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们在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过程中,曾几次发现复眼呈红色的白背飞虱,但其发生频率很低。一般来说,白背飞虱复眼呈褐色;日本曾有人提到过有红色复眼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存在,但关于白背飞虱眼色的问题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县发生为害严重。1985年,我们进行了该虫田间分布型和序贯抽样技术的调查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一、调查研究方法 (一)选择杂交稻(品种:南优二号)、常规  相似文献   

3.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成虫,从羽化至产卵的几天时间内,卵巢不断发育,体内的脂肪量和含水量变化较大,在行为上表现出迁飞现  相似文献   

4.
飞机网捕褐稻虱及白背飞虱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77—1978年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利用“运五型”飞机携带活动型捕虫装置在高空三期飞行的107个航段中,网捕到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稗飞虱Sogatella panicicola(Ishihara)、黑边黄脊飞虱Toya propinqua(Fieber)、白脊飞虱Unkanodes sapporona(Matsumura)、褐背飞虱Delphacodes sameshimai(Matsumura & Ishih-  相似文献   

5.
白背飞虱产卵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我省为害水稻渐趋严重,尤以早稻后期受害最重,损失较大。掌握白背飞虱的产卵习性,对于了解发生动态,搞好测报和指导防治是很重要的。现将我们1980—1981年有关产卵习性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成虫产卵特性 1.成虫产卵时间和部位 各代观察成虫3—7对,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产卵数,结果全天皆能产卵,但白天多于夜间。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短翅型雄虫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过去在四川发生时,长翅型雌,雄成虫出现比例大,短翅型雌虫也有一定比例,但是短翅型雄虫一般极少见,过去国内尚未见报道。1979和1980年,在四川、贵州、湖北、江苏等省的一些稻区见有少量短翅型雄虫发生,现将其形态特征和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形态特征(图1)体长一般2.7—3.0毫  相似文献   

7.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江苏地区大发生频率比较高,苏北尤其如此。我县在1967~1986年间平均每二年大发生一次,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几乎连年大发生。1973年发现白背飞虱有在沿海一带发生早、危害重的现象,1983年起对它的迁入峰进行追踪调查,揭示了迁入虫源在海陆风的影响下,在沿海5公里左右范围内降落特多的规律。早期迁入虫源繁殖一代羽化后可向内地扩散蔓延,是加重8月份全县主害代发生的原因。同时发现它  相似文献   

8.
白背飞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7—1978年作者在双目解剖镜下鉴别褐稻虱3、4、5龄若虫雌雄和翅型特征时,发现混入其中同龄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若虫,亦具雌雄与翅型之别。随后,经室内饲养观察和大田捕捉白背飞虱3、4、5龄若虫一万余头进行反复验证,找出鉴别其雌雄与翅型的特征,因无前人资料借鉴,只依据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名称而进行命名,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闽东白背飞虱发生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闽东山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1961—1965年笔者曾作过一些调查研究,1970年以后又作了补充观察,现将所得资料整理如下。 一、垂直分布与田间消长 闽东地处亚热带,背山面海,地形复杂。海拔500米以上山区年平均气温约15.5℃,以种植单季稻为主。随着海拔高度和耕作制度的不同,白背飞虱的发生差异很大。经多年调查,并参考有关县病虫测报站资料,其垂直分布和田间消长情况,如表1、2。 从表1、2看出: 1.白背飞虱虫口密度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加大,以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稻田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稻飞虱基因遗传与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培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飞虱经济有效的措施.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研究是进行抗虫育种的基础.目前,有关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与定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包括21个主基因、50余个QTLs和许多褐飞虱抗性相关基因被发掘、定位与克隆,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抗性基因尚有待进一步发掘和鉴定.此外,今后应加强稻飞虱抗性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