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鞭角华扁叶蜂蜕皮甾类激素滴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满囷  李周直 《昆虫学报》2002,45(5):593-596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末龄幼虫及滞育预蛹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结果表明,末龄幼虫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在第2和4天各有一高峰;滞育预蛹血淋巴中保持一定滴度的蜕皮甾类激素,并随发育时期的不同有所波动;预蛹化蛹前一周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存在两个与变态相对应的峰值。表明鞭角华扁叶蜂的滞育与蜕皮甾类激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植物中的甾类激素及其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甾类激素在植物中的存在、代谢情况以及甾类激素对植物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其它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有机溶剂提取胡桃花粉中的甾类化合物,以70%甲醇除掉脂类杂质,然后将提取出来的甾类化合物衍生化,经气相色谱分离,质谱仪鉴定,搞清胡桃花粉中含有雌二醇、谷甾醇等甾类激素;植物雄配子体中存在有动物雌性激素。  相似文献   

4.
桑蚕促前胸腺激素的作用与前胸腺分泌活动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以前胸腺的体外器官培养技术和蜕皮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MH-RIA)相结合,研究了桑蚕(Bombyx mori)促前胸腺激素(PTTH)的作用与前胸腺分泌的某些特点。结果表明,被PTTH激活后的前胸腺,在一定的时相过程内合成并分泌脱皮甾类激素;前胸腺本体不积累蜕皮甾类激素;PTTH对前胸腺的作用是积累性的;五龄不同天数的前胸腺合成分泌脱皮甾类激素的能力不同,并有不同的剂量反应。  相似文献   

5.
1985 年 (1)10月2—4日 单克隆抗体:基本原理在内分泌实验和实践应用国际讨论会。在意大利,弗洛伦萨召开。初步拟订的讨论题目是:1.单克隆技术基本原理;2.单克隆抗体与受体:甾类受体,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能的受体,胰岛素受体;3.单克隆抗体对甾类血浆结合蛋白质;4.单克隆抗体对激素,垂体前叶,垂体后叶,甲状腺,副甲状腺,胰脏,甾类激素;5.单克隆抗体作为激素作用的深测剂。环核苷酸  相似文献   

6.
高等植物中的甾类激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甾类激素(Steroid hormons)一般包括动物性激素、皮质激素和植物油菜素内酯等几类。其中油菜素内酯已在20世纪80年代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确认它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重要的生长调节物质。动物中的甾类激素和皮质激素在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虽然人们就已发现了甾类激素在植物中的存在,但对于它们在高等植物体中功能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近十多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才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最初巴特兰德(Butenandt)和杰克比(Jacobi)1933年…  相似文献   

7.
东方粘虫六龄幼虫血淋巴蜕皮甾类滴度,在幼虫的取食生长期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6pg/μl血淋巴),其后于徘徊期的前一天开始升高,至预蛹期形成唯一的1个高峰(~450pg/μl血淋巴)。前胸腺离体培养的结果表明,前胸腺分泌活力与血淋巴蜕皮甾类滴度的动态呈基本平行的趋势,只是较后者超前了约24小时。促前胸腺激素粗提物能直接活化离体前胸分泌蜕皮甾类。粘虫六龄2日龄(LVI_2)幼虫的前胸腺已能被促前胸腺激素活化,说明此时的前胸腺对促前胸腺激素已具感受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长角血蜱幼虫中的蜕皮甾类进行了测定。 蜕皮甾类存在于吸血和饱血幼虫,并且随生理时期而变化。吸血期和饱血后前3天,激素含量低(小于 14. 35pg EE/只);饱血后5天迅速上升(29.87pg EE/只);饱血后7天达到高峰(56. 04pg EE/只);高峰后又下降到低水平(19.38 pgEE/只)。高峰期的蜕皮甾类主要为两种成分,20E和E(20E∶E=3.07∶1)。20E可能是幼虫发育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  相似文献   

9.
在植物界中所发现的甾类化合物,除普遍存在的固醇外,也特异地存在于有限的植物种中,如椰子油中所含的雌酮,蕨类和罗汉松目植物中所含有昆虫蜕皮激素(ecdysones),马铃薯所含的茄碱(solanine),甾体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薯蓣属植物的甾类化合物皂角苷(saponin),作为重要的心脏功能不全的特效药毛地黄属植物所含的强心配糖体[毛地黄毒苷(digitoxin)和地高辛(digoxin)]等都可作为代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RIA(放射免疫法),用于少量植物培养细胞中微量甾类化合物的定量时十分有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蛹期血淋巴的蜕皮甾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为止仅在少数几种昆虫中研究过蛹期的蜕皮激素。关于蜕皮甾类的性质分析,结果也颇不一致。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薄层层析、高压液相色谱及质谱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蛹血淋巴内的蜕皮激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物理-化学方法证明蛹血淋巴内存在二种蜕皮甾类:蜕皮酮和20-羟基蜕皮酮。2.蛹期蜕皮甾类滴度呈一宽峰,高峰出现在化蛹后的第5天(3435ng/ml)。3.在高峰时,蜕皮酮与20-羟基蜕皮酮的比例为1:3.57,说明20-羟基蜕皮酮是主要的蜕皮甾类。4.比较雌雄两性蛹的蜕皮甾类滴度,未见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在棉铃虫中影响成虫发育的主要激素是20-羟基蜕皮酮而不是蜕皮酮。  相似文献   

