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小麦种质资源—农林1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日本小麦品种农林10号的衍生品种小罂粟(农林89号)获得成功,抗旱高产育种取得重大突破。鲁麦13号率先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9244.5 kg/hm2的高产纪录;鲁麦14号则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该品种不仅高产、多抗、广适,而且还是很好的农艺亲本被育种家广泛利用,已选育出49个新品种,成为黄淮冬麦区新一轮主栽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示出种质资源的创新在育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还就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陕西关中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关中属黄淮冬麦区,是陕西省冬小麦的主产区,也是黄淮冬麦区的主要育种基地之一,这里培育的优质冬小麦品种,对整个黄淮麦区,乃至其它麦区的小麦育种、品质更新、粮食加工工业的发展,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的变化,纹枯病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广泛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出可在生产或育种中利用的抗病材料,本试验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79份小麦材料及1份小麦近缘材料荆州黑麦,同时在温室和大田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纹枯病抗性差异,在小麦品种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选择是有效的,温室和大田同时抗性表现较好的有14份材料:CI 12633、丽麦16、ARz、Cooker 983、FHB143、Italy-2、GUADA-LYPE、Ovontun、白火麦、山红麦、山农12号、小偃22、紫秆子和荆州黑麦,为纹枯病抗病育种提供稳定可靠的抗源。  相似文献   

4.
冀豆四号的选育与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豆4号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大豆品种。该品种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利用冀豆4号及其衍生材料,通过杂交育种、诱变等手段,河北、山西、陕西3省育成了16个品种通过省审或国审,其中国审品种7个、高油品种5个,脂肪含量为21.79%~23.97%。育成的品种适宜我国黄淮和北方两大大豆主产区种植,在大豆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冀豆4号在育种上的广泛应用,证明其不仅是一个优良品种,也是难得的优异种质。筛选和培育优异种质是大豆品种选育的前提,也是大豆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晋中麦区小麦品质与面包质构及色差的关系,选择山西省专用面包粉原料以及充分挖掘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黄淮冬麦区、北方晚熟冬麦区、北方冬麦区的39个优质小麦品种,在山西省晋中麦区种植,收获后测定籽粒品质与面包质构及色差,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晋中麦区适宜发展中强筋小麦品种;其中影响面包小麦的主要品质指标是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黏附性和黏附伸长度可以作为评价面包产品的重要指标;亮度值L*和黄度值b*可以作为评价面包产品的辅助指标。本研究筛选出适合在晋中麦区种植的面包小麦品种3个:豫麦34、晋麦67、晋农128;有望改良为面包小麦的品种6个:抗碱麦、乌麦201w22、豫麦70、晋麦72、临汾10号、太麦8003。结论:晋中麦区在发展中强筋小麦品种的同时,更要注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黏附性、黏附伸长度及面包色差指标的限制,上述信息对选择山西省专用面包粉原料以及充分挖掘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60Co辐照对水稻基因组DNA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品种农林8号及其60Co γ射线辐照突变体农林8号m为研究材料,选用360个10碱基寡核苷酸随机引物,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筛选出1个引物OPG18在农林8号和农林8号m之间表现出共显性的多态性.通过对该共显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农林8号m与农林8号相比有29 bp DNA片段的缺失.研究结果为60Co γ射线辐照导致植物基因组DNA缺失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明确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拓宽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来自黄淮麦区的6个优质小麦品种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表现。方法:供试小麦品种分别是:来自河南省国家小麦工程中心的豫农416(编号Y-1)、豫麦34(Y-2)、豫麦70(Y-3)和豫麦18(Y-4),来自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科学研究所的舜麦紫秆(S-1)和舜麦1718D(S-2),以山西农业大学育成品种山农129为对照(CK)。试验于2010年10月15日在山西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收获后测定籽粒产量与产量结构及籽粒品质。结果:引进的6个黄淮麦区育成小麦品种在晋中晚熟冬麦区晚播种植,其籽粒品质均优于当地品种山农129,但产量不足。6个引进品种在晋中晚播种植后,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相关的籽粒品质亦明显高于原品种。相对而言,豫麦34、豫农416和舜麦紫秆均为高蛋白(〉17%)强筋(≥32%)品种,但前者高产(〉5800kg·hm-2),后两者中产(〉4300kg·hm-2);豫麦70和舜麦1718D均为高蛋白中筋(30%-32%)品种,但前者中产,后者低产(〈4000kg·hm-2);豫麦18则为中等蛋白(〉16%)中筋的高产品种,当地品种山农129为低蛋白(〈16%)低湿面筋(〈30%)的高产品种。