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八种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含有强的恒频(con-stant frequency,CF)组分,通常在开始和结尾伴有短的FM组分(Schnitzler,1968).飞行状态能影响回音信号(张树义等,1999).在飞行中,蝙蝠发出的频率变低以补偿由飞行速度引起的多谱勒变化,返回的回声接近于蝙蝠停止时的声波频率(Schnitzler,1968).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随蝙蝠年龄和季节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变动,但如果频率被身体结构制约,CF组分频率在蝙蝠静止时会保持相对恒定(Vater,1987;Heller et al.,1989;Joneset al.1994).Francis et al.(1998)对19种菊头蝠、Heller et al.(1989)对26种菊头蝠进行了体型测量和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测定,得出结论为: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CF组分的频率与体型大小成负相关.但Jones(1992)和Jones et al.(1993)认为体型大小对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自建网室(9 m×4 m×4 m)内驯养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利用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蝙蝠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波录制与红外摄像保持同步。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恒频(CF)/调频(FM)型;在蝙蝠接近猎物过程中,声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著变短,下调FM(即tFM)组分变得愈为显著,捕捉猎物瞬间,产生捕食蜂鸣;飞行与悬挂状态相比,声脉冲重复率、主频率、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普遍存在地理变化,然而尚不清楚幼蝠在扩散前能否辨别不同种群间的声波差异。本文采用\"双选择声学回放实验\",研究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幼蝠(1月龄)对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变化的辨别能力及行为反应。采用4个行为参数衡量幼蝠对本种群(CC)与外种群(JN)回声定位声波的行为反应:每一回放室飞入的次数、飞行时间、停留次数、探测时间。Mann-Whitney U tests表明,马铁菊头蝠1月龄个体对回放声波的行为反应,除每一回放室停留的次数外,其他3个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在本种群声波回放室(CC)的飞行次数和时间以及探测时间均高于外种群声波回放室(JN)。对4个行为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Mann-Whitney U tests表明,回放本种群声波(CC)与外种群声波(JN)之间,第一主成分得分(PC1)存在显著差异(P0.01)。配对T检验表明,幼蝠对本种群声波反应更加强烈(PC1:t10=5.25,P0.001;PC2:t10=2.34,P0.05)。本研究说明马铁菊头蝠幼蝠能够辨别不同种群间回声定位声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从环境因子中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与其回声定位声波相关的植被、气候和地形因子,探讨回声定位声波与这些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FM1和FM2带宽与乔木高(r=-0.948,-0.825;P〈0.05)、FM1起始频率和FM2终止频率与林冠面积(r=-0.967,-0.958;P〈0.05)、FM1起始频率、FM2终止频率和峰频与湿度(r=-0.776、-0.875和-0.794,P〈0.05)、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与平均灌木高均呈显著负相关(r=-0.911,-0.990;P〈0.05),峰频与植被株数(r=0.756,P〈0.05)、脉冲持续时间与冠下高呈显著正相关(r=0.870,P〈0.05)。表明各种环境因子(植被因子、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马铁菊头蝠生境利用的程度和可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6.
