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脂肪肝已成为人们健康上面临的普遍问题.轻度脂肪肝是治疗脂肪肝的最佳时期,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配合内科治疗.如果盲目服药,或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脂肪肝会发展为不可逆转的严重病变.现将我们对脂肪肝患者实施非药物疗法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景荣先  张国林  王友群 《生物磁学》2011,(16):3191-3192,3091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脂肪肝发生发展与肝内脂肪合成排出动态平衡、激素、胰岛素抵抗等有关,目前还缺少有效治疗药物。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西药物治疗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借鉴,脂肪肝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脂肪肝发生发展与肝内脂肪合成排出动态平衡、激素、胰岛素抵抗等有关,目前还缺少有效治疗药物。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西药物治疗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借鉴,脂肪肝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内脂肪过量堆积的慢性疾病。生理解剖结构上的"肠-肝轴"表明肠道和肝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道菌群一般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可以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肠道菌群可通过改善肠道通透性、干预脂质代谢、产生内源性乙醇和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来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临床上对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没有确切的药物,增加有益肠道菌群的因素,如益生元、益生菌等能够调节肠道的微环境,这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酒精滥用的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肝病综合征,目前已成为广受关注的肝病医学难题。随着抗脂肪肝药物的深入研究,动物模型制作得到很好发展。近年来,在大鼠、沙鼠、小鼠、兔和小猪等动物种属成功地建立了食物、胃肠外营养与蛋氨酸胆碱缺乏等诱导的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这些模型为研究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提供了机会。每种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合理应用动物模型能更好地开展脂肪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若干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饵料中不同脂肪水平诱导红姑鱼脂肪肝病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1260尾初始重约为273g的红姑鱼(Sciaenopsocellatus)分为9组,每组3个平行,用9种不同水平蛋白质与脂肪日粮饲养于循环水系统的水泥池网箱内,在水温为232±20℃条件下养殖56d。本实验为饵料中不同脂肪水平诱导红姑鱼脂肪肝病的研究。9种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6%,40%,44%;脂肪含量分别为:4%,8%,12%。红姑鱼的各期生长率和存活率随着日粮脂肪含量增加而显著下降,红姑鱼肝胰脏脂肪含量与日粮脂肪水平成正比,各组红姑鱼均发生程度不同的营养性脂肪肝病,其病变程度与日粮脂肪水平成正相关。饲喂脂肪含量分别为8%,12%日粮的红姑鱼从实验3周起开始大量发病死亡,死亡率在5周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厌食,不游动,皮肤发黑,消瘦直至死亡。解剖见肝胰脏肿大,苍白发黄,柔软易碎。组织学检查发现,各组红姑鱼肝胰脏均见肝细胞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溶解坏死,胰腺细胞亦萎缩。电子显微镜观察,在肝细胞线粒体、内质网与细胞浆内有大量微细至大颗粒状的脂滴出现。实验结果表明,饲喂9种不同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日粮的红姑鱼均引起营养性脂肪肝病,其病变程度与日粮脂肪水平成正相关,日粮中脂肪是红姑鱼发病与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来评价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20只)。模型组按每周测定的体重早晚各1次乙醇灌胃(10 g/kg),第1周浓度为40%,第2、3周分别为45%和50%,第4周为55%灌胃直至12周;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造模于第4、8和12周时对两组大鼠进行超声监测,并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只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分析,与超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均提示酒精性脂肪肝造模成功,超声可以监测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病变从轻到重的渐变过程以及对照组大鼠无脂肪病变过程。这与肝组织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超声检测技术可以较好地进行活体评价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造模时间较短、成本较低,成功率更高的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 320只14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雌激素模型组和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共处理28 d.期间每天观察记录鸡的临床状况,并于实验14、28 d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相关参数以及腹腔脂肪重、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28 d内未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而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在实验14 d发生了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临床观察见10d后部分鸡开始出现张口呼吸、嗜睡、腹部大而下垂等临床表现.14 d及28 d后,剖检见腹腔脂肪过度沉积,肝脏明显肿大、黄染、质脆、边缘钝厚、表面可见散在点状或斑状出血;14 d后,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轻度变性,胞质内出现较小的脂肪空泡.28 d后,可观察到大量肝细胞体积极度肿大,胞质内充满较大的脂肪空泡,肝脏结构紊乱等病理学变化;28 d后FLHS发生率高于14 d.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总胆固醇浓度、肝脏相对重、腹脂相对重、肝脂率、肝出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皆有显著性(P<0.05或P<0.01).雌激素模型组和高脂模型组的临床症状、剖检特征、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高脂结合雌激素模型组相似,但程度稍轻、发生时间较晚.结论 通过28 d的高脂日粮与雌激素复合诱导,可成功建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模型.  相似文献   

9.
关于防治肝病的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 ,肝细胞分泌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肝细胞内进行着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各种代谢活动 ,同时肝还是人体内主要的解毒器官。正因为肝脏的重要性 ,因而其发病轻则影响正常生活 ,重则危及生命。肝病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脓肿、肝硬化和肝癌等。肝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是很高的 ,目前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攻克这一顽症的研究。为了维护人类的健康 ,防治肝病 ,力求从大量植物中寻找治疗肝病的植物资源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途径 ,现在此简介几种。1. 鸡骨草 (AbruscantoniensisHance)鸡…  相似文献   

10.
