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北省两栖类两新纪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和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两物种为湖北省两栖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2018年9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采到14号湍蛙属Amolops标本,雄性体长46.4~56.5 mm(n=9),雌性体长74.7~89.7 mm(n=5),个体明显大于西域湍蛙Amolops marmoratus,线粒体基因16S rRNA序列与西域湍蛙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2.61%,与克钦湍蛙Amolops afghanus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5%。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对比研究,确定为克钦湍蛙,并对克钦湍蛙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笔者在位于广东省信宜市的云开山自然保护区东坑附近山间溪流采得4号蛙类标本(22°15'08″N,111°11'00″E,933 m),经鉴定为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molops deng)和察隅湍蛙(A. 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僜湍蛙雌性体长63.1 ~ 68.5 mm(n = 3),雄性体长49.3 ~ 52.9 mm(n = 3),头长大于头宽,鼓膜明显且纵径大于横径,掌突三个,颞褶不显,背侧褶直达胯部,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察隅湍蛙雄性体长44.7 ~ 44.8 mm(n = 2),具咽侧下外声囊,颞褶及背侧褶明显,前后肢均具褐色条纹,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均和其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此外,基于16S rRNA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间遗传距离均较小,僜湍蛙是0.8% ~ 1.2%,察隅湍蛙是0.2%。综上,确定云南高黎贡山采集到的两种湍蛙分别是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僜湍蛙此前记录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墨脱县,察隅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八宿县,僜湍蛙在福贡县和贡山县及察隅湍蛙在贡山县的分布为首次记录;本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察隅湍蛙分布的海拔海拔范围,较此前纪录低1 385 m高至2 884 m,这提示其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5.
凹耳蛙的分类地位及蛙亚科一新属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李丕鹏  陆宇燕  吕顺清 《四川动物》2006,25(2):206-209,F0002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与蛙亚科其他属及所辖种不同,建议另立新属.  相似文献   

6.
李仕泽  石磊  吕敬才  魏刚  徐宁  陈靖  姜森  王斌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10-1117
2015年5月至7月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号臭蛙标本,经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属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本文给出了这6号标本的22项外形特征量度,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基于12S r RNA和16S r RNA基因片段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且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小于臭蛙属物种之间的距离。宜章臭蛙在贵州的新记录将促进该物种的分类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康定湍蛙Amolops kangtingensis依据多地混合标本订立,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居群水平出发,涵盖其多个模式产地及分布区,联合染色体核型、形态数量性状、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其有效性及物种进行界定。结果表明,以新都桥为模式产地的康定湍蛙成立,分布区域大致界定于折多山以西雅砻江流域,海拔3000 m及以上高原地区,而原康定湍蛙大渡河流域各居群应划归四川湍蛙A.mantzorum物种之中。  相似文献   

