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自准噶尔盆地石场剖面小泉沟群和八道湾组的孢粉样品共9件,自上而下编号为:XMS-001,XMS-002,XMS-003,XMS-004,XMS-005,XMS-006,XMS-007,XMS-008和XMS-009。共获孢子花粉75属206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32属91种,裸子植物花粉43属115种,根据孢粉类型及其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2套组合:组合1.Calamospora nathorstii-Aratrisporites-Vitreisporites-Disacciatrileti组合(产自编号为:XMS-005,XMS-006,XMS-007,XMS-008和XMS-009的5件样品中);组合2.Densoisporites-Kraeuselisporites-Callialasporites-Disa-cciatrileti组合(产自编号为:XMS-001,XMS-002,XMS-003和XMS-004的4件样品中)。依据组合中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其与相关孢粉组合的对比,将组合1的时代归为晚三叠世,组合2的时代归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2.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中、下部产有丰富的孢粉化石,保存完好,共计55属132种(包括3新种)2个未定型孢子及1个疑源类未定类型。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两套组合:Cyclogran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Florinites组合(简称组合1)和Calamospora-Gulisporites-Vesiculatisporites-Florinites组合(简称组合2)。根据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其与相关组合的对比,将组合1的地质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早期,组合2的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晚期。文中描述孢子3新种,图示孢子花粉91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红沟剖面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孢粉化石,共计51属108种。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2套组合:1.Cyathidites-Neoraistrisckia-Disacciatrileti(CND)组合,2.Cyathidites-Disacciatrileti-Classopollis(CDC)组合。依据组合中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其与相关组合的对比,将“CND”组合的地质时代归为中侏罗世早期,“CDC”组合归为中侏罗世晚期。在综合分析和对比新疆一些地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组合带,即:Cyathidites-Neoraistrisckia-Quadraeculina-Cycadopites(CNQC)组合带,Cyathid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CQC)组合带。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内蒙古东胜罕台川、碾盘梁沟和柳沟 3个剖面中侏罗世孢子花粉化石 34属 6 3种 ,包括 2个新种。基于 10个样品中发现的 386 3粒孢子花粉化石的鉴定和统计 ,建立东胜地区延安组孢粉组合。该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有 19属 37种 ,含量占 46 %~ 49% ,最低为 39%。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 ,有 15属 2 6种 ,含量为 5 1%~ 5 4% ,最高达 6 1%。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比结果表明该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巴柔期。孢粉植物群反映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暖温带或亚热带的暖湿气候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内蒙古东胜罕台川、碾盘梁沟和柳沟3个剖面中侏罗世孢子花粉化石34属63种, 包括2个新种. 基于10个样品中发现的3 863粒孢子花粉化石的鉴定和统计, 建立东胜地区延安组孢粉组合.该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有19属37种, 含量占46%~49%, 最低为39%.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 有15属26种,含量为51%~54%, 最高达61%.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比结果表明该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巴柔期.孢粉植物群反映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暖温带或亚热带的暖湿气候.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孔雀坪剖面金沟组孢粉组合中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等具肋双气囊花粉非常发育,类型丰富,达7属32种之多;Cordaitina,Zonalasporites等单气囊花粉分异度较高,但含量较低;少量出现单沟花粉、具肋纹花粉、无肋双气囊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等。所见孢粉类型中约1/2的已知种在新疆北部只见于二叠纪地层中,1/3已知种在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地层中均可见到。孢粉组合特征与盆地南缘下二叠统塔什库拉组上部组合相似,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期。  相似文献   

7.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早侏罗世三工河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本文报道了采自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咀区拐114井三工河组的孢粉化石,33属58种。通过对孢粉组合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三工河组的地质时代应归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东胜延安组孢粉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东胜侏罗纪含煤地层延安组的孢粉组合,共记述孢子花粉62属125种,疑源类2属4种,描述了8新种,2新组合种。通过对孢粉类型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比较,推断东胜延安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Aaienian-Bajocian期)。根据化石孢子花粉可能的植物亲缘关系以及这些植物生态条件,推测当时东胜地区存在以苏铁科、银杏科、松柏纲植物和桫椤科树蕨为主体,很多草本和木本蕨类参与其中的茂盛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  相似文献   

