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采自额尔齐斯河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黏鲈(Gymnocephalus cernua Linnaeus)、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感染的三代虫(Gyrodactylus sp.)进行了研究, 通过几丁质结构的形态测量与比较, 初步鉴定寄生于银鲫的为细锚三代(G. sprostonae), 寄生东方欧鳊的为秀丽三代虫(G. elegans), 寄生黏鲈的为普氏三代虫(G. prostate), 寄生金鳟的为细鳞鲑三代虫(G. brachymystacis)。同时将测定的三代虫的ITS序列, 与GenBank上三代虫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发现上述4种三代虫分别与细锚三代虫、秀丽三代虫、细鳞鲑三代虫、普氏三代虫的ITS同源性都在99.3%以上, 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细鳞鲑三代虫和细锚三代虫位于G. (Limnonephrotus)亚属的一枝, 秀丽三代虫和普氏三代虫位于G. (Gyrodactylus)亚属的一枝, 而此两亚属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控制三代虫病, 实验以寄生于金鱼的小林三代虫(Gyrodactylus kobayashii)为动物模型, 研究了两种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溶液(NaClO)和二氧化氯(ClO2)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 在离体(in vitro)条件下, 当NaCl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O2的有效浓度0.15 mg/L 时, 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均少于2h, 而对照组中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是20.8h。当ClO2的有效浓度0.15 mg/L时, 70%以上的虫体发黑, 而其他浓度处理组, 大部分虫体即使死亡, 虫体依然保持透明。在在体(in vivo)条件下, 当 NaCl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O2的有效浓度0.5 mg/L 时, 驱虫率都几乎达到100%, 并且驱虫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当ClO2的有效浓度为0.6 mg/L时, 养殖水体出现了白色絮状物。在在体条件下, NaClO的驱虫效果好于ClO2。在金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中, NaClO和ClO2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18和0.48 mg/L, 仅稍低于其在在体条件下完全驱除小林三代虫的最小浓度(0.2、0.5 mg/L), 说明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在驱除三代虫时对金鱼不太安全, 因此, 在治疗金鱼的三代虫病时要慎使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然而, 这两种消毒剂能否适用于其他鱼类三代虫病的治疗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我国长江中游铜鱼鳃部寄生的三代虫一新种,即:铜鱼三代虫(新种)Gyrodactylus coreiusisp.nov.,新种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相近种之间的差别在文中进行了描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秦岭山区寄生于虹鳟的单殖亚纲一新纪录种:细鳞鲑三代虫Gyrodactylus brachymystacis Ergens,1978,比较了其与我国东北寄生于虹鳟的细鳞鱼三代虫Gyrodactylus lenoki Gussev,1953的区别。初步判断其来源可能一是通过水源来源于秦岭的细鳞鲑,另一种是通过早期虹鳟的引进带人的,其真实的途径及其对环境的风险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假尾复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晶状体内寄生的复口吸虫(Diplostomum)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其种类为假尾复口吸虫(D.paracaudum),为中国新记录种。通过PCR扩增待鉴定种的部分18S-ITS1-5.8S序列,测序后与GenBank中假尾复口吸虫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相似度达到99.6%。将该序列与7种复口吸虫的ITS1序列进行比对后构建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以单殖吸虫Gyrodactylus parvae为外类群,结果显示:待鉴定种与假尾复口吸虫(D.paracaudum)聚为一支,其支持率达到了50%以上,支持它们为同一虫种。  相似文献   

6.
HeLa细胞KB株、X株、NM20/X株、H株的染色体众数依次为60±3(超二倍体)、62±3(超二倍体)、68±3(超二倍体和亚四倍体)和78±2(亚四倍体),所占比率分别为72%~76%,69%,52%和40%。在纯化3代的肿瘤阴性对照二倍体猫肾(染色体众数38所占比率80%)和犬肾原代细胞皮下接种裸鼠的致癌/致瘤率分别为0%(0/22)和0%(0/10),X株HeLa细胞冻融裂解物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缩小肿瘤的比率为20%(1/5)的前提下,HeLa细胞KB株、X株、NM20/X株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生长恶性肿瘤的比率分别为100%(10/ 10),100%(25/25)和100%(5/5),H株细胞皮下接种裸鼠产生恶性肿瘤的比率为50%(5/10)。其中,只有HeLa细胞KB株10~11代(染色体结构畸变率高达20%,出现18%双着丝点和2%断片)以超高数量接种的1组4只裸鼠(0.17ml12.75×10  相似文献   

7.
