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麻叶蜂是安徽麻区大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单食性,以幼虫咀食大麻叶片形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仅残留叶柄和主叶脉,致使麻皮产量锐减.据室内饲养及结合田间定点观察,大麻叶蜂在安徽六安每年发生二代,以老熟幼虫于土内结茧越冬.两性或孤雌生殖,幼虫六龄、三龄前食量小,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幼虫有趋嫩性和假死性. 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表明,喷洒杀螟松、乐果、西维因和敌敌畏1,000倍液,对三龄前幼虫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杀螟松效果更佳,杀虫快速,药效期长,即使对高龄幼虫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 山药叶蜂Senocliclea decorus Konow是山药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县随着山药的经济效益及栽培面积的扩大,为害也趋于严重。为摸清生物学习性,提供防治措施,自1979~1987年对该虫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及防治方法的探讨,现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形态特征 成虫头部唇基及上唇黄白色,体蓝黑色,胸腹均具蓝紫色光泽,3对足黑色,仅胫节一半黄白色。雌虫体长9mm,翅展10~11mm,雄虫体长7.5mm,翅展8~9mm,前翅大部黑色,仅翅端色淡。老熟幼虫蓝黑色,半圆筒形,胸部有横褶,体长21mm。各龄幼虫及主要特征如表。  相似文献   

3.
李实叶蜂PriophorusvaripesL .属膜翅目叶蜂科是李果的主要害虫。据在郑州观察 ,一些果园虫果率可达 5 0 %以上 ,被害果实停止生长 ,最后死亡脱落 ,小果内充满虫粪 ,造成大幅度减产。现将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 1 )休眠期深翻土壤 ,将滞育的虫体埋入深土中 ,次年成虫飞不出来 ,压低越冬基数。 ( 2 ) 3月下旬到 4月上旬成虫羽化期 ,在树下及树上喷施 5 0 %的杀螟松乳油 1 0 0 0倍或敌杀死 30 0 0倍液 ,毒杀蛹、成虫及卵。 ( 3)幼虫成熟入土前 ,在树下铺一层塑料布 ,上盖 1 0cm厚的土壤 ,诱集幼虫越冬 ,然后用筛将茧筛出加…  相似文献   

4.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在27℃恒温下7天完成。核的分裂迁移与胚盘的形成与一般昆虫相同。胎膜有两层:羊膜形成不久即破裂而退化,不形成背器,浆膜一直保留至孵化前。麦叶蜂的原肠形成由于胚带中央部分细胞的内陷,内胚屋(中肠基)位于两端。胚带一共分为19节,计头部5节(包括原头,但前上颚节不久消失,不具副器),胸部5节,腹部11节。触角最初位于口后,以后移至口前。上唇不成对,非副器。 麦叶蜂的胚带末端初弯向背面,当形成神经节及副器最发达时胚带缩短,以后其末端又弯向腹面,使整个胚带由卵的腹面迁至背面。当进行上述胚动时,胚带同时自首尾两端开始背合。 神经沟自口后开始,至尾端为止,由此而来的神经细胞形成腹面神经索,前脑中脑及视叶由口前的外胚层而来。侧单眼由视叶外面的外胚层发生内陷,形成网膜细胞,而表层的细胞即成为角膜细胞。胃肠神经系由前肠背面两个突起发展而来。 中肠由前肠及后肠末端两群内胚层细胞(中肠基)发育而成,后肠末端的凸起形成马氏管。 外胚层成对的内陷共有14对,头部的4对成为幕骨前臂、上颚内突、幕骨后臂及唾腺,中胸、后胸及腹部第1—8节者形成呼吸系统。酒色细胞为随同气管一起内陷的外胚层细胞,但形成后与体表失去联络。 血球主要来自中间中胚层,脏壁中胚层成为消化管的肌层,体壁  相似文献   