郭伟健;王晓云;张秋萍;李锋;陈柏承;吴毅;余文华;李玉春 《四川动物》2016,35(1):70-73
: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不同状态下的峰频、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似种大耳菊头蝠R. macrotis比较,二者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存在差异,可作为区分2个种之间的声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皮氏菊头蝠夏季的捕食行为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蝙蝠超声波探测器和CoolEditor 2 0 0 0声波分析软件研究了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的超声波信号 ,同时在野外研究了其捕食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皮氏菊头蝠是FM/CF/FM型的食虫蝙蝠。其回声定位信号的CF声波两端均附有短暂的FM信号 ,每次声波脉冲包含 2段信号 ,第 1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1 0 8±0 0 19)kHz ,持续时间为 (4 6 85± 3 72 )ms ;第 2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0 97± 0 0 3)kHz ,持续时间为 (35 12± 2 6 7)ms。在对皮氏菊头蝠的捕食行为研究中 ,通过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皮氏菊头蝠在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主要以式捕食鳞翅目 (Lepido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等中型个体的昆虫 ,对食物种类及其体型具有选择性。此外 ,其形态与回声定位功能之间还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具有显著性别差异。播放白噪音、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雌性回声定位声波期间,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减。播放白噪音、雌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后,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增。白噪音诱导反应叫声强度高于回声定位声波诱导反应叫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参数编码发声者性别信息,有利于种群内部的性别识别。本研究暗示,回声定位声波可能在蝙蝠配偶选择中扮演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声学信号在信息传递和维持社群稳定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占据夜空生态位并集群生活的蝙蝠,它们日间栖息于几乎没有光照的洞穴中。这些夜行性蝙蝠主要借助声信号介导重要生活史事件,包括生殖、觅食、通讯和空间导航等。分娩是动物生殖活动中的关键一环,决定了后代甚至母体的生死。一直以来野生动物的分娩行为,特别是分娩叫声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和中菊头蝠(R. affinis)为研究对象,捕捉并录制其在分娩过程中的声信号,进而开展声谱分析和统计分类。研究发现,大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在分娩过程中分别发出了6种和4种类型的交流声波。基于子集验证的判别式分析表明,大多数的音节类型都被正确划分。纳入多种声学参数的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不同音节类型在三维图像中差异显著。此外,欧几里得距离分析发现,种间的叫声差异远大于种内的叫声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揭示夜行哺乳动物的叫声功能和发声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四种菊头蝠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 chinensis),鲁氏菊头蝠(R.rouxi sinicus),角菊头蝠(R.cornutus pumilus)及中菊头蝠(R.affinis)的常规核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三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其夏季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2.
澳门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 ~2012 年,对澳门翼手目(蝙蝠)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捉到10 个物种,属5 科8 属,其中包括澳门原来记载的2 个物种,即蹄蝠科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蝙蝠科的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本研究新增加8 个物种,即狐蝠科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 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鞘尾蝠科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菊头蝠科的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以及蝙蝠科的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普通伏翼(P. pipistrellus)、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 和南长翼蝠(M. pusillus)。另外,通过野外录音和分析,并与已发表物种声音特征比较核对,发现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各一种,前者可能是泰国菊头蝠(R. siamensis)或者中菊头蝠(R. affinis),后者可能是果树蹄蝠(H. pomona) 或者三叶蹄蝠(Aselliscus stoliczkanus)。本文对已捕捉10 种蝙蝠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叫声特征进行报道,同时对其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讨论。保护蝙蝠栖息生境(洞穴、古老建筑和蒲葵树等) 对保护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15.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Luotong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 in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in 2007. W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echolocation calls of 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in different habitats by using Avisoft Bioacoustics USG 116 and Avisoft-SASLAB PRO (Avisoft Bioacoustics, Berlin, German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R. ferrumequinum foraged in diverse habitat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ir echolocation calls were significantly variable in different habitats (One-Way ANOVA, P < 0.05). Vegetative, climatic and topographical factors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echolocation calls and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R. ferrumequinum always emitted FM/CF/FM echolocation calls in different habitats, the parameters of echolocation calls varied with variab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FM1 bandwidth and arbor height (r = ?0.948, P < 0.05), FM2 bandwidth and arbor height (r = ?0.825; P < 0.05), FM1 starting frequency and canopy area (r = ?0.967, P < 0.05), FM2 ending frequency and canopy area (r = ?0.958, P < 0.05), FM1 starting frequency and air relative humidity (r = ?0.776, P < 0.05), FM2 ending frequency and air relative humidity (r = ?0.875, P < 0.05), peak frequency and air relative humidity (r = ?0.794, P < 0.05), pulse duration and average shrub height (r = ?0.911, P < 0.05), and inter-pulse interval and average shrub height (r = ?0.990, P < 0.05).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peak frequency and number of plants (r = 0.756, P < 0.05), and pulse duration and height below the canopy (r = 0.870, P < 0.05).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any kinds of ec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vegetation factor, climatic factor and topographical factor) affected the structure of echolocation calls and made them diverse in different habitats, i.e., echolocation calls of bats had phenotypic flexibility and eco-adaptability. Thes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d the degree of available habitats and natural resources for R. ferrumequinum. 相似文献