新疆叶甲区系及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新疆叶甲的系统调查,区系和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查明:1)新疆叶甲已知种类有404种(17亚种),分隶于11亚科78属,其中以隐头叶甲亚科Cryptocephalinae,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和跳甲亚科Alticinae的种类最为丰富,分别为87种(7亚种),97种(2亚种)和71;2)区系组成以古北种占绝对优势,有390种(17亚种),占种数的96.5%,非古北种14种,仅占3.5%.在古北种中,中亚细亚种156种,占种类数的38.6%,泛古北种102种,占25.2%及特有种、中央亚细亚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等多种成分;3)叶甲地理分布区域分化明显,北疆阿尔泰山、伊犁-塔城谷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北部山地和准噶尔西部山地种类较多,分别有111、159、151、122和77种;占新疆2/3以上面积的东疆和南疆,种类较少,尤其是昆仑山山地,还不足10种;4)地域分化亦明显表现在区系组成上,阿尔泰山的中亚细亚种只有14种,仅占该地叶甲种数的12.6%,欧洲-西伯利亚种、欧洲-鄂毕种和西伯利亚种3种成分合计为45种,占到40.5%;伊犁-塔城谷(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上述3种成分分别为22种和21种都仅占所在盆地14%左右,而中亚西亚种前者占到46%,后者占到34%;5)将新疆动物区系分为12个省级地理区划单元,根据叶甲在各区划单元的分布,进行区系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其结果同我们所作的2亚界、3区、5亚区和12个省级单元的区划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有壳虫(Testacea)是一类常见的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在分析地球三极(北极、南极、西藏)地区有壳虫种类名录(62属315种)基础上,对有壳虫区系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极地区已记录25科51属232种;南极地区20科30属131种;西藏地区22科42属173种.三个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属均为砂壳虫属(Difflugia)、匣壳虫属(Centropyxis)、梨壳虫属(Nebela)、鳞壳虫属(Euglypha)和表壳虫属(Arcella);5个属的种数分别占北极、南极、西藏总种数的51.3%、63.4%和60.1%.此外,3个地区共有种数是73(23.2%),共有属数是24(38.7%);仅在1个地区记录的种数是167种(53.0%).在三极地区40个亚区域,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和旋匣壳虫(Centropyxis aerophila)的分布最广泛,出现频率均高达90%.聚类分析显示,三个地区种水平相似性系数为51.3-56.3%,属于中等相似,北极和西藏相似系数最大.相似性分析表明,虽然有壳虫具有较强的长距离被动扩散能力,但是一些大于100μm的种类不是全球性分布.有壳虫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个体大小、生境类型、地质历史事件等密切相关,分析结果受物种鉴定标准、样品数量、空间尺度大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贵州代化西部大标关纳缪尔晚期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金良 《古生物学报》1996,35(5):575-590
记述贵州代化西部大标关纳缪尔晚期地层(滑石板组)中的砑头虫科、短额虫科和菲利普虫科三叶虫5属(亚属)、4种和2未定种,其中有1新亚属:Microphillipsia,3新种(新亚种):Microphillipsia cylindrica,Neogriffithides daihuaensis和Weania librovitchi qiannanensis。  相似文献   

10.
据文献记载 ,有关我国三代虫 (Gyrodactylinae)的研究始于 1 948年[1],迄今为止 ,已报道三代虫 42种[1—3]。作者在整理、鉴定三代虫标本时发现 ,寄生于两种鳃部的四种三代虫在我国均未见报道 ,其中有两新种 ,现记述如下。量度均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1 东湖三代虫 ,新种Gyrodactylusdonghuensissp .nov .(图 1 )宿主与寄生部位 :中华RhodeussinensisG櫣nther的鳃。图 1 东湖三代虫G .donghuensissp…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调查了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Thunberg)色斑变型在蚕豆、小麦和玉米田的分布频率,并对其捕食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3种作物中,龟纹瓢虫斑型种类有锚斑变型ancora、双二变型dionea、肩斑变型feliciae、鼎斑变型tessellate和黄缘变型marginata。其中,锚斑变型在3种作物中所占比率均为最大,约占采集总数的44.87%,而黄缘变型最少,仅占0.60%。不同作物中4种主要斑型的雌虫比率在30.47%~60.71%之间,锚斑变型的雌虫比率均小于50%。不同色斑型的龟纹瓢虫取食相同食物后,各斑型的雌虫食蚜数、日增重和摄食效率高于雄虫。锚斑变型的雄虫比肩斑变型的雄虫捕食蚜虫多,肩斑变型的雌虫摄食效率高于双二变型的雌虫。  相似文献   

12.