5.
Malaise1937年根据两个新种建立了科叶蜂属Corpilus,即:C.nigerimus和C.davidi。前者是该属的模式种,由Malaise采自印度阿萨姆(即现在的梅加拉亚邦),后者采自中国。文中讨论了属的分类特征,修订了属的鉴别特征,编制了该属东洋区种类分种检索表。本文记述采自北方邦高地的1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印度新德里印度农业研究所普萨标本馆昆虫部。1.萨尼科叶蜂CorpilussainiVasu,新种(图1)萨尼科叶蜂唇基上区具钝脊;中窝特征典型;眼后区宽大于长;侧沟深且分歧;外生殖器典型。它与近似种C.nigerrimus的区别主要在于:眼后区宽大于长,宽∶长=4∶3(C.nigerrimus为3∶1),爪具1枚亚端突,亚端突短于爪端长度(C.nigerimus亚端突比爪端长),头部具细微刻点(C.nigerimus不具刻点),唇基下缘略凹入(C.nigerimus横截)。正模:♀,北方邦(Mukteshwer),2700m,1989-Ⅸ-10,S.Saini采;副模2♀♀,5♂♂,地点同正模,1991-Ⅸ-20,V.Vasu采。词源:新种以导师旁遮普大学动物学系M.S.Saini博士的  相似文献   

6.
记述采自中国秦岭的秋叶蜂属2新种:平唇秋叶蜂Apethymus flatoclypea sp.nov.和扁角秋叶蜂Apethymus compressicorni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中国叶蜂两新种(膜翅目,叶蜂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了中国叶蜂两新种:黑腹近脉叶蜂Phymatoceropsis melanogaster sp.nov.和宽环钝颊叶蜂Aglaostigma laticinctum sp.nov.,前者与Phymatoceropsis stigmaticalis Wei et Nie近似,但头部、胸部侧板、胸部腹板黄褐色,翅痣黑色,后翅臀室柄微短于cu-a脉,锯腹片19刃,阳茎瓣头叶近横方形,下腹角显著突出等,差别显著,易于鉴别;后者与Aglaostigma bicolor Wei和Aglaostigma tertium Zinovjev近似,但触角黑色,腹部背板第1和第3节、第7~10节、内眶中下部条斑、后眶中上部宽斑白色,后足股节褐色,前翅2Rs室短于1Rs,后胸后侧片后角宽圆,触角短,约等长于头胸部之和,容易与后二种鉴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中国麦叶蜂属7新种:齿瓣麦叶蜂Dolerus dentipenis sp.nov.,李氏麦叶蜂D.lii sp.nov.,长尾麦叶蜂D.longicercus sp.nov.,长海麦叶蜂D.mirandus sp.niv.,奇鞘麦叶蜂D.mirandus sp.nov.,上海麦叶蜂D.shanghaiensissp.nov.,毛翅麦叶蜂D.thaunmatus sp.mov,西藏麦叶蜂D.  相似文献   

9.
南京麦叶蜂     
朱弘復 《昆虫学报》1953,(3):120-120
食麦叶的锯蜂非止一种,Dolerusunicolor(Beauvois).D.Collaris Day,D.hordei Rohwer和Pachynematus extensi-cornis(Norton)在世界上都曾有过记载。作者在1949年曾发表过北京附近的两种:Dolerus tritici Chu和Pachynematus sp.(见Contrib.Inst.Zool.,Nat.Acad.PeipingVol.v,No.3,pp.79—92.)今年五月华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俏叶蜂属分类研究(膜翅目,叶蜂科,平背叶蜂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中国平背叶蜂族的分类研究状况.记述了中国俏叶蜂属Hemathlophorus种类,编制了俏叶蜂属分种检索表,描述了1新种:短颊俏叶蜂Hemathlophorus brevigenatus sp.nov.,新种颚眼距等于单眼半径,中胸腹板大部和后足股节基部3/4亮黄色,雌虫腹部第2、5节背板具中位小黑斑,唇基缺口较浅,POL:OOL:OCL=2:4:5,爪内齿短于外齿,前翅cu-a脉基部与1M脉基部间距仅为1r-m脉长的1/2,R M脉段短于cu-a脉,2r脉交于2Rs上缘中部,后翅R1室的附室仅等宽于单眼直径,锯鞘腹缘弧形突出,锯腹片15锯刃,中部锯刃间距等宽于锯刃,锯刃端部尖出等,可以与同属已知的3种鉴别.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19.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