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微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大连医学院的人体菌群研究,经历了学科孕育期、学科初创期和学科扩张期3个发展阶段。从1988年中国第一部微生态学标志性专著问世以来,微生态学在30多年的演进历程中分化衍生出一系列分支学科,成为包含概观微生态学科、系统微生态学科、专类微生态学科、人体微生态学科、医疗微生态学科的学科门类。中医药微生态学作为微生态学在中国的“地标”性分支学科,在理论、实验和学科探索中都获得了可喜成果,今后需要积极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学科元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实践活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天 《生物学通报》2003,38(9):34-36
学科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旧的课程体制中,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科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不清。因而,学科实践活动普遍不受重视。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科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对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一书以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对中国古生物学史做了系统的梳理,综述学科形成发展的重要历程,展示学科发展的概貌,总结学科发展的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学科发展的特点,动力,优势和不足,展望学科发展的趋势。全书除前言、绪论和大事记外,包括七章,即:第一章:中国古生物学科前史;第二章: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萌芽;第三章: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奠基;第四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第六章:中国古生物学学  相似文献   

4.
结合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课程和相关教材知识内容,对学科思想进行阐述,分析了提炼学科思想的思路、学科思想的应用案例,并举例说明不同学科思想在具体课程内容中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组织胚胎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中、外发展简史论述学科发展的必要性,指出我国组织胚胎学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方法和内容更新相对较慢,以及学科设置和发展相对不协调;探讨发展方向应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与机体整体功能相联系并紧密围绕人类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对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功能逐渐被发掘, 作为连接生态学与教育学桥梁的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首先, 环境学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备明显的生态学特征。其次, 生态学定律对环境学科在社会服务功能、学科交叉、教学规模、教学侧重点、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最后从生态学角度来看, 农科院校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应该立足于“三农”, 以解决“三农”“三废”问题为学科特色, 并促进学科交叉, 同时缩小教学规模以提高学生能动性; 此外, 应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中考试题以学科观点立意,有利于推动课程目标的达成。讨论将学科观点融入中考命题立意的探索,力求拓展试题内涵,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方法的同时,突出学科观点的引领和教育价值,发挥中考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植物学的发展趋势和植物学科的特点,对该学科采取的资助策略是“重视前沿领域,扶持弱势学科,关注新的学科生长点”;学科资助项目数和经费数逐年增加,2004年投入经费和资助项目数是2001年的2倍;简要介绍了学科遴选项目的原则和2004年度项目申请和资助的情况,提供了2004年度植物学科资助项目一览表。  相似文献   

9.
闫章才 《微生物学报》2007,47(1):178-181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2006年度资助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面上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试图详细地展示我国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基础研究概况,指明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微生物学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化学实验》既是众多生命学科中的基础实验学科,同时也是前沿学科,它既与理论知识关系密切,又有自己的规律和独特之处,在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环节中不可或缺。但如今的生化实验课程因种种原因存在许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本文将对生化实验课程的变革和创新展开讨论,希望对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植物学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植物学又分成很多独立的学科,这些学科彼此之间虽然具有很密切的关系,但由于每门学科本身都有一套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从事各分支学科研究者知识的局限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趋向孤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隔阂。但在另一方面,生产问题的解决,往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学校的普及与应用,学科网站成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先简单介绍了部分信息技术学科网站的基本情况,接着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学科网站的基本内容,最后总结了我国信息技术学科网站所具有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既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及生物产业管理等应用领域。生态系统概念将经典生态学或者基础生态学研究扩展到了生态系统生态学或者生态系统科学的新阶段,奠定了大尺度及全球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促进了生物学、地理学及环境科学研究的大融合,推动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在这一大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生态学在不断地汲取不同学科营养的同时,提出了许多科学概念或理论学说,并在相关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形成了以认知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及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为核心的当代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体系。本文从生态学思想起源与发展、生态学概念的科学内涵及其扩展等方面综合讨论了当代生态学的科学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学科体系,并尝试性地对当代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学科范畴、学科体系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基础生态学及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分支学科体系分类方案,期望与学界共同商榷,为完善和重构当代生态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物学学科社会责任是科学的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回溯源头,沿责任、社会责任、科学的社会责任、生物学学科的社会责任路径,对高中生物学学科社会责任作了梳理,从内涵界定、内容分析、发展进阶等方面对生物学学科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这有助于对生物学学科社会责任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运用SWOT方法对学科馆员制进行分析。面对机会和挑战,提出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和学院评估的机遇,建立完善学科馆员制;引起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意识、深化专业素养;抓住机遇,创新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建立学科馆员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科技赋能香菇产业”为例,展示超学科案例的组织方式和教学过程,以实例阐明超学科视域下高中生物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明确任务主题,树立学生超学科意识;通过分析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构建超学科框架;通过创设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深化超学科内容;通过开展任务实践,培养学生超学科能力。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世界上的各类科学技术和专业学科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说生物化学学科、免疫学学科等,其中作为代表性研究项目的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现代化设施的更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被大量运用在人们生活中,促使了社会的长久进步。  相似文献   

18.
根据植物学的发展趋势和植物学科的特点,对该学科采取的资助策略是"重视前沿领域,扶持弱势学科,关注新的学科生长点";学科资助项目数和经费数逐年增加,2004年投入经费和资助项目数是2001年的2倍;简要介绍了学科遴选项目的原则和2004年度项目申请和资助的情况,提供了2004年度植物学科资助项目一览表.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看植物科学态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静  王文国 《植物学报》2016,51(3):369-376
通过对2010-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植物学学科资助的各类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植物学学科资助的整体概况,详细分析了各类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特点、在不同分支学科和领域中的分布以及获资助排名前列的依托单位,并展望了我国未来植物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典型两用性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作为一个具有显著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论文数据,基于期刊学科类别分析了生物安全研究的学科交叉现状和时序演化,并采用富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国家的学科交叉倾向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生物安全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动植物科学、环境和生态学、社会科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是其交叉融合最多的学科领域。不同国家生物安全研究的学科交融情况有所差异,欧美主要国家的学科交叉情况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之处。以期为生物安全特定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探索,并为强化我国生物安全研究领域学科交叉和探索新的科研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