结论:豫麦34和豫麦18对改良山西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据红麻高产育种目标,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40个红麻品种(系)的9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13%~25.33%,具有较大差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供试红麻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3大类,其中,第Ⅲ类群属理想的高产品系。二维排序分析,评选出7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亲本,T17-2、福红951、FH航992、H1301、ZHKX-01、福航优1号、福航优3号共7个品系,可在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60Co辐照对水稻基因组DNA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品种农林8号及其60Co γ射线辐照突变体农林8号m为研究材料,选用360个10碱基寡核苷酸随机引物,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筛选出1个引物OPG18在农林8号和农林8号m之间表现出共显性的多态性.通过对该共显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农林8号m与农林8号相比有29 bp DNA片段的缺失.研究结果为60Co γ射线辐照导致植物基因组DNA缺失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明确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小麦-冰草远缘杂交后代品系普冰10696具有多粒的遗传特性.为深入了解其多粒性状形成的发育进程,本研究以多粒品系普冰10696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解剖学和统计学方法比较小花分化、退化和结实的动态进程差异,进一步解析冰草多花多粒的特性,为多粒基因型材料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农艺性状比较结果显示,普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种质资源抗穗发芽基因的等位变异与分布特征,利用小麦抗穗发芽相关的Vp1B3和Dorm-1标记对7个不同麦区的4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等位变异和分布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利用标记Vp1B3检测出Vp1的等位基因共有3种类型,分别为Vp1Bc(与抗穗发芽相关)、Vp1Ba(与感穗发芽相关)、Vp1Bb(与抗穗发芽相关),其频率分别为62.8%、32.9%和4.3%。(2)标记Dorm-1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种特异性条带,分别为468bp(DormB1a,与感穗发芽相关)和606bp(DormB1b,与抗穗发芽相关),所占比例分别为98.6%和1.4%。(3)具有DormB1b基因型的种质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比例分别为5.1%和1.9%;具有(Vp1Bc+Vp1Bb)基因型(组合)的种质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布最多,比例分别为75.0%和74.1%。(4)通过标记Vp1B3和Dorm-1的综合鉴定,共筛选出同时携带Vp1与Dorm-B1位点种质6份,分别是‘陕麦611’、‘郑农19’、‘豫49-198’、‘信阳0913’、‘咸阳大穗’与‘徐州8066’,可以作为抗穗发芽育种的参考亲本。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26-1933年间,丁颖院士利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自然杂种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高,长势旺盛,对于寒害、热害及不良土壤等抵抗力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和农民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多种途径进行改良,共衍生了至少8辈95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24.6万hm2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稻育种史上是罕见的.研究表明,丁颖院士是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和利用的先驱.普通野生稻是拓宽水稻遗传多样性基础的重要材料,建立以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单片段代换系是利用其优异基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大豆优异种质齐黄1号的育种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黄1号是中国衍生品种最多的大豆种质之一,在全国11个省市衍生出92个高产优质品种和优异品系,其中黄淮海地区衍生出87个品种(系).1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蛋白质含量45%以上的品种23个,其中46%的品种5个、47%的品种2个、48%的品种3个、51%的品种2个.脂肪含量22%以上的品种6个,其中23%的品种1个.抗大豆花叶病毒品种27个,其中抗霜霉病品种7个.齐黄1号在育种中的成功应用,说明优异种质对大豆育种至关重要,筛选配合力高的优异杂交组合可有效地提高大豆育种效率,种质创新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40份湖南辣椒地方品种资源和12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辣椒果实干物质、Vc和辣椒素含量、TMV、CMV和炭疽病抗性与第一花节位、株高、株幅、分枝数等植株性状的关系较近,与果长、果宽、单果重量、结果数和单株产量等果实性状的关系较远.根据灰色关联度的大小,从湖南辣椒地方品种资源中筛选出重要育种材料有伏地尖、河西牛角椒和湘潭晚辣椒,从杂交组合中筛选出优良杂交品种湘研1号、湘研3号、湘研5号、湘研9号和湘研10号,这些材料和品种均在育种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用于指导辣椒育种.  相似文献   

15.