11.
几种新型植物内源生长调节物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扼要介绍了系统素,茉莉酸,寡糖素,水杨酸,油菜素内酯和玉料赤霉烯酮等甾类激素,膨压素,多胺,乙酰胆碱等几种新型植物的内源生长调节物质。  相似文献   

12.
MAR的分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基质(nuclearmatrix)是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存在的主要由非组蛋白性纤维蛋白组成的空间网架结构。它参与了真核生物几乎所有的细胞核功能,包括DNA复制、RNA的合成和调控以及hnRNA的加工、染色体的功能构建、有丝分裂、甾类激素作用、病毒复制和...  相似文献   

13.
甾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很重要的天然产物。在菌物中,甾类化合物不仅种类多样,含量也相当丰富,尤其是由28个碳原子组成的麦角甾类化合物更具有代表性,是菌物的特征性成分。文中对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菌物中麦角甾类化合物的种类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物的甾类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Hewitt等1980,周永春和曹宗巽1982,王焕民和曹宗巽1986,Jones和Roddick 1988,Simons和Grinwich 1989,Zhang等1991a,b)。而这些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雌二醇可以促进多种植物开花,增加菠菜、女蒌菜等雌花比例;雌酮和雌二醇在适当浓度下可以促进豌豆  相似文献   

15.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以12小时间隔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tfurnacalis末龄非滞育幼虫血淋巴中蜕皮甾类激素滴度.通过前胸腺体外培养,以12小时间隔测定了前胸腺体外分泌活性的变化.发现二者的变化在相同发育阶段是一致的.在亚洲玉米螟上建立了促前胸腺激素(PTTH)体外测定法,并用此法以24小时间隔测定了末龄幼虫脑和血淋巴中PTTH滴度.发现血淋巴中PTTH滴度在末龄第5和7天各有一高峰,脑中只在第5天有一高峰.  相似文献   

16.
甾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医药作用,市场需求巨大。甾类化合物及其关键甾类药物通过微生物转化制备工艺较化学合成法具有区域立体选择性、减少合成步骤、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收率以及生态友好等优点逐步被应用,然而甾类物质微生物分解代谢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并确定。本文从甾类化合物结构种类与主要来源、生理功能、微生物转化与分解代谢机制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着重解析甾类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关键酶系及其分子作用机制,为甾药化合物生产菌种改造与工程菌构建,以及微生物转化工业化生产工艺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的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变,最终引发肝细胞癌(HCC)。在世界范围内慢性HBV感染几乎波及三亿人,其中四分之三在亚洲。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男性遭受慢性HBV感染、肝损伤和肝细胞癌的危险性高于女性。许多临床报告证明,给慢性HBV患者服用可的松类甾类激素可使患者血清中的HBsAg水平上升,同样的激素处理也能使培养细胞中的HBcAg表达水平升高。1988年Tur-Kaspa等用DNaseⅠ足迹法证实HBV基因组含有一个糖皮质激  相似文献   

18.
田振  杨增明 《动物学杂志》2008,43(4):133-139
胚泡着床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依赖于胚泡发育和子宫内膜获得接受能力的同步进行.着床只发生在具有接受性的子宫内膜,而子宫内膜只在很短的时间内具有接受性.被称为"着床窗口".子宫内膜接受性的建立涉及子宫腔上皮的形态学改变,以及甾类激素和许多细胞因子复杂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子宫内膜接受性的建立及其分子调控.  相似文献   

19.
吴德邻   《广西植物》1984,(1):57-64
<正> 一、前言 由于对甾类激素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多,国际上正愈来愈多地注意从薯蓣属(Dioscorea)以外的植物中寻求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的新来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Dasgupta & Pandey报导在闭鞘姜的根茎中含有2.12%的薯蓣皂甙元以来,有关对该植物的研究报告竟达70篇之多。除了印度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外,缅甸(Zan 1980)、中国(陈延镛1981)、印度尼西亚(Lubis 1980)等国都报导过从各自国家的闭鞘姜中可获得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 :到目前为止 ,从马利筋族植物中发现的 C2 1甾类成分及其分布 ,并介绍了一些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