,增加产量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1年在江西省泰和县严重退化的丘陵红壤区建立的长期森林恢复实验基地,以自然恢复的荒草地为对照,分析了湿地松纯林、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造林19年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枫香纯林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15.16±3.53和16.42±0.49 g·kg-1)显著高于荒草地(9.30±1.13g·kg-1);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荒草地(0.30±0.02 g·kg-1)>湿地松-枫香混交林(0.22±0.04g·kg-1)>枫香纯林(0.14±0.01 g·kg-1);土壤有效磷含量为枫香纯林(1.66±0.02mg·kg-1)、湿地松-枫香混交林(2.47 ±0.27 mg·kg-1)和湿地松纯林(1.15±0.71 mg·kg-1)显著高于荒草地(0.01±0.00 mg·kg-1);土壤的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及百分比、土壤无机解磷菌和有机解磷菌数量均为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显著高于湿地松纯林和荒草地;真菌数量及百分比、放线菌百分比为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显著低于荒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细菌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真菌和放线菌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与有机解磷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无机解磷菌数量不相关.枫香纯林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可以作为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的推荐模式.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蚕豆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关系.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微平板分析法研究了4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56.25 kg·hm-2)、N2(112.5 kg·hm-2)和N3(168.75 kg·hm-2)对蚕豆枯萎病危害和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N1、N2、N3)处理显著降低了蚕豆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和根际镰刀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了蚕豆根际的细菌、放线菌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真菌.其中N2处理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镰刀菌数量最低,而细菌、放线菌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真菌最高.与N0处理相比,N1、N2、N3处理均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但对6类碳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施氮水平下根际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利用程度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施氮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施氮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敏感碳源.施氮抑制了根际微生物对部分糖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而提高了对氨基酸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这可能是施氮减轻蚕豆枯萎病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适量施氮能增加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改变微生物代谢功能,降低病原菌数量,是抑制蚕豆枯萎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花椒叶浸提液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用花椒叶浸提液浇灌盆栽花椒幼苗,研究浸提液对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花椒叶浸提液使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根际土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呈降-升-降-升的趋势.20、60和80 g·L-1浓度的叶浸提液使非根际土中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21.59%、107.55%和8.62%,而40 g·L-1浓度的叶浸提液则使非根际土中细菌数量显著降低22.56%.叶浸提液使根际土蛋白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非根际土相应的酶活性,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显著升高.土壤的蛋白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只与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3种酶活性及真菌呈显著相关,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以及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蚯蚓和秸秆对铜污染土壤微生物类群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设置4个Cu浓度水平:0、100、200和400 mg·kg-1 Cu2+,每个Cu浓度水平设置4个处理:对照(CK)、表施秸秆(M)、接种蚯蚓(E)、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ME),研究了在Cu污染土壤中加入蚯蚓和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污染、秸秆和蚯蚓均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 Cu污染对细菌、放线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真菌没有影响;秸秆显著提高了真菌数量;蚯蚓使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而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Cu污染浓度>200 mg·kg-1处理对微生物量碳具有抑制作用;加入秸秆或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且同时加蚯蚓和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最显著.加入蚯蚓和秸秆后,土壤呼吸值显著增高.Cu<200 mg·kg-1时,蚯蚓处理土壤呼吸值最大,平均比对照高3.06~5.58倍;Cu≥200mg·kg-1时,蚯蚓、秸秆同时加入处理土壤呼吸值最高.4个处理土壤代谢商大小顺序为:ME>E>M>CK.蚯蚓和秸秆处理对土壤NH4+-N没有影响,而对土壤NO3--N影响各异.接种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加入秸秆,可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处理NO3--N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Cu(DTPA-Cu)与土壤放线菌、细菌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呼吸、土壤NO3--N、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引入秸秆和蚯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Cu污染对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类群,微生物在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发挥着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降解的功能。文中以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某废弃油井周围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首先对各组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然后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了供试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未被污染的对照土壤,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减少,并且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再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对土壤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变化进行16S rRNA基因分析。在所有供试的4个土壤样品中,共鉴定出不少于23 982个有效读取序列和6 123种微生物,相比于未被污染的对照土壤,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的种类更加丰富,主要优势门类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和变形菌门。但不同土壤样品中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有所差异,石油污染的土壤中,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数量最多,未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对茄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和嫁接对重要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茄子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呈下降趋势,真菌数量呈增加趋势;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是影响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蛋白酶是影响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嫁接能提高土壤酶活性,缓解连作土壤带来的胁迫。  相似文献   

13.