9.
云南澜沧南甸红层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甸红层上部层位孢粉组合的特点在于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84.8%),而蕨类值物孢子仅占15.2%。共17属15种,包括3新种,2新组合和1未定类型。裸子植物花粉中,尤以环沟粉属(Classopollis Pflug)型花粉含量最为显要,为孢粉总数的75.3%。由于欧亚大陆晚侏罗世孢粉组合中这类花粉含量一般都超过50%,故南甸红层上部层位当属上侏罗统。我国从山东半岛至西南边陲辽阔区域在晚侏罗世时与欧亚南部同属干旱气候带。Baxpa-meeb 拟分的 Classopollis Pflug 型花粉地埋分区南带东端界线应予补充。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三塘湖盆地塘参1井晚侏罗世齐古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嫔  徐晓山 《古生物学报》2004,43(2):262-280
研究的孢粉化石发现于新疆三塘湖盆地塘参 1井齐古组 (井深 95 5— 1 2 38m) ,共计 5 3属 1 30种 (包括1新属 :Santanghusporitesgen .nov .和 6新种 ) ,其中蕨类植物孢子 2 4属 4 0种 ,裸子植物花粉 2 9属 90种。组合以高含量的Classopollis、丰富的松柏类花粉及含少量早白垩世的分子为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 。  相似文献   

11.
埃迪卡拉纪是新元古代最后一个纪,是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地质历史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华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下部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以具刺疑源类为主的微体化石,其中有两个形态简单、分布广泛的类型——分别是以光面、球状为特征的Leiosphaeridia和光面囊胞状、具开裂特征的Schizofusa。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化石材料的细致观察与统计,对两者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Schizofusa开裂之前应为光面球体,即Schizofusa是某些光面球的发展演化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12.
河南淅川始新世核桃园组肉齿类和食肉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这里记述了河南淅川核桃园组三种肉齿类: Propterodon sp., ? P. pishigouensis sp. nov.和 Sarkastodon henanensis sp. nov. 讨论了小孑鬣兽 (Prolaena parva Xu et al.) 的分类位置,并记述了卢氏细齿兽 (Miaeis lushiensis Chow) 的新增材料.  相似文献   

13.
系统描述湖北宜昌和秭归新滩晚奥陶世庙坡组球接子类及多节类三叶虫动物群中的14种,分属于9属、7科、。根据化石保存状态、挤压变形以及个体发育特征,对前人所报道的产于本组的有关三叶早作了大量归并、转移和重新厘定,新的材料支持解释Telephiana longicephala的性双形现象。Atractopyge系首次在庙坡组中发现,以往它在三峡地区只见于临湘组。文中还将新疆的一个保留命名种Lonchodomas cf.yohi重新命名为Lonchodomas zhangi sp.nov.。  相似文献   