郑州135×泗豆2号是黄淮海地区衍生大豆品种最多的组合之一,以郑州135×泗豆2号及其衍生种质为亲本材料在全国8个省市选育出87个通过省审或国审的大豆品种,其中国审品种39个、高蛋白品种20个、高油品种11个,获省部级以上奖13项。郑州135和泗豆2号的育种贡献,证明了优异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种质创新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大豆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苜蓿育种取得的成就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苜蓿育种取得的成就及展望。到目前为止,已审定登记育成新品种23个,国外引进品种15个,野生驯化品种3个,整理地方品种19个。育成品种具有抗寒、抗病、耐盐、耐牧、高产、早熟等特点。我国苜蓿育种大多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相对较少。苜蓿育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育成品种少,抗性育种进程缓慢,育种原始材料较少,育种技术单一;提出改进苜蓿育种方法、培育特色品种、加强苜蓿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是缩小我国与国外苜蓿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水稻国外引种的探讨和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引进国外普通栽培稻品种(系)23890份和野生稻种质资源2201份,这些资源中许多已被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或育种.其中,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公顷的品种23个,年种植面积0.667~6.67万公顷的品种75个;直接利用于杂交水稻的国外恢复系或利用国外强恢复源培育的恢复系,已占我国恢复系总数的95.7%;众多国外品种成为我国高产、优质和多抗育种的骨干亲本.因此,加强国外水稻资源的引入、评价和利用,对于丰富我国稻种资源宝库和增加遗传多样性意义重大,也是应对各国激烈争夺生物资源的战略决策.本文根据水稻国外引种出现的新情况,重点阐述了我国的引种规律、引种地区和强化引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丰富花生遗传资源,开拓新的育种方法,本研究对离体诱变创造花生新种质、培育花生新品种进行了研究。利用花生品种花育20号胚小叶作为外植体,平阳霉素(PYM)作为诱变剂进行离体诱变培养,然后在含有羟脯氨酸(HYP)的培养基上进行定向筛选,最终获得了15个再生小苗。再生小苗经嫁接移栽田间,从后代中获得了23个高油株系,3个产量显著提高的品系,其中一个高产高油品系2015年通过了安徽省新品种登记鉴定,定名为宇花4号,在参试的品种中名列第一,比对照白沙1016增产16.63%。宇花4号为早熟、小粒、高油花生品种,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化验,籽仁含油率达56.10%,达到高油标准,比诱变亲本花育20号(含油率49.50%)高6.6个百分点,荚果产量比花育20号增产15%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离体诱变结合离体定向筛选是创造花生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叶片NRA与氮素积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以鲁麦5号和昌乐5号两种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各生育期叶片NRA与氮素积累的关系。其结果是,在不同施氮量下,各生育期叶片NRA、NO3^--N、NH2-N、还原N含量皆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生育前期昌乐5号的毕大于鲁麦5号,而生育后期则相反,鲁麦5号的皆大于昌乐5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为鲁麦5号高于昌乐5号。表明生育后期(开花期后)叶片NRA是反映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超级早籼稻“中早39”的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产早籼嘉育253和高产抗稻瘟病早籼品种中组3号为亲本,采用分离世代自然病圃鉴定结合稻瘟病混合菌株人工接种抗性筛选方法,通过系谱法和产量比较试验,最终选育获得高产抗稻瘟病早籼稻新品种中早39。对超级早籼稻品种中早39及其系谱亲本嘉育253和中组3号进行产量相关性状、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和光合色素含量等测定和比较分析,发现中早39的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优于其系谱亲本,库容优势明显;中早39在齐穗后20天保持最高的净光合速率,其叶面积指数和各光合色素含量也优于系谱亲本;因此,中早39具有超高产光合生理特性。育种初期选用了高产亲本,且在生育后期中早39比其系谱亲本具有更优的光合生理特性,是水稻高产育种中优良性状的整合和后期功能型超级稻特性的体现;中早39超高产优势来自于品种选育过程中源库的优化、株叶形态的改善;中早39的选育研究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