在太湖北部主要河口区及敞水区域采集纤毛虫样品, 并用定量蛋白银法进行分析。河口区设10个采样点, 敞水区设14个采样点。调查中共检出3纲15目60属的105种纤毛虫, 种类最多的是钩刺目(21种), 其次是寡毛目(20种)。纤毛虫优势种及其在河口区和敞水区占总丰度比例分别为: 寡毛目的双叉弹跳虫Halteria bifurcate Tamar (12.3%、18.1%)、大弹跳虫H. grandinella Dujardin (12.3%、10.9%)、短列裂隙虫Rimostrombidium brachykinetum Krainer (8.0%、13.4%)、圆筒状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cylindrata Kofoid Campbell (11.8%、4.5%)、盾纤目的银灰膜袋虫Cyclidium glaucoma Mller (3.1%、10.8%)。其他常见种类还有: 前口目的趣尾毛虫Urotricha farcta Claparde Lachmann、寡毛目的杯铃壳虫Codonella cratera Leidy、小裂隙虫R. humile Penard、奇异急游虫Strombidium mirabile Penard、小筒壳虫Tintinnidium pusillum Entz、缘毛目的水生钟虫复合种Vorticella aquadulcis complex和钟形钟虫V. campanula Ehrenberg。河口区和敞水区纤毛虫平均丰度分别为31407 cells/L(范围1 600-80 900 cells/L)和18618 cells/L(范围1225 -36000 cells/L),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2.6 g/L(范围44.6-3119.7 g/L)和543.6 g/L(范围44.0-1570.4 g/L)。两个区域的优势类群相似, 均以寡毛目、前口目、盾纤目和缘毛目为主。但河口区纤毛虫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敞水区的(P0.05)。统计分析发现, 食藻种类与叶绿素a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 而食菌种类的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由此推测, 纤毛虫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可能与水华暴发程度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摘要: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研究了71份实验材料的遗传差异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 2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21条清晰地带,多态性位点分别占总扩增位点的97.5%,而27对SRAP引物扩增出175条清晰地带,多态性比率为70.3%。(2)两种标记混合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66处所有材料可以分为A、B两个大类群。B类在相似系数0.620处又可分为六个亚类,10个天然双低早熟甘蓝型品系、两个甘蓝型亲本和四个新型品系聚在第Ⅰ亚类中,其余的51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分别聚在其他五个亚类中。(3)对55份新型品系进行遗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系都含有四种带型,不同品系中不同带型所占总带数的比率不同;对新型甘蓝型品系中含有白菜型亲本特有的带所占比率分别与其和对应的甘蓝型和白菜型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甘蓝型品系中白菜型亲本特有的带所占比率与其和白菜型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负相关(-0.52),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其和甘蓝型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为正相关(0.31),达到显著水平。(4)对实验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及其来源进行分析(除与两个白菜型亲本间),遗传距离排前20位的都来自新型品系之间或天然品系与新型之间,且最大的达到0.544。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泥鳅体外寄生车轮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庆地区鱼类寄生虫的调查过程中,从淡水鱼泥鳅的鳃上获得四种外寄生车轮虫,经鉴定隶属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车轮虫属(Trichodina),含1车轮虫未定种Trichodina.sp.和3已知种,即: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modestaLom,1970),斜齿车轮虫(Trichodina lechriodentata Zhao&Tang,2007)及拟黑色车轮虫(TrichodinaparanigraTangetal,2005)。车轮虫的形态学特征统计采用Lom(1958)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齿体的定位描述则采用Van As&Basson(1989)和Tang,Zhao&Chen(2005)改进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轮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12月、2007年3~5月调查了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轮虫种类组成、数量及优势种,并对轮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性系数进行了测算,综合评价了白洋淀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本次共发现轮虫41种,平均丰度为607~5024 ind./L,优势种为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llensis、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等,均为耐污性种类,各样点轮虫群落具较高相似性.