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纤毛鹅观草与本田鹅观草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根楼  刘芳  颜济  杨俊良   《广西植物》1992,12(3):222-228
本文通过对鹅观草属的两个种:本田鹅观草(Roegneria hondai Kitagawa)和纤毛鹅观草(R.ciliaris(Trin)Nevski)及其种间杂种的形态变异、染色体配对行为和同工酶电泳酶谱的分析,研究了这两个种间的亲缘关系,杂种F_1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数很高,F_1自然条件下具有低的结实率。R.ciliaris根部和幼叶的酯酶、过氧化物酯同工酶谱与R.hondai的酶谱间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R.ciliaris和R.hondai亲缘关系很近,享有两个共同的基本染色体组,可拟定R.hondai的染色体组为S~hy~h。R.ciliaris同R.hondai间的亲缘关系较R.ciliaris同R.pendulina和R.pendulina同R.hondai间更近。  相似文献   

2.
鹅观草属三个种的形态变异与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鹅观草属的三个种: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纤毛鹅观草(R. ciliars (Trin.) Nevski)和竖立鹅观草(R. japonensis(Honda)Keng)的形态学比较和核型分析研究了该三个种的系统关系。R. kamoji与R. ciliaris、R. japonensis形态上的差异明显,而后二个种差异甚小,难以进行划分。R. kamoji的核型公式为:2n=6x=42=30m+8sm+4SAT;R. ciliaris为:2n=4x=28=18m+6sm+4SAT;R. japonensis为:2n=4x=28=18m+6sm+4SAT。t-测验的结果表明R. ciliaris与R. japonensis的核型无显著差异。因此笔者认为R. ciliaris和R. japonensis应合并为一种系内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3.
小麦族鹅观草属三种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研究了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的3个种: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 Neuski 2n=4x=28),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Trin.) Nevski 2n=4x=28)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2n=6x=42)及其种间杂种的形态变异和染色体配对行为。各杂种F_1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数较高,但杂种高度不育。在杂种减数分裂中还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形成。以上结果充分表明该3种植物享有两个共同的基本染色体组,在S和Y染色体组之间发生过染色体相互易位,缘毛鹅观草的染色体组可拟定为S~PY~P。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阿拉善鹅观草RoegneriaalashanicaKeng、大丛鹅观草RoegneriamagnicaespesD .F .Cui与纤毛鹅观草Roegneriaciliaris (Trin .)Nevski间的相互关系 ,将其进行了远缘杂交 ,通过幼胚离体培养 ,两个组合均成功合成了杂种。对亲本及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上述物种的种间杂交较难进行 ,杂种F1 减数分裂染色体平均构型分别为 :R ciliaris×R alashanica 10 6 2Ⅰ 8 17Ⅱ 0 32Ⅲ 0 0 2Ⅳ (c -值 =0 4 4 ) ,R ciliaris×R magnicaespes 18 0 0Ⅰ 4 76Ⅱ 0 16Ⅲ (c -值 =0 2 1) ;杂种穗部特征多数介于双亲之间。阿拉善鹅观草、大丛鹅观草与纤毛鹅观草间至少有一个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即为S基因组 ,本文对它们在分类中的地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分布于日本和中国的鹅观草及其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分布于日本的Agropyron tsukushiense (Honda) Ohwi var. transiense (Hack.) Ohwi (2n=6x=42)和分布于中国的Roegneria kamoji Ohwi (2n=6x=42)及其杂种F_1(2n=6x=42)进行了形态学及细胞学的研究,并同时探讨了亲本种的亲缘关系。总体来看,亲本材料之间在形态上虽有差异但并不十分显著。杂种F_1的形态特征介于其父、母本之间。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亲本种和杂种F_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均十分正常。但在检查了大量的成熟花粉和穗状花序之后,发现杂种F_1有部份不育现象。上述研究结果表明A. tsukushiense var. transiens的三个染色体组与R. kamoji的三个染色体组同源。结合形态学和育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作者认为上述两个材料仍应属于同一分类等级。但必须指出,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他们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形态变异和生殖障碍。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上述两个材料应组合为:Roegneria tsukushiensis (Honda) B. R. Lu, Yen et J. L. Yang及其变种var. transiens (Hack.) B. R. Lu, Yen et J. L. Yang comb. nov.  相似文献   

