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江  李振新  陈敏  刘颖  张喜臣  周江  张树义 《生态学报》2003,23(9):1712-1718
大足鼠耳蝠(Myotisricketti)是中国特有蝙蝠,其回声定位声波和捕食策略国内外均无报道,对大足鼠耳蝠该方面的研究报导是国内首次。大足鼠耳蝠体型较大,具有强大的后足,足上有强而有力的弯曲的爪,尾膜和距很长。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FM(调频)型,一般具有1~2个谐波,主频率较低(37.78±1.04kHz),调频带较宽(第一谐波频带宽为42.02±6.98kHz,第二谐波频带宽为25.79±7.89kHz),声脉冲时间较长(2.91±0.54ms),声脉冲间隔时间变化较大(32.30±15.10ms),能率环较高(11.27±5.84%);野外观察发现,大足鼠耳蝠主要在低水面上空飞行,利用大足从水面捕食猎物(拖网式捕食),猎物主要由鱼类组成。即分析和讨论了大足鼠耳蝠形态特征、回声定位特征和捕食策略的相互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大足鼠耳蝠主要食物及其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11月初 (冬眠期除外 ) ,约每两周一次 (每次调查持续 1- 2晚 )于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四合村蝙蝠洞 (115°5 9′N ,39°4 3′E)捕捉觅食后返洞的大足鼠耳蝠 (Myotisricketti) ,通过 2 8次野外调查收集了 342个粪便样品 ,分析了其食物组成的频率差异。北京地区大足鼠耳蝠主要捕食宽鳍 (Zaccoplaty pus) (在总样品中的频率为 6 0 2 % )、鲫鱼 (Carassiusauratus) (5 8% )和洛氏 (Phoxinuslagowskii) (2 3% )三种淡水鱼 ;还捕食至少 7个目的昆虫 ,分别为鞘翅目 (2 0 2 % )、鳞翅目 (12 6 % )、同翅目 (9 6 % )、蜉蝣目(4 1% )、半翅目 (5 6 % )、双翅目 (3 5 % )和膜翅目 (2 6 % )。两年中三种淡水鱼的总频率与昆虫的总频率差异显著 ;年内数据比较显示 ,鱼类和昆虫频率 2 0 0 2年差异不显著 ,2 0 0 3年差异显著。大足鼠耳蝠雨季和旱季食物种类基本无差异 ,但鱼类和昆虫在其食物组成中有年内波动 ,即大足鼠耳蝠旱季多以鱼类为食 ,雨季捕获昆虫的数量相对增加。据两年的研究结果 ,证实北京房山霞云岭大足鼠耳蝠的食物主要组成部分是三种鱼类 ,而宽鳍为主要食物成分的原因是其多在水体浅层活动而易被大足鼠耳蝠捕获。从能量收支平衡的角度推测大足鼠耳蝠在雨季捕食昆虫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于 2 0 0 2年 5月初至 2 0 0 3年 9月中旬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四合村蝙蝠洞进行 ,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四种蝙蝠的形态特征、食性和回声定位信号。大足鼠耳蝠食谱中以宽鳍等三种鱼为主 (体积百分比为5 3% ) ,回声定位主频 4 1 87± 1 0 7kHz;马铁菊头蝠主要掠捕鳞翅目昆虫 (73% ) ,恒频叫声主频 74 70± 0 13kHz ;中华鼠耳蝠以近地面或在地表活动的鞘翅目昆虫步甲类和埋葬甲类为主要食物 (6 5 4 % ) ,声脉冲主频较低 35 73± 0 92kHz;白腹管鼻蝠捕食花萤总科和瓢虫科等鞘翅目昆虫 (90 % ) ,回声定位信号主频为 5 9 4 7±1 5 0kHz。结果证实同地共栖四种蝙蝠种属特异的回声定位叫声和形态结构的差异 ,以及不同的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 ,导致取食生态位分离是四种蝙蝠同地共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食鱼蝙蝠——大足鼠耳蝠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足鼠耳蝠属蝙蝠科,为中国特有种类。食性分析和野外观察证实大足鼠耳蝠为食鱼蝙蝠。室内放养条件下发现大足鼠耳蝠一次进食能连续消耗5.0—10.0g麦穗鱼。本研究首次报道北京房山亦有大足鼠耳蝠分布,并介绍了其地理分布和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5.
2005 ~2009年,野外采集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的回声定位声波、翼型数据及粪便样本,分析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和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主频为(60.4±10.0)kHz (Mean±SD),带宽为(54.7±8.5)kHz,能率环为7.4%±3.5%;翼展比为6.2±0...  相似文献   