从轮虫群落Margalef多样性指数看,白洋淀水质属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黏孢子虫病的传播途径, 在2018—2019年期间作者调查了异育银鲫养殖池塘, 从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中共检测出10种放射孢子虫。基于形态特征鉴定, 10种放射孢子虫分别属于6个集合类群, 其中雷氏放射孢子虫1种、桔瓣放射孢子虫2种、新放射孢子虫2种、三突放射孢子虫2种、棘放射孢子虫2种和匈牙利放射孢子虫1种; 这些物种中有4种与作者实验室前期描述种类一致, 5种为新发现的物种。研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通过SSU rDNA序列比对分析对应的黏孢子虫种类。结果表明新发现的Triactinomyxon HZ和DF与文献中同类群的Triactinomyxon CZ (GenBank登录号 JX477771) 序列相似性最高(93.39%和94.48%), Echinactinomyxon LY1与金鱼肌肉寄生Myxobolus lentisuturalis (GenBank登录号AY119688)相似性最高(96.88%), Echinactinomyxon type LY2 与Hungactinomyxon (GenBank登录号 AY779062)相似性最高(97.86%), Neoactinomyxum type LY与文献报道的Thelohanellus sp. (GenBank登录号 MK412938)相似性最高(92.48%)。文章报道的Hungactinomyxon DF与匈牙利发现的Hungactinomyxon(GenBank登录号 AY779062)序列相似度达99.41%—99.64%, 为同一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文章所报道的Triactinomyxon HZ和DF与鱼体寄生四极虫亲缘关系较近; Hungactinomyxon DF 和Echinactinomyxon LY1及LY2与碘泡虫属亲缘关系较近; Neoactinomyxum LY与单极虫聚为一支。研究新报道的放射孢子虫进一步丰富了对养殖环境中黏孢子虫多样性的认识, 为开展黏孢子虫病生态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安徽4个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鉴定,旨在阐明感染牛隐孢子虫主要虫种。方法采用PCR和Nested-PCR方法分别对4个分离株18S rRNA、HSP70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所测定的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它们同源性和构建种系发育进化树,以确定各分离株与其他隐孢子虫虫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1)它们的18S rRNA基因和HSP70基因与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AY954887相似性可达88.3%和98.3%;(2)在遗传进化树方面,它们与AY954892(河南株)亲缘关系接近。结论此次分离的4个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均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  相似文献   

18.
贵州剑河寒武纪凯里生物群的高肌虫风雅峨眉虫(相似种)Emeiella cf.venusta和峨眉虫(未定种)Emeiellasp.化石,曾被描述为梁山虫(未定种)Liangshanellasp.,作者认为这些化石发育有细长的背脊,不符合Liangshanella的属征,厘定为峨眉虫Emeiella Lee,1975的1个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相似种以具半圆形的壳、细长而平直的背脊且与背边平行的特点,区别于峨眉虫属的其它种;未定种壳受压扁长,呈半椭圆形,背脊细而长,暂作未定种处理。凯里生物群中Emeiella的产出,不仅增加了该属新的种群、地理分布由扬子区扩大至扬子-江南之间的过渡区、时代从寒武纪第二世延伸至苗岭世,也为寒武纪高肌虫的分类、地理分布、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日本九州渐新-中新世沉积物中新发现的啮齿类,有四种类型:1.河狸科未定属种A;2.晚渐新世Sasebo(佐世保)群的Steneofibersp.;3.河狸科未定属种B;4.早-中中新世Nojima(野岛)群的山东硅藻鼠(Diatomysshantungensis)。河狸科的两个未定属种的标本属于大型河狸,头骨大小接近于巨河狸(Trogontherium),门齿珐琅质具有明显的纵沟。个体大小和门齿珐琅质特征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些标本可能为同一个属。Steneofiber是一个遍布北半球的属,以前还未曾在东亚的晚渐新世地层中发现过。山东硅藻鼠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早中新世晚期,位于东亚边缘的日本和中国东部的哺乳动物同属一个区系。  相似文献   

20.
汪远昆  罗举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知识》2011,48(5):1213-1221
对苏州市吴中区1984—2002年灯诱数据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灯下始见期一般在6月上旬,而主迁峰日则一般出现在7月上旬。1996年后,始见期有提前的趋势。对18年灯诱虫量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田间迁入代虫量与6月份的灯诱虫量相关,田间第1代虫量与迁入代虫量相关,第2代则只与田间第1代和8月份的诱虫量相关。对1986—2002年吴中区白背飞虱田间虫量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在田间一般要完成2个世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会出现第3代,表现出低迁入率(平均百穴21头)、高增殖倍数(G1/G0在30~200倍左右)和高峰值密度(16年平均百穴3200头)的种群特征。此间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的比率不高,迁入后便像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那样形成了滞留本地的增殖代(7月20日到8月10日)和以本地滞留为害与部分迁出个体混合而成的主害代(8月15日到9月5日),直到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其长翅型比率才会有大幅回升开始回迁,呈现出翅型长-短-长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