日光温室连作黄瓜根区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0,自引:9,他引:81  
以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连作年限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及酶活性的变化,并运用通径分析方法阐明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明显的温室连作将就;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均呈倒“马鞍”形变化,真菌数量则呈线性增长、微生物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其中氨化细菌和尖孢镰刀菌分别为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优势细菌和真菌生理群;多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也呈现倒“马鞍”形,通径分析表明,佩量元素(Cu、Mn、Fe)、有机质、速效N、容重为温室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阿特拉津及降解菌株BTAH1的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周期内阿特拉津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较明显的刺激作用,与空白土壤(未施用阿特拉津和降解菌)相比,对照土壤(施用50mg·kg-1土阿特拉津)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且土壤中的阿特拉津浓度对土壤NH4+-N和NO3--N浓度的影响显著.降解菌BTAH1可在1周内降解土壤中98%以上的阿特拉津,从而使土壤呼吸强度有所下降,土壤中NH4+-N和NO3--N的浓度基本与空白土壤持平,对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影响不显著;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也基本与空白持平,细菌数量较高.对土壤细菌的16SrDNA文库的ARDRA分析发现,阿特拉津及其降解菌的使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阿特拉津的使用会降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而降解菌的使用会恢复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下滴灌制度下黄瓜根际微生物活性及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生物培养、BIOLOG碳素利用法和土壤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分析了日光温室不同地下灌溉制度下黄瓜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基础呼吸、代谢熵、AWCD值、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0.8Ep(Ep为20 cm标准蒸发皿蒸发量)灌溉水平下,I2处理(灌水周期8 d)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基础呼吸、代谢熵、AWCD值、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显著高于I1处理(灌水周期4 d).0.8Ep处理下,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数量及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灌水量处理(0.6Ep和1.0Ep);I2处理的细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I1处理,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I1处理差异不显著,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I1处理.I 20.8Ep处理使黄瓜根际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升高,微生物区系得以改善,土壤酶活性提高,促进黄瓜生长.  相似文献   

16.
青海三江源地区风沙土养分及微生物区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青海三江源地区风沙土的养分状况及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从流动、半固定风沙土到固定风沙土的演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固定风沙土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流动和半固定风沙土的5.9和3.8倍;土壤氮素和磷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基本一致,均呈递增趋势;土壤钾素含量和土壤pH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植被发育、流沙固定及土壤养分状况改善,风沙土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区系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固定和半固定风沙土中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流动风沙土,其细菌数量分别约为流动风沙土的4.0和2.8倍,真菌数量分别约为19.6和6.3倍,放线菌数量分别约为12.4和2.6倍;真菌种类数明显增加,放线菌区系组成也变得复杂.即随着风沙土由流动变为固定,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微生物组成趋于多样化.风沙土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之间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连作对芝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菊玲  刘光荣  黄劲松 《生态学报》2012,32(9):2936-2942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处理芝麻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芽孢杆菌、尖孢镰刀菌(FO)和青枯劳尔氏菌(RS)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芝麻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下降,而真菌的数量则呈上升趋势。新种芝麻地根际土壤芽孢杆菌数量显著高于连作2a处理和连作5a处理,而连作2a处理又显著高于连作5a处理;连作5a芝麻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高于新种地、轮作1a和连作2a等3个处理;轮作1a、连作2a及连作5a等3个处理青枯劳尔氏菌数量显著高于新种地处理。说明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环境恶化,引起根际微生物区系结构发生定向改变。连作2a与轮作1a相比,各菌群(类群)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分解者亚系统水平,研究了高黎贡山海拔1000~3100m的不同植被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下的12份土壤样品,进行了微生物数量、真菌多样性及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得出: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真菌多样性随海拔不同而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海拔2000m左右,其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最高,随海拔升高或降低均呈下降趋势,在山底降到较低水平。土壤微生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与生态因子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与气温、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最大,除细菌数量与气温、真菌数量与有机质外,都达到了显著的水平;与有效氮、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次之;而与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相关性较差。说明影响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气温、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现有土壤磷和钾含量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荒漠为对照,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9种人工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及4种酶活性(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和碱性磷酸酶)的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林地三大菌数量级均表现为细菌(106)>放线菌(105)>真菌(103);在0~40 cm垂直剖面内,细菌数在柠条、沙枣和沙棘林地中较多,两白杨林地中放线菌数量最多,真菌数在花棒和柠条林地中较多,微生物总数整体表现为灌木林地多于乔木林地;随土层加深各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均呈明显减少趋势.(2)在0~40 cm土层中,两白杨林地蔗糖酶活性最高,小美旱林地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高,沙棘和沙枣林地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垂直分异特征,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余几种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脲酶活性降幅最大.(3)4种土壤酶活性间整体正相关性较好,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见,人工乔、灌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比荒漠地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生物学性质得到改善;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组成、数量、分布和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研究表明:植被恢复30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都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人工刺槐恢复林细菌与真菌数量,随种植年限增长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到40年时再增加的变化规律;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相关性显著,真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相关性显著,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揭示出微生物数量可作为评价植被改善土壤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