6.
大鹅观草与阿拉善鹅观草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海琴  周永红  郑有良  杨瑞武  丁春邦 《广西植物》2002,22(4):352-356,T004
为探讨阿拉善鹅观草 ( R.alashanica( Keng) S.L.Chen)的染色体组组成 ,进行了大鹅观草 ( R.grandisKeng( 2 n=2 4 ,St St YY) )和阿拉善鹅观草种间杂交 ,对这两个种及其杂种 F1的形态学、繁育学和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杂种 F1的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 ,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平均构型为 :2 0 .4 0 +3.6 9 +0 .0 9 +0 .0 4 。表明阿拉善鹅观草含有一个修饰的 St基因组 ,即 Sta。  相似文献   

7.
卢宝荣  杨俊良   《广西植物》1991,(3):231-239
本文对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鹅观草(R.tsukushiensis var.transiens)及其人工合成杂种F_1、双二倍体进行了细胞学,育性等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双亲的减数分裂,花粉育性和结实性均正常,杂种F_1的减数分裂不规则且完全不育;当代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70,其减数分裂构型为:6.04 Ⅰ+26.21 Ⅱ+1.52 Ⅲ+1.59 Ⅳ+0.02 Ⅴ:第二代双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70,个别植株为69,减数分裂构型分别为:4.16 Ⅰ+27.33 Ⅱ+0.50 Ⅲ+2.16 Ⅳ和4.79 Ⅰ26.26 Ⅱ+1.13 Ⅲ+2.13 Ⅳ。与期望染色体配对模式相比,双二倍体中二价体出现的频率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在减数分裂AⅠ和AⅡ分别观察到数目不定的落后单价体,大部份的四分体中出现了微核。双二倍体的育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其花粉可染色性及结实率分别为54.4%和64.0%。  相似文献   

8.
鹅观草与大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继明  刘大钧 《遗传学报》1990,17(5):373-376
用活体/离体幼胚培养法成功地获得了鹅观草(Roegneria kamooji,2n=12,SSHHYY)与大麦(Hordeum vulgare,2n=14,11)间的属间杂种。杂交结实率为31.4%,胚培成苗率60.9%。杂种表现一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形态上偏向鹅观草。F_1自交不孕,用大麦回交亦不结实。杂种具有预期的2n=28(SHYI)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形成26.38个单价体,0.67个棒状二价体,0.12个环状二价体和0.02个三价体。本文对双亲染色体组间的同源性以及在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种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分布于日本的Agropyron tsukushiense(Honda)Ohwi var. transiense(Hack.)Ohwi(2n=6X=42)和分布于中国的Roegneria kamoji Ohwi(2n=6X=42)及其杂种F1(2n=6x=42)进行了形态学及细胞学的研究,并同时探讨了亲本种的亲缘关系。总体来看,亲本材料之间在形态上虽有差异但并不十分显著。杂种F1的形态特征介于其父、母本之间。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亲本种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均十分正常。但在检查了大量的成熟花粉和穗状花序之后,发现杂种F1有部份不育现象。上述研究结果表明A.tsuku-shiense var.transiens的三个染色体组与R.kamoji的三个染色体组同源。结合形态学和育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作者认为上述两个材料仍应属于同一分类等级。但必须指出,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他们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形态变异和生殖障碍。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上述两个材料应组合:Roegneria tsukushiensis(Honda)B.R.Lu,Yen et J.L.Yang 及其变种var.transiens(Hack.)B.R.Lu,Yen et J.L.Yang comb.nov.  相似文献   