14.
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相非常发育,部分地区泡孔目、隐口目和窗孔目苔虫化石非常丰富,本文首次系统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和塔北碳酸盐台地部分取心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泡孔目、隐口目和窗孔目苔虫7科11属13种,包括1个新种和6个未定种,分别为Lunaferamita nevadensis Utgaard,L. vesicu-larissp.nov.,L.sp.,Graptodictya meneghinii(Vinassa de Regny),Chazydictya sp.,Rhinidictya nicholsoni Ulrich,Metadictyacf.crassa(Hall),Trigonodictya acuta(Hall),Stictoporella sp.,Chasmatopora spatiosa Ariun-chimeg,Ralfinellasp.,Moyerella sp.,Moorephylloporina sp.。其中,隐口目细枝状的Rhinidictya和网状的Chasmatopora,Moorephylloporina在塔中和巴楚地区横向及纵向地层中分布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7的个体大小、上前臼齿前尖V形脊角度、原尖前后棱发育程度、上下臼齿脊形化程度和尖脊形状及位置等特征与E.mongoliensisOsborn,1924一致,应视为后者的次主观异名;M.xintaiensisChow&Qi,1982应归入Eudinoceras属,变更为E.xintaiensis;Metacoryphodon为无效命名,应予废除。厘定后的Eudinoceras属共含有6个有效种:E.zhichengensis Lei etal., 1987、E.youngiXu,1980、E.xintaiensis Chow&Qi,1982、E.mongoliensis Osborn,1924、E.crassum Tong&Tang,1977和E.sishuiensis Wang,1994。修订了Eudinoceras属和E.mongoliensis种的齿列特征。将二连盆地冠齿兽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对应至该盆地重新厘定的地层框架中,E.mongoliensis集中在阿山头组,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底部的AS-1层,最晚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上部的AS-5层,其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期,约为53~49Ma。  相似文献   

16.
系统描述湖北宜昌和秭归新滩晚奥陶世庙坡组三叶虫动物群中的3科6属6种。根据化石保存状态,挤压变形以及个体发育特征,对前人所报道的产于同一层位的有并三叶虫的研究成果作了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的轮藻化石采自尼泊尔中西部阿龙科拉地区的比奈科拉组下段。轮藻化石有Nitellopsis (Tectochara)globula(Madler)Grambast et Soulie-Marsche,Chara molassica Straub,C.gigantofusiformis(Yang),Rantzieniella binaiensis sp.nov.,Gyrogona arungensis sp.nov.和Lychnotharnnuspseudoodea(Berger)Soulie-Marsche等,此轮藻化石植物群属新第三纪,可能为中新世晚期。克里雅群轮藻的研究将增添南亚新第三纪地质生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山东省临朐县龙岗村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页岩段的宏观藻类化石,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et Zhou, 1997和碎片玛拉利亚藻Morania fragmenta Walcott, 1919。这两种藻类在大小和形态上可与布尔吉斯页岩和澄江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相比较。本研究通过探讨藻体的长宽比,认为M.fragmenta的碎片状形态可能是藻体本身生长而成的形态,而不是其命名者所认为的碎裂而成的形态。这两个属种首次在馒头组的发现,拓展了其时空分布,为华北地区寒武纪宏观藻类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卧牛寺组牙形刺的时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首次描述了滇西保山卧牛寺组及永德丁家寨组的Rabeignathus牙形刺动物群,其中2个新种:Rabeignathus yunnanensis sp.nov.,R.ritterianus sp.nov.,并划分出3个牙形刺带,进一步确定了古生物地层工作争论已久的卧牛寺组的时代为Artinskian晚期-Kungurian早期;丁家寨组上段为Sakmarian晚期-Artinskian早期。该牙形刺动物群为暖温型动物群,结合保山地块当时的古地磁资料,丁家寨组、卧牛寺组沉积之时,应处于边缘冈瓦纳区。卧牛寺组玄武岩喷发时间的确定,预示了保山地块从边缘冈瓦纳区分离出来的时间为Artinskian晚期。  相似文献   

20.
作者利用致乏库蚊(Culex fatigans)作为实验媒介,把寄生在灰鼠蛇(Ptyas korros)的广东肝血簇虫(Hepatozoon guangdongensis)感染到无虫的灰鼠蛇(渔游蛇(Natrix piscator)、三索锦蛇(Elaphe radita)和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sis);观察其生活史。首次描述了由x裂殖体产生的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经滋养体和幼小配子母体阶段发育成配子母体的过程,以及由y裂殖体产生的大裂殖子继续在内脏进行无性生殖的细节;在对广东肝血簇虫生活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肝血簇虫在脊椎动物体内发育的模式和血液时期各期虫体划分的形态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