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观察测定其肝指数、病理、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周龄湖南洞庭湖种群雄性东方田鼠70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饲喂高脂肪料,对照组饲喂高纤维料,分别于第2、4、6、8、12周处死,称量体重及肝重,计算肝指数,采血检测东方田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移酶(r-GT)、胆碱酯酶(CH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葡萄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肝脏HE染色后做病理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6周时肝脏出现了典型的脂肪肝特征,肝重和肝指数都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AST、r-GT、CHE、TC、FFA、GLU和LDL都明显升高(P<0.05),HDL和TG均明显降低(P<0.05)。镜检观察到模型组田鼠肝细胞逐渐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6周时大范围出现脂滴,8周时肝内出现弥漫性大脂肪滴,12周后出现炎细胞的浸润。结论采用高脂饲料成功诱发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为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提供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指排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西药尚缺乏治该病的特效药,主要是运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中药在治疗NAFLD方面具有安全、毒副作用低等优势,近年来对中药治疗NAFLD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梳理了国内外治疗NAFLD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药治疗NAFLD的现状,旨在为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断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病率也急剧上升,已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晚期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而NASH是由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阶段,因此,预防和治疗NASH已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的研发以及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环节。目前已经开发的动物模型主要是模拟人类NASH的病理形态和临床特征,包括膳食动物模型、药物诱导动物模型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但这些模型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就近年来NASH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供NASH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分析肝脏超声射频信号的角度,探究一种对脂肪肝进行分级定量诊断的新方法。方法:80只Wistar大鼠,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其中正常肝的大鼠28只,轻度脂肪肝的大鼠21只,中度脂肪肝的18只,重度脂肪肝的13只。然后采集大鼠左右肝的超声射频信号,选取大鼠肝脏部位感兴趣区域的超声射频信号,分析大鼠肝脏超声射频信号的脂肪肝特征信息,提取了射频信号幅度包络值的均值/标准差(MSR)、偏度(SK)、峰度(Ku)这三个统计特征量,再利用BP神经网络对大鼠脂肪肝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该方法对大鼠正常肝的识别率达92.5%,轻度脂肪肝的识别率达87.5%,中度脂肪肝的识别率达76.7%.重度脂肪肝的识别率达77.3%。结论:本文研究的方法可对大鼠脂肪肝进行分级定量诊断,且证明了超声射频信号在脂肪肝诊断中是有价值的,为对分级诊断脂肪肝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连续监测4~16周模型动物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在NAFLD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为该模型在脂肪肝发病机制、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SD大鼠5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饲喂高脂饲料,分别检测4,8,12,16周大鼠血清GLU、CHO、TG、HDL、LDL、GPT、GOT及胰岛素水平,肝脏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及细胞凋亡观察,进一步分析大鼠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对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4周后就出现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凋亡8 W后明显增加,肝细胞脂变及炎症为肝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且造模时间越长,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经过高脂饲料的喂养,SD大鼠在4~16周内可形成病变程度逐步加重的NAFLD模型,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及肝细胞凋亡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肪变性和炎症的重要因素,该模型可应用于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华蟾蜍入蛰时和出蛰时几项生理常数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寿昌  陈卫东 《四川动物》1996,15(4):156-158
本文探讨了中华蟾蜍入蛰时和出蛰时的体长与体重,胴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表明中华蟾蜍的体长与体重,胴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高脂饲料复制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方法:体质量100±10g的雄性SD大鼠140只,按照体重随机抽取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饲料。连续8周后,将体质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96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组),体质量小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0倍标准差的作为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R组)。8周内动态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8周末每组随机取8只处死,比较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变化及肝指数、脂体比,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剩余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结果:NO与NOR组大鼠体重增长差距逐渐增大,至8w末,NO组体重显著高于NOR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重量和脂体比均显著升高,NO组脂肪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脂体比间未见显著差异;NO与NOR组TG、ALT显著升高(P0.05),其中NO组大鼠血清TG、TC显著高于NOR组(P0.05);两组肝重量和肝指数均显著升高,NO组肝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肝指数间未见显著差异,两组肝细胞内均弥散大量脂肪空泡。结论:利用高脂饲料成功建立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与人类发病特征相似,为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导致肝脏脂肪性病变。导致脂肪肝的最常见病因是酒精中毒和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由于脂肪肝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在诊断过程中极易漏诊、误诊,因此采用科学准确的诊断方法十分重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治愈脂肪肝具有重要价值,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脂肪肝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笔者用西红花多甙片(国家二类新药),对42例脂肪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记录症状、检查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症状好转,总有效率达96.4%,肝功能改善率达94.1%,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提示:西红花总甙片在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疗效明显,血液流变学影响显著,为增加西红花多甙片的适应症和治疗脂肪肝病症走出了探索性一步。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在肥胖当中,脂肪聚集在腹腔内的肠系膜而非聚集在皮下的内脏脂肪型肥胖,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并发症。因此,内脏脂肪细胞对于筛选用于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候选化合物是有用的。因为通过向内脏脂肪细胞使用化合物,如果能够发现阻碍脂肪聚集、控制脂肪细胞分泌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合物,就能够研制出治疗各种各样生活习惯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肝脂肪变性是长期饮酒、肥胖、药物中毒等致脂肪肝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中间阶段,严 重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但是有关肝脂肪变性的分子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 楚.本实验利用四氯化碳建立大鼠肝脂肪变性模型,四氯化碳处理组较对照组肝脏丙二醛含 量增加68%,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 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均明显增加;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培养中,加入四氯化碳处理后内质网发生应激,并导致SREBP-1表达增加且活化.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导致的肝脂肪变性与肝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内质网应激有关,其分子机理可能为内质网应激发生后促进SREBP-1转录因子的表达与活化,SREBP-1在细胞核内参与生脂相关酶如HMG CoA 还原酶等基因的诱导表达,生脂相关酶含量的增加进一步使肝细胞甘油三酯、胆固醇合成增加,脂质的异常堆积导致了肝脂肪变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