10.
杨艳萍  陈佩度 《遗传》2009,31(3):290-296
通过胚拯救, 成功获得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2n=6x=42, SSHHYY)和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2n=6x=42, AABBDD)的正反交属间杂种F1, 并对这些杂种F1及其BC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配对行为、育性和赤霉病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鹅观草×中国春)F1和(中国春×鹅观草)F1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40.33I + 0.78II + 0.03III和40.40I + 0.79II 。杂种F1高度雄性不育, 用中国春花粉与其回交可获得BC1代种子。(鹅观草×中国春) F1×中国春BC1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 单价体较多, 植株高度不育; (中国春×鹅观草)F1×中国春BC1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主要分布在55~63之间, 但其中部分植株拥有整套小麦染色体且能正常配对、分离, 可形成部分可育花粉粒, 能收到少量自交结实种子。在 (鹅观草×中国春)F1中有1株穗型趋向中国春, 其染色体数目为2n=63, 经染色体分子原位杂交(GISH)检测, 含有42条小麦染色体和21条鹅观草染色体。该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26.40I+18.30II, 但植株高度雄性不育, 用中国春花粉回交能收到BC1种子。(鹅观草×中国春) F1 (2n=63)×中国春BC1的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40~59之间, 其中的外源染色体已经逐渐减少, 虽然该BC1的穗型已接近中国春, 但仍然高度不育。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 所有杂种F1及大部分BC1对赤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广东省阳山县太平洞乡的一个亚硬孔菌属Rigidoporopsis Johan. &Ryv.新种,命名为大孢亚硬孔菌Rigidoporopsis macrospora G.Y.Zheng et Bi。三个国内新纪录:榆硬孔菌R.ulmarius(Fr.)Ryv.;薄皮蜡卧孔菌Ceriporia leptoderma(Berk.&Br.)Ryv.和新西兰背孔菌Chaetoporus novae-zelandiae(G.H.Cuna.)G.H.Cunn. 硬孔菌属和亚硬孔菌属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孢子光滑,非淀粉质反应;而后者则为轻微粗糙或具小疣,淀粉质或拟糊精质反应。另外,前者的担子较后者小得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广东省阳山县太平洞乡的一个亚硬孔菌属Rigidoporopsis Johan. &Ryv.新种,命名为大孢亚硬孔菌Rigidoporopsis macrospora G.Y.Zheng et Bi。三个国内新纪录:榆硬孔菌R.ulmarius(Fr.)Ryv.;薄皮蜡卧孔菌Ceriporia leptoderma(Berk.&Br.)Ryv.和新西兰背孔菌Chaetoporus novae-zelandiae(G.H.Cuna.)G.H.Cunn. 硬孔菌属和亚硬孔菌属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孢子光滑,非淀粉质反应;而后者则为轻微粗糙或具小疣,淀粉质或拟糊精质反应。另外,前者的担子较后者小得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毛茛属新分类群及其核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新种R.shuichengensis L,Liao有两种核型类型,即基本型2n=2x=16=4m+2sm+10st(2SAT);杂合型2n=2x=16=4m+2sm+9st(1SAT)+1t(1SAT),其核型和近缘种R.trigonus Hand.- Mazz.核型相似,但其随体染色体短臂比后者更小而不同。新变种R.silerifolius var.dolicanthus L. Liao核型(2n=2x=16=4m+2sm+10st(2SAT)与原变种Var.silerifolius不同。根据形态和染色体的特征,我们认为本文中两个新分类群和R.Trigonus是国产毛茛组中x=8至x=7的过渡类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应用消除剂(SDS.EB)和高温条件下对奇异变形杆茵PM10R质粒的消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0.001%SDS对四种耐药性R质粒的消除率在0.4—0.8,消除类型为Km+Sm。EB和高温条件下未获得质粒消除株。  相似文献   

15.
本田鹅观草和缘毛鹅观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白萝卜提取物诱生干扰素的有效成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用CF-11纤维素柱层析,从白萝卜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到一种双链RNA,简称E.R.s.r-dsRNA(全称见正文)。实验证明,E.R.s.r-dsRNA在家兔体内可诱生高水平的干扰素;纳克(ng)水平即可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抑制病毒感染。E.R.s.r-dsRNA分子量略小于1.34×10~6道尔顿,它对RNase的耐受性比Poly Ⅰ:PolyC强。推测E.R.s.r-dsRNA可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禾本科甘蔗亚族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初期,我们在云南采到5号标本,解剖观察认为是甘蔗亚族(Saccharinae)植物。再进一步查对,要把它放入这个亚族中的任何一属均觉不妥。故另立新属与新种。本新属与芒属(Miscanthus)似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