6.
于湖南省永州市铜岩洞采集到14只蝙蝠,经鉴定为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报道了该物种体型和头骨特征,并与浙江和安徽样本进行比较.大足鼠耳蝠发出典型的下扫调频声波,其低峰频、短时程的声波特征以及强壮的后足和锋利的爪等形态特征与其在水面"拖网式(trawhng)"捕食鱼类的捕食...  相似文献   

7.
三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其夏季食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8.
五种蝙蝠形态与回声定位叫声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三叶蹄蝠(Aselliscus uheeleri)、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大鼠耳蝠(Myotis myotis)和大足鼠耳蝠(M.riketti)的形态和回声定位叫声的性别差异性,明确同种蝙蝠雌雄个体对食物、栖息地等资源利用的细微差异,我们利用超声波探测仪、Batsound分析软件及SPSS11.0统计软件对5种95只蝙蝠进行了录音、声波分析和统计分析。5种蝙蝠形态性别差异性不显著,角菊头蝠、三叶蹄蝠、大蹄蝠和大足鼠耳蝠叫声频率性别差异性显著,大鼠耳蝠叫声频率性别差异性不显著。角菊头蝠雌性叫声的基频、分音、主频率高于雄性,声脉冲时间、间隔时间大于雄性,调频(FM)带宽小于雄性;三叶蹄蝠、大蹄蝠叫声的基频、主频率雄性高于雌性,调频带宽雌性小于雄性;大足鼠耳蝠叫声的主频率雄性高于雌性,FM带宽雌性大于雄性[动物学报49(6):742~747,2003]。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于2006 年5 ~ 8 月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七星岩洞进行,比较分析了共栖2 科(蹄蝠科和蝙蝠科)6 种共75 只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翼型特征。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CF/ FM 型,主频率为61.2±0.8 kHz, 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 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 FM 型,主频率为68. 6 ±0.7 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中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 / FM 型,主频率为85.2 ±0.5 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高颅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长带宽的FM 型,主频率为50.7 ±3.8 kHz,具有低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叫声为FM 型,主频率为39.9 ±3.2 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高翼尖指数;绒山蝠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FM 型,主频率为49.0± 0. 4 kHz,具有高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 种蝙蝠之间绝大部分的形态和声音参数差异显著(One-way ANOVA,P < 0. 05)。以上结果说明,6 种同地共栖蝙蝠种属特异的回声定位叫声
和形态结构体现出了相互之间的生态位分离,从而降低了种间竞争压力,使得6 种蝙蝠能够同地共存。  相似文献   

10.
皮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雌性成体 5只和幼体 2只采自贵州省贞丰县珉谷镇。采用超声波探测仪 (D980 ,ULTRASOUNDDETECTOR)接收皮氏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转换到原频率的 1 / 1 0后导入计算机 ,然后用专业声谱分析软件 (Batsound 3 1 0 )进行分析。成蝠在飞行和悬挂状态下的声波结构相似 ,只是声波各项参数值略有不同 :它们发射FM CF FM型声波 ,具有 2~ 3个谐波 ,主频率在飞行时为 5 6 80± 0 6 2kHz ,悬挂时为 5 8 0 5± 0 2 4kHz ;声脉冲时间和间隔在飞行时分别为 3 4 6 2± 5 2 9ms和 86 5 0± 1 9 72ms ,悬挂时分别为 4 1 0 8± 5 87ms和 1 1 7 2 9± 6 6 4 4ms ;能率环飞行时为 ( 4 4 0 6± 1 2 5 8) % ,悬挂时为 ( 4 6 0 0±2 4 2 5 ) %。幼蝠声波为CF FM型 ,谐波数为 5~ 8个 ,主频率明显低于成体 ,FM带宽窄于成体 ,声脉冲时间和间隔短于成体 ,能率环低于成体。皮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年龄有关 ,这可能因成体的声波主要是探测食物和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 ,而幼体主要是与母蝠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