8.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本文简要报道墨脱队从派镇到62 k的考察结果,本线路考察共采集到239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及一些蝌蚪,以及丰富的DNA组织样品和影像图片资料.标本经鉴定隶属8科16属19种,其中有湍蛙属(Amolops)2新种,本文先介绍其鉴别特征,将另文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凹耳蛙(无尾目,蛙科)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凹耳蛙Rana tormotus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凹耳蛙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蛙科33种蛙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用BI法、NJ法和MP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3种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凹耳蛙与长吻胡湍蛙Huia nasica亲缘关系最近,凹耳蛙与长吻胡湍蛙相聚后再与臭蛙Odorrana组成单系群,而与湍蛙Amolops亲缘关系较远.据此,支持将该蛙从湍蛙属划出,并建议归入臭蛙属.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23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过程中采集到臭蛙属(Odorrana)标本5号,经鉴定为光雾臭蛙(O.kuangwuensis)3号、南江臭蛙(O.nanjiangensis)2号,均为重庆市两栖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1.
刘芹  钟光辉  胡健  赵蕙  郭鹏 《动物学杂志》2012,47(1):112-115
2011年7月,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2号游蛇科蛇类标本,经鉴定确定为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贵州省蛇类新纪录种.此新纪录能为研究黑带腹链蛇的形态变化和地理分布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韩玲  肖宁  罗涛  周江 《四川动物》2019,(4):368-378
2010年8月和2018年5月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号标本)、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3号标本)和麻江县(1号标本)共采集到5号游蛇科Colubridae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赵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zhaoermii,这是该种在模式产地湖南省古丈县外的首次发现。线粒体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武陵山系以西)和模式产地(武陵山系以东)的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与模式产地的为0.08%;分子遗传学结果表明,赵氏后棱蛇分布于武陵山系东、西两侧。武陵山系的余脉(如佛顶山)对赵氏后棱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可能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In 2012 and 2013, three and nine bat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ngga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Jiangxi Province. All specimens were small sized with forearm length of 30.51 to 34.62 mm and orange-yellow ventral fur. Based on their external and skull characteristics,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Murina shuipuensis; a newly named species reported by Eger and Lim (2011) from Guizhou. These are the first recorded in the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outside of its type locality (Shuipu Village, Libo County, Guizhou, China). All specimens were deposited in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Biod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的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及致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石坑、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蓬顶、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泽子坪和鬼子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老山、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坳、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源头山、湖南城步县奇山和江西大余县石溪的长苞铁杉〔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W.C.Cheng)Hu ex C.N.Page〕居群的生境和生存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苞铁杉的地理分布相对狭窄,多呈零星或小片分布;该种正面临分布区缩小和居群规模下降,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在长苞铁杉集中分布的这些区域,大多数居群面临生存威胁;各居群的个体数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天宝岩居群最大,长苞铁杉数量达几千株;石溪居群和源头山居群最小,长苞铁杉数量只有几十株。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和本身更新困难是导致长苞铁杉濒危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影响是长苞铁杉致危的直接原因。根据长苞铁杉生存状况,建议对其伴生的阔叶树进行疏伐,适当开辟林窗,有利于长苞铁杉的更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长苞铁杉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其他非保护区的分布区,也应加大宣传力度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实施迁地保护可以有效保护长苞铁杉这一珍稀树种。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松桃县一村庄采到雄性角蟾标本1号,经鉴定为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省施秉县云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并鉴定了大型真菌55科,132属,261种。其中腐生菌195种,菌根菌59种,虫生菌7种。包括贵州省新记录种22种,食用菌85种,药用菌74种,有毒种类21种。  相似文献   

17.
贵州发现寒露林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6年5月,在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刀村(26°21′N,108°20′E,海拔1 400 m)采集到2只林蛙标本,经鉴定为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8.
宁陕线形蛇Stichophanes ningshaanensis Yuan,1983是游蛇科Colubridae的单型属单型种,为中国特有种,至今仅被报道分布于陕西省宁陕县火地塘(模式产地)、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市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对该物种的研究和野外采集记录甚少。2017年7月8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到1号疑似宁陕线形蛇的雌性成体标本。经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宁陕线形蛇。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和核基因片段cmo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城口大巴山标本嵌入宁陕线形蛇支系中,与该物种其他种群在cyt b基因上的遗传距离(0.001~0.009)远小于与其近缘种的(0.174~0.292)。本研究揭示宁陕线形蛇种群间存在形态和遗传上的分化。形态上,城口大巴山标本上唇鳞数量为5/5,而神农架和火地塘种群均为6/6,前者尾下鳞数量为61对,少于后者(64~73对)。在cyt b基因上,3个种群各自拥有1个单倍型。城口大巴山单倍型与湖北神农架单倍型之间有1个突变、与宁陕火地塘单倍型之间有9个突变,而分子系统树支持宁陕火地塘种群与湖北神农架种群关系更近。研究结果为宁陕线形蛇的地理分布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张亮  肖荣高  遇宝成  罗键 《四川动物》2012,31(4):616-618
2011年10月2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1号雄性白头蝰,并从该保护区博物馆检出另1号雄性同种标本,11月25日又在广东省博罗县的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第3号雄性同种标本,正式报道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0.
2007年9月至10月,以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森林系统内食果(或食种子)啮齿类动物与肉果植物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和干果植物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鼠类捕食对两种植物种子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啮齿动物对两种植物果实及种子的搬运存在较大差异:鼠类对于肉果植物主要表现为种子的散布者,香港四照花90%的种子被成功散布,但距离较靠近母树;鼠类对于干果植物则主要表现为种子的掠食者,超过90%的西南山茶种子被鼠类采食,仅极少数能够偶然幸存下来进入土壤种子库,鼠类对干果的平均搬运距离大于肉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